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浅谈例子

浅谈例子

推荐人:山林之子 来源: 阅读: 1.8W 次

近年来,关于读经的风潮此起彼伏,未曾间断。对于这个问题,自然是众说纷纭。我对此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而读之”。

浅谈

我们应该弄清楚读经的“经”是什么,“经”从狭义上来讲就是“四书五经”,从广义上无非就是再包括一些古典文学作品。这似乎是蕴涵足够丰富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非只靠四书五经就能囊括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诸子百家齐争鸣”,“盛唐诗”、“大宋词”、“元朝曲“等,虽不是篇篇精品,但你能否认其中那些数之不尽的包含着无限韵味的文化巨著吗?它们岂能被无视而弃之?因此在我看来,光是读经便有些狭隘了 。

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读经”也不例外。毫无疑问,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丰富绚烂的,它所蕴含的价值是无语伦比的。记得儿时只是会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却全然不知其韵味,然而幼小的心灵里却结下了一颗美妙的种子;待到稍大时,已能领会其一二,便不由心生一阵阵美好的向往,想象着自己就是那位“君子”在期盼着自己的“淑女”哩;如今再读《关雎》,那份美好之情并未消失,反而是令我更加神往了。就是这样美好!《诗经》往往能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并不只是它意境的深远,更在于它真真切切反映了当时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还原了那个社会人们所带有的情感,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与之产生共鸣,大概也就是这个缘故吧。犹记幼时传唱的《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不可置否,这其中确实有许多美德,然而它在带着封建思想的同时却又片面。孔孟关于以“仁”为核心的中华传统道德观,以封建宗法制伦理道德作为核心,主张维护封建秩序,极力宣扬封建道德礼教的合理性,因此儒家学说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甚至统治者其他学说。直至近代才出现了“反孔风潮”,这正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用来禁锢住老百姓思想的有效工具。“读经”的僵化、陈腐、落后已不言而讳。

然而,“读经”仍然是必须的。譬如幼儿有选择性的读经可以从小耳濡目染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有选择性的读经可以增加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陶冶自己的情操,成年人亦可以从读经中收获许多人生乐趣和见解。没错,关键是有选择性的读,并不只是盲目的读,而且这范围还不应仅限于“四书五经”,要得是那些带有中华文化精髓的东西,华夏民族可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何愁不能从前人那里汲取仁、义、礼、智、信呢?

有一点我认为需要强调,现在的语文教育对古代的名篇常常强制学生背诵(当然包括“经”),并不大理会学生是领会其手法的巧妙、词句的优美、情感的真挚等。这不是不可以,但尚有不妥之处,于我自己来说,只有真正欣赏到其作品所蕴含之精髓,才能有深刻的见解,引起精神上的共鸣。所以从前老师要求我们强制背诵的初中课本上的名篇佳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已大多忘却了罢。其原因无非就是当时并未真正的“读”过,只是死背下来,自然是不会记忆得长久了。因此对于这方面,应当使学生真正领会过后再来背诵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甚者,在学习领略作品之美时,已把其内容深深烙印在自己心里了。岂不妙哉?当你真正体会到“读经”的美时,你便会怀揣着猎奇的心理去读,并不是如今的赶风潮了。

读经当有选择性,不可粗读、滥读,更不可把其奉为圭皋,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我们便可以在感受文学之美时亦收获人生大智慧。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