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感悟 > 人之初,性本善示例

人之初,性本善示例

推荐人:凡夫 来源: 阅读: 5.4K 次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经。它的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

善良是生命里最原始的部分。起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至真至纯的善心来到世上。

儿子的诞生,给我们一家带来了太多的欢乐和惊喜,也给我们整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希望。

儿子在一周岁零两个月,学会了走路,学会了用两三个字表达自己的愿望。

有一天,我将一削好的苹果切成薄薄的片儿,然后用小碗盛着递到儿子手中,让他自己学着独立吃东西。儿子接过小碗儿,伸手就抓了一片儿往自己嘴里送,不曾想,小手一半也塞进了嘴里。我们深怕儿子咬疼自己的小手,正要提醒他小心别咬到的时候,他却已经将手抽回了。

我和妻不放心,紧忙凑近细细察看。儿子手里的苹果片儿只咬去了一小点儿,小手安然无恙。我和妻对视而笑。真是自己吓自己,虚惊了一场。

儿子呢,只顾小手紧紧地捏住剩下的苹果,嚷嚷着:“爸爸吃……爸爸吃……”一个劲儿地要往我嘴里塞。

我激动地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子真乖,已经晓得喂爸爸吃苹果呢!嗯,爸爸不吃,留儿子自己吃。”

儿子见我不吃,转身来到他妈妈跟前,小手一抻,说:“妈妈吃……妈妈吃……”

妻爱怜地在儿子脸上狠狠地亲了一口,动情地说:“乖……妈妈的好乖乖……儿子真孝顺!儿子啊……妈妈不舍得吃,你吃!”

儿子见妈妈也不吃,又转身跌跌撞撞地跑到正在做针线活的奶奶跟前,将手里的苹果一边往奶奶嘴里送,一边口齿不清奶声奶气地说:“奶奶……你吃……你吃嘛……”

奶奶见孙子喂自己吃苹果,喜兴得合不拢嘴,忙不迭地玩笑说:“我的好孙子,爸爸妈妈不吃,就是诚心不给我孙子面子嘛。来,奶奶吃!”说完,张嘴迎向孙子的小手。

儿子手里的苹果囫囵进了奶奶的嘴里。见奶奶那没牙齿的嘴开始运动起来,儿子拍着个小手,发出咯咯的欢笑声。

这一笑不打紧,儿子竟忘了手里还有一小碗儿,只听“啪嚓”一声,苹果片儿撒了一地,打着旋转的小碗儿也滚到了一边去……

儿子,小小人儿,不吃独食,懂得与人分享。其善之心,令人惊奇,亦令人深感欣慰!

那年,儿子四岁。为了生计,我与妻狠心离别了一老一小奶孙俩,到了人生地不熟的上海寻找出路。

夏末初秋的一天上午,八点多一点儿,妻正上班好好的,单位门卫火急火燎地找到妻,让妻赶紧到传达室接电话去。

电话是邻居打来的。电话里,邻居告知妻,说是老母亲病了,让我和妻赶紧回家一趟。

我和妻即刻请了假,当日就乘上了开往家乡的长途车。一路,我们归心似箭,恨不得车开飞起来才好。

到了家,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一把拉住我的手,老泪纵横,哽咽着,喘着粗气极力地说:“儿啊,妈这条老命真亏了孙子啊!昨天夜里,要不是孙子,妈的老命恐怕……恐怕早已没了……”

老母亲哮喘的老毛病已有多年,此刻又过于激动,所以哮喘得格外厉害。我担心她因此坏了身体,忙安慰老母亲什么也不用说了,先歇着好生养病。

老母亲的话没头没尾,问孩子,孩子只有四岁,怕孩子说不太清楚。我和妻商量,等老母亲平静些,再问个明白。

妻侍奉老母亲,我就去了为老母亲看病的乡村医生那里询问病情,顺便再好好答谢答谢人家。

乡村医生姓杨,乡亲们都称他为杨医生。杨医生虽然年轻,但医术医德兼备。

乡亲们都很信赖杨医生——无论哪一个,只要感觉身体哪里不舒服了,第一时间总是先去他那里寻诊问药。

见了杨医生,没等我开口表达谢意,他却超我先有些激动地对我说:“亚祥啊,你可回来了。你那儿子真了不得,真少有啊!唉,这孩子太懂事,太讨人喜了!这次,要不是你儿子,你老母亲可就出大事了啊!”

我纳闷了,家里究竟出了什么事?联想到老母亲说的话,我一肚子满是疑惑。但老母亲病情要紧,我强耐着性子,先向杨医生仔细询问了老母亲的病情。

杨医生告诉我说,老母亲因发高烧而昏迷了过去,对于岁数大了的老年人还是挺危险的,不过现已不打紧,只要好好调养几日,身体就会恢复。

听杨医生这一说,我心宽多了,但还有一肚子的疑团疙瘩没解开,就是杨医生说的“……你那儿子真了不得,少有啊……”和老母亲说的“……要不是孙子,妈的老命恐怕……恐怕早已没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子那么小,又究竟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竟能使得杨医生和老母亲如此感慨?我急切追问了杨医生。

杨医生一边感叹着,一边告诉了我事情的来龙去脉。

经杨医生一番告知,回家又倾听了老母亲的诉说,我终于恍然大悟,心中的疑团顿散。

原来,儿子有一习惯,就是晚间睡觉到了半夜总要起床尿尿。每次,他总是先喊醒与他睡一头的奶奶,让奶奶拉亮电灯,然后再起。不知怎的,儿子连喊了好几声“奶奶,奶奶”,就是不见奶奶有任何动静。于是,儿子自己伸手触摸到了连接在床帮上的电灯拉线。

电灯亮了。儿子没有急于下床尿尿,而是将小嘴贴近奶奶耳朵,又连喊了好几声“奶奶,奶奶。”

儿子见奶奶不答应,开始带着哭腔一面继续叫喊着,一面推了推奶奶的身体,试图将奶奶叫醒、推醒,但奶奶就是没任何反应。

儿子见奶奶不说话,眼睛也不睁开,急了。他起床自个儿尿了尿,尿完,没有爬上床睡觉,而是去了离家有三里路远的杨医生家。

我家居住位置紧临一所乡村小学,原本很是热闹的。后来,学校改造,四周筑砌起了围墙。从此,我家一下子成了孤家独户。倘若半夜三更,家遇急事,想找个人帮忙,还真是有些困难。

去杨医生家这一路,半途有一条河,河面有一小桥,十来米长,却仅有一块约50公分左右水泥板的宽度。

儿子通过这又长又窄的小桥,径直往杨医生家小跑去。一路,没遇着一个人,倒是不时有狗紧跟在他身后“汪汪”地叫着……

儿子到了杨医生家楼下,一边大喊:“杨医生,杨医生……”一边拼命用小手“咚咚”地拍打着大门,一遍又一遍,终于惊醒了杨医生。

杨医生立于阳台,探出头俯视楼下,只闻楼下喊叫声、拍门声,却不见人影,于是急匆匆下了楼。

杨医生拉亮了灯,打开了大门。月光下,杨医生见一光屁股小孩,细一看,是我儿子。杨医生甚感惊讶,忙关切地问:“小天野,你不在家睡觉,怎么在这儿?爸爸妈妈呢?”

儿子喘着粗气,说:“杨医生,我爸妈不在家,去上海苦钱了……快……你快救救我奶奶,奶奶要死了……”

杨医生一听,顾不得再问儿子什么了,急忙穿了衣服,背了急救箱,骑上摩托车,捎上儿子,径直奔我家而来。

到了我家,杨医生为老母亲作了初步诊断,发觉高烧得厉害,赶紧注射了一剂退热针,打上了点滴,然后坐于床前照料守候着老母亲。

杨医生关照儿子继续睡觉,儿子不肯,默默地坐在奶奶身边,一边看着奶奶,一边泪汪汪地哭着:“奶奶,你不能死……不能死啊……”

杨医生不断安慰儿子,说:“小天野,别怕,有杨叔叔在呢,奶奶不会有事的。不信,你等着,奶奶一会儿就会醒过来的。”

就这样,儿子不肯睡觉,一直守着奶奶,直到天亮……

在听杨医生和老母亲讲述的时候,我和妻早已潸然泪下。我和妻不在家,真苦了这奶孙俩!

后来,我问儿子:“小天野,你一个人夜里去请杨医生来救奶奶,心里不害怕吗?”

儿子仰着一张满是稚气的小脸,眨巴着清澈透亮的双眸,极其认真地说:“大白天的,我才不怕呢!不请杨医生来,我就没奶奶了啊!不过……黑天我是不敢去的……天黑,我怕……”

原来,那天半夜,皓月当空,屋外通亮通亮,一眼能望老远,儿子以为这是大白天呢!

听了儿子讲着像个小大人一样的话,我和妻心里既酸楚,又感动。酸楚的是:家境贫寒,我们在外打工谋生,却苦了老母亲和儿子;感动的是:儿子只有四岁,却如此懂事,如此善良和勇敢。

回想想,真后怕!倘若儿子半夜三更在路上出了什么意外,怎么得了?再个,要不是儿子,那老母亲如今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啊。

一生有此儿,足矣!

我家屋后有一条人工河,河水清澈,鱼儿欢跃。李奶奶一家就住在河对岸。

李奶奶八十多岁高龄了,身板依然硬朗,有事没事还常带着孙子来我家串门。每次来,一坐就是好半天。

李奶奶与我母亲相处多年,不曾红过一次脸。她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很是投缘,很是畅快。

老母亲呢,虽已上了一大把年纪,但一向手巧,干活麻利。见李奶奶来了,老母亲总会包个饺子、摊个葱油面饼什么的,然后老小一起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此时,李奶奶总是一边夸赞着老母亲能干,一边说着自己只会做馍馍,再也不会做其它面食的调侃话。

儿子五岁了,与李奶奶孙子大小相差无几。只要这俩小人碰一起,那玩得,可欢了!要是李奶奶那天没来我家,儿子便会缠着奶奶去她家找他的小伙伴玩耍。这一来二去,我们两家关系可好着呢!

仲夏,我和妻从上海回乡陪同老母亲出了趟远门,去了远在皖南老母亲娘亲家。

前后不过半月工夫,待我们回来时,李奶奶已不是昔日那个身板硬朗的李奶奶了。她双眼失明,只能整天卧在床上不起了。

真是世事难料啊!不曾想,就这么点儿时间,李奶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做梦都难以想到的啊!

自打李奶奶双目失明以后,李奶奶的生活质量每况愈下,饥饱冷暖,少有人问津,甚是可怜!

李奶奶养儿养女一大群,含辛茹苦一生,老了老了,不中用了,却落得如此下场,太悲惨了!

生性善良的老母亲一得空,就去陪李奶奶说说话儿。去,从不忘端上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或是几块软和的面饼。

有一天,老母亲给我们打电话。电话里,老母亲声音哽咽着对我们说,李奶奶着实太可怜了。李奶奶眼睛看不见,下不了床;每日饥一餐饱一顿的,有时想喝口水,一天也不得到嘴。

虽气愤,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电话里,我们安慰老母亲别太难过,得空就常去看看李奶奶。不曾想,老母亲情绪有些激动地接着说,有两次端去饺子给李奶奶吃,她儿媳妇竟然阴着个脸对老母亲说:“下次别端了,这老太婆吃得多,拉得多,搞得满床都是大便,脏得要命,真够折磨人的……”

老母亲听了,总感觉这话里有话,但又不好说什么,心里憋屈的很,又没地方去说,于是就想起给我们打电话倾诉来了。

自那以后,老母亲渐渐少去李奶奶家了。

老母亲少去,儿子却不曾少,去得却更勤了。

无论天晴,还是刮风下雨,儿子每天至少要去看望一次李奶奶。他去,总是带上奶奶事先准备好的馅儿饼去。

每次一到李奶奶家门口,儿子就大声喊起来了:“奶奶,小天野来了。”李奶奶听到儿子的声音,总会应声儿:“小天野,你又来啦!你来,奶奶真高兴啊……”

到李奶奶家,儿子总是先让李奶奶趁热吃上馅儿饼,然后帮李奶奶端满一小塑料盆水放在紧靠床头边的小桌子上,还一边拉过李奶奶的手触摸到塑料盆,一边对李奶奶说:“奶奶,水在这儿,摸着了吧?你渴了,就慢慢地摸着喝,喝完了,我再来帮你端……”

端好水,儿子又帮李奶奶的痰盂倒了,然后用水冲净放回原处。

每次,儿子做完这一切,也不亏,总能从李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包芝麻糊,或是一小包麦片。

听老母亲说,这些芝麻糊、麦片是李奶奶女儿买来的。李奶奶不舍得吃,留着,每次给小天野一小包。

起初,儿子见有好处,能得到李奶奶的奖赏,很是高兴。后来听奶奶说,李奶奶可怜,没什么好吃的,以后不能再要李奶奶的芝麻糊和麦片了。

奶奶的话,儿子居然牢牢地记住了。再后来,儿子不管拿到李奶奶给的是芝麻糊,还是麦片,总能悄悄地又放回李奶奶床头。

儿子的这个秘密,李奶奶直到驾鹤西去了也没有察觉!

中秋后,老母亲、儿子被我们接到了上海一起生活。

一月不到,李奶奶走了。

李奶奶去了一个只有温暖没有冷漠的地方,不再回来了。

很长一段时间,小天野常仰着个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们:“爸爸、妈妈,我来上海了,李奶奶没水喝,怎么办?李奶奶痰盂也没人倒了,怎么办?李奶奶……”

在儿子幼小的心里,对李奶奶有太多的牵挂。

李奶奶走了的消息,我们好长时间都没敢告诉儿子。

儿子六岁多那年,我和妻在上海打工谋生已两年多时间了,工作也稳定了下来。

眼看又一个春节临近,原本打算一家回乡过年的,后因春节期间单位工资比平时高出许多,还有年终奖金,就没舍得回家。一家老小,祖孙三代第一次在外过了回年。

大年三十的黄昏,我们一家已经吃好年夜饭。

楼下、大街上,许多小孩子在放爆竹和烟火,“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和“哧哧”的烟火声响对于小孩子来讲,还是挺诱人的。

儿子恳请妈妈陪他一起下楼看热闹,母子俩去了。我呢,就和老母亲在家里刷锅洗碗,争取早点儿收拾停当,好准备踏踏实实看央视春晚。

还没等我们洗几只碗呢,儿子就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了。妻紧追其后,也回来了。

我很是诧异,忙关切地问儿子:“儿子啊,怎么不玩了?还跑着回来?”

儿子喘着粗气,说:“爸爸,快……快……快盛一大碗饭,爷爷……爷爷快饿死了!”

儿子的话,听得我一头雾水。这,这是怎么回事?哪来的什么爷爷?正当我欲问妻时,妻已超先开口了。

妻说:“他爸,先别问了,赶紧盛饭吧。我带儿子刚走上街,儿子眼尖,一下子看到了街边修车铺墙拐角蜷缩着一乞丐,是个上了岁数的老爷爷。儿子看到,也不玩了,非要回来盛碗饭给爷爷送去。这不,我也就跟着一道回来了。”

妻话音刚落,儿子带着不解的神情问道:“爸爸,过年了,老爷爷怎么不回家?他没家吗?”

我正要作出回应,儿子又说:“爸爸,爷爷肯定还没吃饭,饿着肚子呢!爸爸,多夹几块大肉……还有大肉圆子……”

儿子喘着,叮嘱着,两眼还紧盯着我手里的碗,深怕我舍不得似的。

饭盛好了,菜盖满了饭,饭菜满满堆尖一碗。儿子急切地一把从我手里接过饭碗,抱在怀里,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快去吧!爷爷一定饿极了!”

妻一边紧跟在儿子后面,一边不放心地喊着:“儿子啊,慢点儿,别跌倒了!”

“妈妈,我家还有那么多的馒头,你多带几个,留给爷爷慢慢吃,行吗?”儿子回头央求妈妈。

我毫不迟疑地赶紧用食品袋装了七八个馒头、包子递给妻。妻接过,小跑着追了上去。

一阵手忙脚乱,停下,细一想:“哦,儿子,我儿子心还真善那!小小年纪,居然有如此同情心!唉,真是难得,难得啊!”我独自感叹着。

约莫一刻钟左右,母子俩回来了。

我抚摸着儿子的头,恳切地对他说:“儿子啊,你真懂事!你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对于我的夸奖,儿子好像并不在意,小嘴嚅动着,好像有话想说,又欲言又止。

妻在一旁微笑着,不语。我疑惑不解,笑着问儿子:“怎么啦?饭给爷爷送去了,馒头包子也给爷爷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见我问,儿子一边不停地搓着小手,一边试探性地问:“爸爸,能不能……能不能再帮帮爷爷?”

我一听,感觉问题有点儿棘手,便征求儿子的意见:“儿子啊,你说怎么个帮法?”

“那……那我就说了哦!”

“儿子啊,你说。只要爸爸妈妈能做到,一定去做!”

“天太冷了!爷爷一边吃饭,一边浑身瑟瑟发抖……”儿子说这话的时候,自己还打了个寒战,那眼里显然泛着泪光。

我被儿子感动了,但我还是极其镇静地问儿子:“儿子啊,那依你看怎么办?”

儿子看了看我,又瞧了瞧妈妈和奶奶,最后将目光停留在了床上。

我慌了,莫非儿子要我们将一乞丐接回家住不成?这,这哪行啊?正当我欲与儿子解释时,儿子开口了。

他说:“爸爸,妈妈,送给爷爷一床被子吧!外面太冷了,爷爷夜里会冻死的……再说,我们家不是还有好几床被子吗?”

儿子说话声音有点儿发颤,却强忍住已到眼眶边的泪珠不滚落下来。这时,老母亲、我和妻眼睛也已湿润。

还能说什么呢?我赶紧抱起一床被子,妻和儿子紧跟着一同走出了家门……

儿子长大了,儿时模样已大变。如今,儿子俨然成了一帅小伙子了,但那颗善良的、纯净的心至今不曾有丝毫改变。

当今社会,政府追求的是GDP,个人追求的是如何尽快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孩子追求的是考试分数……一切追求无不将功利的含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社会这口大染缸里,有太多太多的人被扭曲了本来面目。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从我们口中说出的善良,只是对别人的要求,似乎与己无关。

事实证明,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在冷漠化,血缘关系在金钱化,朋友圈子在利益化……当我们在欢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时候,原本善良的心却萎缩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假,越来越不知廉耻。

以后的路还很长,但愿儿子经得起那神出鬼没无处不在的种种诱惑,“出淤泥而不染”,永保那颗善良的、纯净的心不受玷污。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一开始都是带着善这颗种子来到这个世界的。

倘若真有上帝,那么就是上帝派遣我们到人世间播种善、发扬善来的,因为人世间还存在太多的丑恶,冷漠,凶残……

当我们离开世界的那一天,希望我们留于这个世界的是多多的善,而不是劣迹斑斑的恶!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