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入秋,之野

入秋,之野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5W 次

编辑荐:我厩宿留,门前挂果红娘,还是生之灿烂,死之静美,以树影婆娑,拂乱秋影,终究改变不了这人聚人散之命运,但最终归途,仍然是这大自然

入秋,之野

很快,这一年的入秋之日就要到了。

人家说,入秋,有什么好处?答曰:有很多好处。

比如入秋纳凉,这是自然对夏伏天以来的贡献,也就是热度到了极端,就要走向秋凉了,这秋凉自然有其好处。能够看到这署日难消就会变得一天比一天凉,再不至于因为酷热,而全身淌汗,站着要淌,座着要淌,就连行走漫步也得淌,只不过夏季淌出去的,到了秋冬之季,又要淌回来的,这大概就是人与天体自然相偕共生的道理,也是人生于自然的相适应之活法,我们不要违背就好了。

可是,人总要寻找到改变,就会找违背自然的法子,本热就想纳凉,以至于各种电吹风、空调就会应运而生,从而引发了很多诸如得了夏凉病,这在老古班人的看法中就有说法的,也就是说:“这夏伏天本该淌汗的,却不让淌”人一旦入秋就会得病,发热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人类自然调整之法子,要把未淌出去的汗渍还得要淌出去,只不过到了夏夜要勤换洗不可,切不可有违自体运行的做法。

人也是自然物中的一分子,岂有不遵循之理,所以夏伏热,勤洗换,终日流汗,以祛除毒物,让全身的通脉活络通畅,难怪于五行中夏属水,而水则流,你想凝结堆放,人岂有不生病之理,像夏季的曙热,就是如此。

当人的经络与毛孔被堵塞了,就会是头晕目眩,男女的肌体入理,都是一样,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总之要放,不可捂,就让胴体的畅达,以达到身心的畅达吧,所以人类到了夏伏天,就该以敞亮,诸如心胸以融于自然之理。当然,衣不遮体尚不至于。

人是文明社会最为明显进步的标志,当属大家遵守的本分与公理,是不可丢了的礼仪廉耻信,倘若有了遮体,也有了露白,也是自然之法,人既伏于自然,才能整合进去,接受这曝光的肌肤之亲,但人其皮嫩,不可有暴晒之理,不然,灼灼其伤,毕竟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得失寸被,不可不珍惜,以尽孝之理,也就是身体发肤,乃父母所赐,不可枉损。

我们从热度的季节中走来,渐渐地走向秋天的凉爽,到了冬季,所有的人性器官也得收藏,所以冬藏,也是人体合乎自然之理,尽管秋日还要接了夏日的三火,俗称“秋考虎”,这也是大地回热之短期性天气,但毕竟是早晚清凉,当然民间还一说法,就是立秋之日是否有小雨的迹象,如有,到后面的凉爽便是跟随而至,如果没有,还有“”秋火

存在,一场秋雨一场凉,这也是“顺秋”的到来,也是无法阻挡的。

比如入秋纳食。这在老家老古班人眼中是有说法的,入秋纳食,多半是指这一半的粮食,要到秋收了,所以秋收是最为热闹的,特别是那农田广景,那入秋时的收割,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的。我们从小就在这秋收夏粮当中感受这一年的富足与幸福,那片片金黄的水稻、小麦,在秋收当中,颗粒归仓。

人们在当时,打秋凉稻麦时,会是特别的喜庆,仓中有粮,心中不慌,也是作为平民百姓耕耘以作“春望”之理,关注这一年的辛劳最为得意之作,入秋时的瓜果粮,包括田垄上种的菜蔬,像新种的辣子、茄子等,都有老气横秋之感,只不过,这些菜蔬,时令性强,以遇到了“秋老虎”,又经历了夏日的毒伤,所以秋凉,除了谷仓之物,不至于造成积食之伤,其他的对于秋食食物菜蔬时,做食时都有讲究的。

夏菜所食,大可放心,毒品毒物早经新陈代谢排出体端,而到了秋食,就往往不是如此,有天地万物,到了秋食就皆可为药之说法,也为秋日为“种子”之说法,也就是此时的菜蔬,因为要结成种子是就得拒绝采食的去皮、去籽,还得泡穰,也就是秋食之物有点毒性积存,虽然,我久以翻籍,尚未找到答案,但见诸于读物,也是常听命于老辈人的说法,秋米做出来的饭食,是有嚼头,也是需要多放水,不然,会积食难消,也就是秋足之物,营养是饱满的,大多是为了种子、种族、种类繁衍去延续。

就拿二季稻来说,一般指的是就是秋季稻,江南水稻有二季的说法,当然,也就有吃法与做法,夏之稻易软,而少水,而秋之稻,较硬,做食之,就得多放水,主要是阳光充足、营养足,然而食之者,也有硬伤,所以不像夏之稻的流畅与排放,百秋食既营养全面,也半含毒性之养足,所以当中草药,各季皆宜,而独有秋食的毒性最强,到了冬季,各种食物管束,都封闭了,反而不会出问题,选择季节所生,就会有季节所痛,每季皆有,有其生,必有其亡,各各束放,也各各管生,大自然是神秘的,有其生之物,必有其克之物,如果不是人为的破坏,大自然都是平和的。

再比如,入秋纳性。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静思入怀,每每这时,当明月夜,诗人李白尚感飘零,便以秋静性致入怀,以《静夜思》简述身世离怀,如逢萍木,实叹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人称秋性为静,可静得孤独身影,心思绵长,山高路远,落落何方。

有人当以浊酒为消遣,月半中秋,思念入怀,香远溢清,又几时寻得静秋在等,每回年年奔波入世,到了秋熟,又怎堪不一一回收并蓄呢?所以秋夜长,夜叹凉,都是从秋食中来,每当秋雨袭来,让秋叶片片落地,摔打门窗,那种夜风习习,颇有孤寂之感,如果此时,我谓得一朋友,能从圈养中取一鸡食,再从水池中剪一茭白,静得夜风苇影,那也是水浊几杯,人生况味,也能从中抽取几分生活的真谛。

当然,寻回乡野,秋凉,当属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自然与柳絮,让:“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习习作声”其间的味道,虽平静于乡野,又多有人间的声态。

近日,每每辛苦劳作之时,便可闻得有同事者促鸡宰年,我说为何,同事时风趣之,说鸡鸣以食,狗吠之,而鸡乃人养,为何不食,于是乎,就以缚鸡宰于平野,而手拿刀,连切数次,还是在听鸡鸣,鸡鸣为哀,吃食者有人之恶性,无奈,秋日已至,当日敛收,也包括吸食这人间烟火的万千物类,又有几人将军得过这秋凉的备至,不过,相信人性还有善良一面,总有恻隐之心,有伴随,才有了这人世间的依依情怀和可眷恋的地方,如此以来,人性之好德,才得以久传,愿当人类。

“溪流潺雨习习,竹影山光满窗入”人间的秋景还得观影山河,星河灿烂。我们在经历各种人情劫难,又在经历各种时日的秋性凄惨,相信在万物飘零的时刻,至少可静得风景,落得过叶落哪根,以人性的温存,大地收养,秋生绵长的挂念,得益于这人间。

我厩宿留,门前挂果红娘,还是生之灿烂,死之静美,以树影婆娑,拂乱秋影,终究改变不了这人聚人散之命运,但最终归途,仍然是这大自然。

人渺小,又人之寄存,成为这自然的一部分,自有这季节的轮向,生生相惜。

大地之精彩,大自然也是精彩的,愿我当生之莫介怀,一向敞开为荣光。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