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老家,最后的守望

老家,最后的守望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92K 次

孤独寂寥多年的老家,横亘在石马桃子山上,岁月洗涤,时光沧桑,原本寂静无声,而今突兀地喧嚣热闹起来。在我的印象中,老家的孤寂和淡然,已然有十年之余。

老家,最后的守望

老家矗立于桃子山上,尽管桃子山一直没有桃子,但仍然掩饰不住她的美丽。两层楼阁,十余间内房组成的砖横结构小楼房,是从事几十年建筑行业的父亲亲力亲为之作。厅堂前面是一个偌大的水泥坝子,平坦如砥,泛着白色的光;坝子前面是一人多高的砖墙,红黑相间,而墙的对面连接着一个偌大的花果园,梨树、橙子、樱桃交相辉映,葱葱郁郁,绿草成荫。

这是老家朴素淡定的面目,虽不显赫于世,不闻达于相邻,也称得上得意之作。砖房旁,保留着土墙结构的几间瓦房。有着一些历史的瓦房,依然是父亲的杰作。如果说农村和农民是自给自足的典型,那么老家绝对是时代的缩影:父亲自建瓦房和砖房,让一大家人享受着家的安宁和温馨。看似有些原始的自给自足,却让我的童年充满欢乐,也无比敬佩一直在修房里坚持躬耕的父亲:他称不上建筑家,但却一生和房子结缘。堆草房屋子,修土墙房子,砌砖房楼阁,这构成了他的整个青春岁月和中年时光,直至离开桃子山到城市休憩。

远去的东西和现实时代的隔膜讳莫如深,并非一定是以时间来计算。草房、土房甚至砖房,仅仅过去二三十年的建筑,对于今天的很多人而言都是回忆,而对于年轻人则更是惊奇和不可思议。

而老家,我一度也以为永远回不去,即便她就在那里,安详如初,敞开胸怀。走出山下的家,我相信我们都再回不去,回不去安宁、淳朴和宁静。孤灯、书影,永远地成为过去。现代都市的诱惑早已经瓦解了我们内心的静谧,试问:谁能够回得去?

当我们奢望自己能够用一生的努力赚取几个亿的时候,待到白发苍苍才发现,仅存的就只剩下两个忆:失忆和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走进庭院和楼阁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情,她的影像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却不曾近距离地贴近她,感受她的呼吸她的期待。故乡,或许永恒地在我的心里。

老家,打破沉静和静谧,竟然是为了迎接一场百年归去的法事。在城镇中生活多年的大伯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逃不过生老病死的劫数,在弥留的时光选择溘然长逝后回归这片曾经生她养她的土地。一场注定要展开的法事,父亲选择在了老家,为他大嫂的百年送行贡献出桃子山。风俗而成的法事,乡里百姓的参与,还有那些念着经文安送灵魂的敲打,将会在老家如期举行,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父亲回到了那个他最熟悉不过的老家。斑驳的墙壁,褪色的楼阁,残垣断壁的凄凉,都在无声地呢喃岁月的无情。我能够想象,父亲在极力地拭去岁月的尘埃和泥土,妄图让老家焕发光彩,不但为法事的举行呈现崭新的阁楼和庭院,也为让即将归去的亲人灵魂安息。

生,来得热闹非凡,奔走相告,喜不自胜坠地于这个尘世;死,去得萧瑟凄惨,掩面而泣,其心戚戚魂归于这个世界。一群人的狂欢和喧闹,迎来或送走一个人的孤寂。这是生命的喜悦,也是生命的宿命。

我终于明白老家的意义,也终于悲哀于老家的意义。多年前父母强烈反对出售老家房屋,原来她们盘算着的老家,是终将陪伴她们最后一程时光的寄托。老家,最后的守望,原来是完成她最后的送行。

老家的热闹和喧嚣,注定是为老人百年归去送行的热闹,这是怎样的酸楚和无奈,怎样的悲哀和苦痛。经历了人世的百转千回,荣光也罢黯淡也罢,入世和出世都将无情地袭来,没有任何人能够逃得开这样的宿命。但我仍然感动无比哀恸,在老家默然地送别,这就是曾经魂牵梦萦的故乡?当我再次走进曾经那熟悉的阁楼和庭院,完成的仅仅是哀伤的送别?欢笑和泪水原本是这个世界的全部,这是我们无可奈何的选择。老家,为我们的来去守候。

回望,仿佛能够看到老家的面容。她像慈祥的老辈,任由岁月的摧残而斑驳,守护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等待着她曾经的孩子归来,不离不弃,一世眷念。即便我们走得再远,她永远是我们心的港湾和归宿。

老家,曾经沧海,永存我心。

(原创作者:琴深如海)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