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让花儿开在书的扉页

让花儿开在书的扉页

推荐人:不再内涵 来源: 阅读: 4.17K 次

前言:前两天,一个教小学的高中同学对我说,要我帮写论文,我哪会写论文啊,不过本身心肠软,在内心也想给自己一个挑战就答应下来了。这两天脑子里转地都是关于论文得事,绞尽脑汁地组织词语,七零八落地写下这些文字,因为字数有要求,所以可能导致质量不是很好了。

让花儿开在书的扉页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我校课题改革的一个工作重点。为了落实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启动了“书香校园”活动。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学们如果从小不会读书,没有知识,文化底蕴不足,长大以后就很难立足于这个时代。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创建和营造“书香校园”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工程。

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也让很多学生忘了最传统的读书方式,在校园里不再是手捧一本书,几个人靠在一起坐在草坪上慢慢品味古人留下的诗情画意;图书馆里的书也无人问津,就好像是一个摆设似得放在那里,很少有学生光顾,光顾的多是些“咬文嚼字”的书虫,在人们来不及翻阅或者是品读时早已把书的边角给嚼出了朵朵碎花。

这些碎花与校园里盛开地姹紫嫣红的花朵相比稍逊色彩,与“祖国的花朵”学生们相比又逊活力,不过它所独有的韵味是别的花朵所无法拥有的,单凭一点,它开在书上。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从读书当中找到乐趣,在一边看书一边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快乐成长,所以我们不妨让祖国的花朵开在书的扉页上。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之所以进步发展的那么快,与书是密不可分的。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而这重担与希望就落在了学生身上了,所以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必要性是不用多说的了。建设“书香校园”,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造学生的人生底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也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所谓“书香”,当然是与书挂钩的,而能写出经典书籍的人必定是个具有高贵灵魂的人,在开展活动的时候让学生们多看些经典的书籍,与那些高贵的灵魂进行直接的交流,让学生们体会到书的魅力,人格的魅力,有了这些认识之后学生肯定会自主的多读书了。不过,社会上的流行刊物那么多,不乏有些粗制滥造的作品,这些作品的诞生多半是带有社会利益的,所以谈不上经典,还有很多八卦刊物,不适合思想上辨别能力弱的现阶段学生阅读,所以老师要加以引导,推荐学生读些经典的作品。加强辨别作品的能力。

电子产品的诞生与迅猛发展让学生们产生了依赖,手机、平板、电脑代替了纸质刊物,学生在上面看着各种各样的新闻,或者说网络上的小说,有的乐此不疲,有的沉迷于此,有的废寝忘食,总而言之就是忘记了传统的读书方式,在电子的领域里津津阅读着,如果是阅读还好,毕竟还能增长些见识,但是多数人都是交友,刷朋友圈的,不过这可能也是电子产品能够引领这个时代的魅力所在。可是我们的历史是书香,是泛黄的纸张上流趟出的高贵灵魂,在希望在浓重的墨香上能孕育出娇艳的花朵。

“书香校园”活动的进行还有一个最大的希望就是培养学生爱看书的习惯,让孩子能够自觉的看书,从阅读中去寻找快乐与增长知识。我个人喜欢看书是从小学时候开始的,因为是乡村,所以在资源的限制下当时并没有多少多余的课外书看,有的也只是那些却张少页,少了封面,纸质暗黄的地透着一股历史味道的作文书,当时只要是谁有一本就争相传阅,看得是不亦说乎。因为书的匮乏,老师在班上成立一个图书角,就是每个人都把现有的或者家里的课外书放到那里,然后同学们互相借阅,这样增进了友谊,也在从中开阔了视野,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有乐趣。因为是从小就形成的乐趣。

所以我到现在也一直保持每天看书的习惯,在阅读经典的作品时确实能感悟与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还有对当时社会的种种认知,还有一个乐趣就是在那些字句里能找到与自己思想上的共鸣。说个事,因为高一我得写作水平比较好,当时的班主任教语文,所以当我在课桌上看课外书是得到默许的,班主任还推荐外国的作品给我阅读,当时让我感到很高兴,现在感到很幸运。当然,我说这事的意思并不是鼓励学生课堂上看课外书。

只是想表达的是老师不要扼杀学生爱看课外书的积极性,换个方向地去对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加以引导,比如不经意间地提醒,或者是叫其收好,再或是向其推荐好书,而不是看些营养不多的利益性小说。如果说老师对其没收书本的话,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还有对于一个爱好书的人来说这无疑是非常痛苦的,看到一半被别人拿去,心里肯定想的是书的后面情节,脑子里的东西可能就不会在学习方面了。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培养学生爱看书的习惯应该从小开始,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才开始不久,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怀有一颗好奇心,也是形成习惯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能形成爱看书的良好习惯将会对其一生有着非常好的作用。至于怎样来培养,那这个就有点难了,不过个人觉得开始的时候不宜给学生安排看太多的书,因为多了可能会造成消化不良的效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是浮光掠影地一瞥而过,并不能认真读好书中的内容,这样做不能达到目的,还有就是书多了,学生会产生疲劳与厌烦的心态,这明显是行不通的。书不多了,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把书看下去呢?

学生天天上课,天天上着中英数,我估计那小脑袋瓜早就装不下太多与学习上相关的东西了,而这时我们老师是不是应该适当地安排些趣味地书本给学生们阅读呢,让其在思想放松的情况下快乐看书,慢慢地喜欢看书。从趣味慢慢地进入到历史,简单地文学,再到经典,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来,切忌操之过急。

作为一个教师,必要的文学修养与内涵底蕴是必不可少的,适当地在课堂上说些典故与之名人的故事,我相信,在这样循循渐进地过程下,学生是一定会养成爱看书的习惯的。不过,还不能忽略一个情况,就是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差,老师可以强制性地安排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制性,为以后能更好地读书打下基础。如果能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这对于整个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将是一个新面貌的诞生。

试想一下,在万物复苏、鸟语花香、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们走在学校的林荫小道上,呼吸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新鲜空气,感受万物和谐生长的勃勃生机,这肯定是会身心舒畅、意气风发的。如果此时校园里再弥漫着股股书香那就更加惬意不过了,在学校的上空紊绕着迷人的墨香,教室里传来朗朗地读书声与之书香墨香交织在一起让人顿时心旷神怡。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老师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对社会道德的认知,在授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困惑,这就要求了老师必须具备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与思想内涵,而文化的到来是要靠自己从书本上汲取的,所以说老师在要求学生看书的同时,也要自己看,要做到言传身教。这样看来,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对人所造成的好处是普遍性的,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爱看书总是不会有坏处的。

至于学生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后有哪些好处呢?可以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东西,这样可以增长见识,提高判断能力,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诱惑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在社会上能够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快乐的工作与生活,不会产生出怨天尤人的思想,往大了说便是能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往小了说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后,相对应下来的便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了。

这在学习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自信。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书读多了,就能了解很多事,即可达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了。看一个人,或者说了解一个人首先是从言谈举止开始的,而言谈举止的得当与否又体现在个人的内涵修养上,而内涵修养的高低又体现在看书的多少上,所以说想要在社会的人际关系上混地得心应手,还是得多看书,努力提高个人的修养的。对学生而言,读书多的相对读书少的找工作要容易的多,而且工作的质量也不是在同一个等级上的。读书还有很多的好处,有很多东西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在影响人的,这个还有待慢慢地去发现去领悟,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

无论是谁,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不要为没有时间而找借口,每天抽出点时间来看看书,不一定要看文学作品,看些与自己专业挂钩的书籍,把手机放下,把电脑关掉,体会一下书的浩瀚,感受一下生命,多想一些有关与人类和世界相关的问题,那么你就会活的洒脱一点了,常常想这些事的人是不会被生活上鸡皮蒜毛的事所困扰的,因为他思考的方向不同,眼界当然不一样了。

如果说学生是花,那么书本就是一片片的沃土,每一本书里的有机物都不一样,同样孕育出来的花朵也就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兴趣性格都不一样,这样的话就靠老师这个园丁来因材施教地栽培了。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而让学生之花开在书本的沃土上是每个老师,每个学校,甚至是国家迫切希望看到的结果。而祖国的花朵也在园丁教师的培养下在书的扉页上娇艳地盛开着。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