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想念哈尔滨

想念哈尔滨

推荐人:weiqing 来源: 阅读: 1.92W 次

人是可以被思念的,只要感情在;城市也可以被思念的,只要魅力在。

想念哈尔滨

国内众多的大城市,我已经走过一多半,感觉上几乎大同小异,虽说各有不同,北京的大气,上海的小资,西安的古老,广州的热闹……但总的感觉还是差不多,无非是高高的楼房,密密的商店,繁华喧嚣的街道,排成长龙的大大小小汽车,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群。然而,全国唯一的一个城市——哈尔滨却不是这样,她那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她那异域风情的生活韵味,跟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可以算是首屈一指,独一无二。只要你有机会来过这里,便会体会到那种“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的味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哈尔滨的一所大学读书,五年本科加上“文革”的两年留校,在那里学习、生活了整整的七年。

那时,哈尔滨城中的楼房都不很高,大多是两、三层的,高的不过五、六层。商店除了中央大街比较多外,其他地方的商店并不全是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拥挤在那里,而且,店铺的招牌也与众不同,商店的门楣上没有通栏的大字招牌,只有一块仅两尺见方,镌刻着商店名称的铜牌挂在墙上,很有些西方的风味;街道的路面更不一般,全是手掌般大小的长方形石砖铺砌的,和我所见到的意大利罗马城里的街道极为相似(也可能和莫斯科相似的,不过我未去过)。至于哈尔滨的人口密度并不像其他大城市那样人满为患,当时只有90余万人,街上的行人仨仨俩俩,骑自行车的也不多,配上街边一座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小巧建筑,显出独有的优雅和宁静。

走进哈尔滨就如同进入异国他乡,让你耳目一新,满是新奇和惊喜。我第一次认识哈尔滨是在高考以后去学院报到的那个凌晨,天还未大亮,从独具俄罗斯建筑风格的老火车站出来,朦胧中见到完全不同于内地的一番景象,一排排欧式建筑,还有一些尖尖屋顶的房子,无不充满着异国情调。街道上,“摩电”(有轨电车)沿着轨道不快不慢地行驶着,一阵阵“叮当叮当”的声音很有节奏地传过来,辫子般的天线与架空的电线摩擦滑过,偶尔闪耀出兰色的弧光——这就是哈尔滨了!

我们的学院位于南岗区(哈尔滨人称为天堂)的大直街,不远处,有一座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色彩的教堂,这就是本地人称作“喇嘛台”的标志性建筑——1900年建成的“圣·尼古拉”教堂,据说是由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的,故以沙皇的名字命名。这是一座古典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建筑,中央耸立着的直锥形顶上,有一个洋葱头造型的圆顶,圆顶上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远远望去,显得气势恢宏、端庄雄秀。这是我在国所见过的最漂亮的教堂,如果用“美轮美奂”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然而,让人难过的是,如此美好的东西却在“文革”中毁之一旦,被狂热的红卫兵用“革命行动”无情地摧毁了。1967年“大串连”那一阵,我离开哈尔滨时,“喇嘛台”虽然早已不做礼拜了,教堂的钟声也听不到了,但它还是好端端地屹立在那里。半年后我回到哈尔滨,却全然不见它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根直楞楞,孤单单的钢筋混凝土立柱,四个立面上写着四句话:“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念念不忘突出政治,念念不忘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这一不伦不类的立柱,美其名曰“红塔”,但哈尔滨人很不以为然,根本不买账,他们戏称这个形状极似本地冰棍的东西叫作“冰棍塔”。后来,可能因为造型实在太难看,上面又写着林彪的话,林彪机毁人亡后的1972年,这个东西就被拆除掉了。现在听说,在这座喇嘛台的原址上修建了一个三十五米高的阳光大厅,未曾见到,不过我想,肯定不可能是以前的那种风格了,昔日哈尔滨最着名的景点,也是哈尔滨人引以为自豪的地标建筑,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再也见不到了……

哈尔滨的独特,不仅在于有洋溢着外国风情的多姿多采的建筑,还有生活中的“洋味”也久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大陆还完全处于封闭状态的“闭关自守”时期,但哈尔滨却在引领着时代的新潮流。

那时,哈尔滨城里到处可见到外国人,他们大多是外籍侨民,最多的是俄罗斯人,还有犹太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日本人、朝鲜人。临街的房子有许多风格别致的酒吧屋、咖啡店,过路的人常常进去喝杯啤酒,要杯咖啡。酒吧中,有时还可见到翘着腿坐着,一边还抽着香烟的金发碧眼女郎。街边,往往也可以遇到正在拉着手风琴的俄罗斯老人,优美的旋律飘荡在空中……

当地的哈尔滨人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们热情、大方,实诚、豪爽,而且很懂得生活;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不仅学会了时髦,甚至还有些浪漫。假节日,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一家子人由父母亲带领着,欢快地来到公园或松花江畔,铺开布单(有时是几张报纸),摆上面包、粉肠、饮料(没有饮料白开水也“中”),休闲、玩耍、嬉戏、聊天,一家人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旁若无人地在那里乐陶陶。这在今天已不足为奇,可那是搞阶级斗争的六十年代呀!

当中国人还在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衣着还处于“兰、黑、灰”时,哈尔滨的街头却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景象:夏天可以看到穿着花格衬衫的男人和身着漂亮布拉吉(连衣裙)的女人;冬天还可以看到穿着皮夹克的英俊男子和身着裘皮大衣的时髦女郎。

当全国商店里的女售货员还只是毫不注重穿着,完全是家庭妇女的模样时,哈尔滨秋林公司的女售货员早已是身着白围裙,头戴三角白头巾的统一着装的职员形象了。当内地许许多多老百姓还不知啤酒为何物时,哈尔滨已是啤酒随处可见,而且不仅有瓶装的熟啤酒,还有大木桶装的鲜啤酒。

说起哈尔滨的鲜啤酒,那是非常有名的,闻起来一阵诱人的浓郁麦香,喝起来一种爽口的清丽味道。无论夏日还是冬天,只要有鲜啤酒供应的餐馆,生意必定好。走进小餐馆,要上一杯新鲜的生啤酒,来上一盘浇有芥末酱的肉丝拉皮,再来一根散发着熏烤香气的“里道斯”红肠,悠悠然地品尝着,那滋味,那心情,别提是多么的爽了!

哈尔滨值得留恋的还真不少,美丽的太阳岛,风景如画的斯大林公园,表演冰上舞蹈的南岗体育场,别具风格的亚细亚电影院,流光溢彩的哈尔滨冰灯,第一个举办全民音乐会的“哈尔滨之夏”,还有秋林公司五斤重的“大列巴”,餐桌上的大马哈鱼和鱼子酱,酸甜可口的格瓦斯饮料……实在太多、太多了。

时光荏苒,往事如歌。几十年都过去了,如今的哈尔滨怎么样了,仍然风情依旧吗?我又开始思念起来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