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人生如虹霓—胡云林《那一抹虹霓》散文集读后感

人生如虹霓—胡云林《那一抹虹霓》散文集读后感

推荐人:方舟 来源: 阅读: 8.93K 次

肖吉萍

人生如虹霓—胡云林《那一抹虹霓》散文集读后感

当我从文友手里接过《那一抹虹霓》散文集时,感觉新书还散发着特殊的油墨芳香。再我翻开首页浏览时,看见胡老师给我的书籍首页上,有他的亲自题名时,我顿时感到非常荣幸。在这里向胡老师表示我深深地谢意!

对于象我这样只是写作路上的一个爱好者来说,只有多看,细品,对今后写作才有帮助。我有个癖好,特别喜欢看书“序”。无论他人作序,还是自序,感觉都是对书籍给予了高度的提炼与涵盖,阐述了其书的精华和概括,是书籍精髓的点睛之笔。胡老师书的“序”,是由他大学同窗、同寝室的同学陈兰村教授而作。

序里面,他首先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上大学时,他始终穿一身河南中牟老家带来的中式土布衣服,脚踏布鞋,他勤奋读书,爱好广泛,尤其喜欢鲁迅作品。”这一段朴实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年轻学生朴实的形象及总结了老师年轻时代就喜欢文学的引子。

胡老师的书,分八个部分,且每个部分都有经典标题,一共囊括了72篇各种题材的精美散文。有记录亲情,友情与工作期间的所遇和游记等,篇篇精彩,实为佳作。

《那一抹虹霓》书籍,我感觉与《故乡的刺玫花》书籍一样,人物刻画鲜明,个性却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是非常的勤劳、善良,且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与场景描绘形象,能突出主题,文字虽朴实,但情感真挚,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因此很多文章阅读后,总会给人留下一个鲜活的人物,一个难忘的故事、一个心灵的启迪。很多段落的词句总是那样的朴素、温婉、美丽与经典,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正如“序”的结尾所说,“作品感情的醇真,历史的厚重,故事的感人,哲理的深睿,语言的畅达,诗心的精细,都是用了功夫。”

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我而言,说通览仔细,不真实,但说选择性的认真与粗略浏览相结合,才是真实的。第一辑“那尊雕像”,我阅读的最多,不但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形象与情节,让我几天来回味无穷,不断思考与回放。第一篇就是此辑的题目,短短的几行引子,就将我的心集中到了极点。是谁?以“雕像”而塑,啊!答案是“她就是我的母亲”。随之我的心一个震撼,赶紧翻开正文。此篇文章,记录了老师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寄宿写起,一直到小学毕业,都是“在上学的路上时,母亲就站在那段旧城墙的城垛子上,一动不动地望着我,直到我过了丈八沟,她变成一个小黑点。”这段让我读的心里既温暖,又感动,却还难受。那种母爱的牵挂和不舍,只有作了母亲的人,才会有深切的体会。因此在写这段发言时,依然内心涌动,泪水溢出。紧接着第二篇“无法偿还的债”,依然是写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此文写于2014.11.19日,也是他母亲去世十六周年的前十天,在老师的笔下,写出了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与愧疚,一个无法实现与弥补的愧疚,这种愧疚来源于,为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给母亲买皮袄时,无意间却买了件皮坎肩,当时就感到愧疚,对母亲说:“我以后一定给你买一个上好的皮袄。”就这个承诺,在生活长河中,因客观情况,一直忘了兑现。所以当他母亲去世后,他写道:“母亲的去世,断绝了我最后兑现诺言的机会,让我坠入无穷无尽的追悔之中。”读到这里,文字叙述的渲染,使我的心也感到很沉重与遗憾,实际此笔道尽了他对母亲的爱与回报,否则不会有那样的追悔。同时也告诫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可以拖,有些事拖不起呀!”的心声,放在当下,也是弘扬孝道的深切感悟!老师把为母亲而作的文章,放在了第一篇,可见对母亲是多大的孝爱!

后面紧接是结合自己孙辈考上医学院这一引子,写出了当年自己考大学时,违背了父亲的初衷,且追溯了父亲因他们弟兄们,小时候体质较差,家里受到的惊吓与恐慌及担心。父亲才有了“家里要是有个大夫该多好”的愿望。笔下的文字,依然是感情充沛,细节感人。还有一篇“学做木匠”,让读者看到了老师“租住了一套四十平米两居室,由于那时妻儿刚刚农转非,屋里空落落,床是从机关借来的,衣物、碗筷全放在地上。妻子说,要是有一两个放碗筷、衣服的箱柜就好了。”这样一个场景,就是他家当时的真实写照,所以感觉他们在享受全家团圆的温馨中,却面临着非常的艰难时,心里不免感到有点难过。因此在他妻子的一句念叨中,发生了自己拿起父亲的遗物,学做柜子的故事。文章中有一段描述,让我看到“我拿起锯搭在木板上,让妻子拉下手,可怎么也锯不到线上去。。。。。。解出来的撑子,邻居还以为是斧头砍出来的”时,忍不住地笑了,但过后却是一种酸涩之感。老师叙述的木匠活过程,我很熟悉,因为小时候我们院子住着一家木匠,所以老师把自己做的费劲过程与细节和坚韧的信心,全表达的淋漓尽致,那两段我看得很仔细,脑子里随着文字在重现场景,当看见“总装那一天……两个柜子有模有样的站立在了屋中央。妻子竟高兴地哭了起来,说:“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柜子。”我的眼泪“扑簌”下来,感觉那个年代人的日子,过的好难好难啊!

老师笔下塑造的人物很多,上有父母,弟兄;下有儿女孙辈及亲友,比如“春节记忆”中的表姐;“堂姐”中的堂姐以及“胞妹”中的妹妹,都是女性小人物的素描,和他写父母一样,没有去用过多的笔墨,来称颂母慈父爱的伟大与高尚;但却朴实的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下亲人们和小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细节的前因后果,特别是用以书籍冠名的那篇“那一抹虹霓”,更是写出了自己的高潮与经典。其中最感动我,最能震撼我灵魂的,莫过于是他记录母亲的一句话,因故他沾了五角钱便宜的事情,“母亲知道后竟狠狠骂了我一顿,你占了别人的一次便宜,你的良心上就会留下一个小黑点,占的便宜多了,你就会变成黑心!”一个没有文化的中原农村妇女,在教育孩子时,说出了震撼人心灵、且掷地有声的经典名言,我认为是这样,以至于老师一生都将其作为“座右铭”,发出:不管做百姓还是领导,我都摒除了贪占别人和公家便宜的念头,决不让自己的良心变成黑心!这短短的几行字,写出了良好的“家风”,写出了一个家庭,两代人的高尚品德。试想:如果每个能在享有占人和占公家便宜的环境下,都能做到老师这样,那么我们的国家,哪有腐败可抓呢?因此在那一篇里,我感觉老师母亲的形象更加高大、善良,可亲可敬!老师字浅意深的缓缓道来,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积,没有歌功颂德的词汇,但却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母爱,从这里发挥到极点,孩子一生平安,才是母亲最大的心愿和福分!《悬崖前的抉择》,写的是自己的两个女儿面临下岗困境,凭借努力刻苦学习,走出困境的故事。读到两姐妹在电大上学时,“一顿只合买一碗面条分着吃,两人瘦的只有六七十斤重”文字时,我潸然泪下。总之,后面很多文章的感人之处,第三辑中的《一根藤条的长度》塑造的两个爷爷形象,也非常独特鲜明,老师的写作技巧,和对文字的娴熟驾驭及运用,我不再赘述,留下让大家去读,去品,去感悟!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