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于人间寻静安处

于人间寻静安处

推荐人:Black Sheep Purry 来源: 阅读: 2.93W 次

不是三生有幸,而是命中注定。每个人都在渐行渐远的途中发觉一些刻入灵魂的闪烁星光,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个人,亦或者是一本书。而我所拥有的璀璨来于《人间词话》。静安先生给予我不仅仅是他那如莲花般纯净的文字,更有似嫩荷的思想。

于人间寻静安处

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境界”一词,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细品之下,感觉是极为有趣的。不单单是指它给了我们去与词话大家感同身受的情感交织的藉由,就只是从境界一词就足以令人心生高格之怀。所作诗词本是触景生情,感怀而发。如严沧浪所言:“诗者,吟咏情性也。”但却不止是一时兴起,纯为兴趣,不然那些流芳百世的诗词之风采便是虚幻;那是否如王阮亭所谓之“神韵”,倘若如此,为强求神韵,又与“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无异,其作品就会显得轻浮。所以,不仅要有体现诗词所营造的氛围,还要体现词中铺展开来的个人活在人生中的大智慧。境界一词当真是不禁令人赞叹文字之精妙。

静安先生说境界分有我和无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先生又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由此可见,先生最崇尚的乃是自然、朴素之美,物我两忘,莫与之争。一个人写诗作词,都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中看出其个人的气质和情感。有时,这种气息会在诗词中犹显强烈。这样的文字读起来会让人跟着身临其境,“泪眼问花”会一起自艾自怜;“仰天大笑”会一起亢奋澎湃,太多太多的情感交织在里面,也就存在了太多太多的人间烟火,这样的意境再怎么感人肺腑终究是浮躁的,变化的,不能给予人宁静祥和。所以静安先生推崇后者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少了许多人为刻意的安排。该是怎样就是怎样,观山是山,看水是水,真正的融入这世间,享受、感悟这一切,做到物我两相忘,才能看山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能看水便是“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少了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多了清心寡欲自在悠闲。

杜甫有他的茅屋草堂,我就盖一间自己的小木屋于林间,取名八斗,至于是否是才高不多赘叙。身居小屋,杜少陵心怀家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一介少年郎,肩上挑不起家国大事、浩然正气,我就先挑起清风明月,杨柳依依。屋外栽菊,虽不见南山,但看群山环绕。每日早起,轻掩门扉,漫步林间,山岚与溪涧。春看红杏枝头春意闹,夏看小荷才露尖尖角,秋看霜叶红于二月花,冬看梅花香自苦寒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若是天晴月圆之夜,又是一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原来有如此美景,又岂能写不出流放百世的佳句?正如先生所说又虽如何虚幻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纵使再怎么想表现理想的东西,为求大众认可,不得不从自然中求取真实素材。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真实融入自然,不作无病呻吟,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境界不就呼之欲出了吗?

对于文字的精细,恰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或浩瀚 、或清婉的景象,往往一个字便摄人心神,大呼天作。但诗词创作并非华丽辞藻堆砌,矫揉造作更非咏志之初衷。先生也反对空谈风花雪月,不讲真情实感。他曾以少游为例,秦观一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十三字不过是写了一个人骑马楼前过而已。我随后阅读了这首词,对于先生见解是大为赞同,读至第一句便好似头大如斗,兴趣浑然全无,或许还会令人深感自卑,果然才疏学浅,字都不识,谈何学诗?所以,对于文字之斟酌并非是无用之功,力求准确而又完美才是上上之策。

时间太短太少,我不能一遍又一遍的跟随先生脚步去看看昔日的文人墨客的无上风采。去欣赏太白之豪迈、后主之真情、少游之凄婉,我只好与这些佳作相伴,亦步亦趋地领略往日的美好境界。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