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学普通话

学普通话

推荐人:何绍英 来源: 阅读: 1.96W 次

某日,看了贾平凹先生写他自己学习普通话的逸闻轶事我忍俊不禁,捧腹开怀。自然地想起我自己学习普通话的往事来了---

学普通话

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学校很少有老师会讲普通话,遑论标准了,有些老师甚至就地取材--直接用方言上课。我的启蒙老师就是用方言上课的老师之一,那时她已经是五十多岁了,在我们村里教了几十年的书,虽然家住常山县城,然而她却能讲一口流利的我们本地方言--“南丰腔”。为了能让我们听懂,她大部分都是用“南丰腔”授课,我记得她教我们拼音的时候就用“南风腔”作为注解和组词。比如读“ang"这个韵母的时候她就会拿来一个装腌菜用的器皿,我们方言叫“盎仔”。然后课堂里就响起了“盎仔的盎,盎仔的盎……[偷笑],虽然滑稽,却让我们记住了这个由a n g组成的拼音读“盎”,以后看到那种器皿就想起这个拼音;教读“eng"时,她又会模仿蜜蜂或蚊子的嗡嗡叫声,这声音太具象了,我们又很快记住了。她还善于调动想象力:比如教“ong"这个韵母的时候,她就让我们想象妈妈炖肉的情景,方言炖肉叫“瓮肉”,虽然读音有点出入也不甚标准,然而至少它再也不是冷冰冰的拼音了,而是想象中香喷喷的炖肉了,于是我们就想象着吃肉,一边咽着口水一边读着拼音;[偷笑]在教“ing”这个韵母的时候,她就直接用我的名字“英”作为实例来教大家了,全班就齐齐地响起“小英的英,小英的英……”若干年后再想起这些颇感亲切,我的老师太可爱了,我甚至觉得世界最美妙的声音莫过于“老师用南丰腔教我们读拼音了”。由于时代的限制,老师的拼音不甚标准,但她是了不起的,她的自创的教学方式颇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代在进步,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已经是语文老师的“标配”了,有了这个标配,我们再也不会像贾平凹先生说的那样:“羞于开口,守口如瓶,木成呆瓜了。”也再也不会出现用方言上课的现象了。每年的九月五日至十六日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这一周我都用来教学普通话。每当那珠圆玉润、字正腔圆的声音响起时简直就是一首悦耳美妙的歌,我由衷地欣慰……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