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厕所的前世今生(下)

厕所的前世今生(下)

推荐人:钱塘丐叟 来源: 阅读: 5.9K 次

——演变中的缙云习俗

厕所的前世今生(下)

虽然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厕所”,但作为“厕所”这个当时的“洋名词”真正让我们山区农民认识和启用的,还只是短短的五六十年历史

记得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应氏大祠堂”读小学一二年级时,祠堂下厅和几个楼梯下都是放着私人“接坢”的“坢桶”。一下课,先生、学生、便裤一拉,男生肚皮一挺,或女生“坢桶”一坐,男男女女各取所需。只可惜很多“坢桶”被一些男生站在老远浇得“半归半出”,桶边桶脚一片狼藉,害得女生往往无处可坐。另外,记得有时候几个拿“坢桶接坢”的堂伯,你说我偷倒你的“坢”,我说你给我的“好坢桶伍(位置)”抢去,而大吵大闹。甚至吵到农会叫村干调解。后来我们的先生向农会提出建议:现在外乡有些学校已建有“厕所”,是不是我们也在祠堂的东面墙外建一个。一来可以减少“接坢人”的争执矛盾,二来可以将“坢”出卖的钱,给学校添置一些笔砚纸墨,或买几个“铁环”给学生可以课间活动?三来可以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后来村干采纳了先生的合理化建议,真的在前陈坟山出判了几棵大松树为本钱,在大祠堂的东厢开了一个门口,在祠堂外建了一个男女合用的“厕所”。里面用石灰黄金坭做了小便坑,还做了崭新的四个位置连体的新“坐马”。古人说:“新颂坢缸三日香”,果然新“厕所”刚做好,先生学生蹦蹦跳跳兴高采烈,男生女生争先恐后去使用。只是里面最大的“坐马”谁都不敢去抢,因为大家知道这个“大的坐马”肯定是给屁股大的先生所用,我们小朋友屁股小,当然是用“小坐马”了。从此以后,“接坢”的“坢桶”也只是在村里开群众大会或做平安戏的时候才有了,整个学校卫生面貌焕然一新。连原来每个学生遵父母之命,放学前的最后一泡尿必须要忍回自家放的规矩也顾不得了,甚至同学们都巴不得故意在“新厕所”放放回家。只是回家后被父母骂:“不懂事,呒苦臀,连家牲都晓得放尿放屙出栏,忍尿忍屙归栏,你们真是比家牲还不如!”

继后,我们的小学因扩大生源增加班级,和“大跃进”、“大兵团生产”等形势需要,先后将学校转移到本村厅上的“钦公祠堂”,两年后又转到清明地的“德周公祠堂”,那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厕所的容量也随着扩大,并分出了男厕女厕。

这类厕所在乡村,只有小学或乡公所才有,普通农民还是没有这种习惯。后来壶镇洋、五云镇等府县镇头的有些生产队集体单位凭借集市人流量多之优势利于“接坢”,也便利于赶集人“解手”之需,在相应的地方建有了“公共厕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壶镇等地的“公共厕所”居然变成“收费”的生财工具。从每人次小便0.05元,大便0.10元,又涨到小便0.10元,大便0.20元不等……。经常引来路人怨声载道。乡下的农民骂:“什么屁厕所,稀臭大鼻,人家尿屙放给你,不要你用钱来买已经廿八分了,反而还要我们付铜钱,什么世道!”外地游客和本地出外而回的游子则骂:“外面的杭州、上海、南京、北京,什么地方没有去过,他们的厕所干干净净,窗明几亮设施齐全才叫厕所呢,天南海北跑转光,勿见这个鬼地方,厕所臭气熏天,收费要价漫天,壶镇人就是钻铜钿眼,且看他们出门也自己带坢缸否……”

当然,这里面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过激或误解,但是“公共厕所”和“家庭卫生间”的新潮理念确实也不知不觉地从外面带入,融入了缙云老家的千家万户。

曾记得早在20年前,我们在杭州的建材市场,抽水马桶“坐便器”,刚刚从广东的厂家引进试销,还是十分新奇,也算是最时尚的高消费品,不是一般市民能承受。只有一些做官人、明星、少数土豪有能力购买。二是新建的商品房,因新潮的设计布局,不得不配用坐便器。那时我们暗想“即使卫生洁具有市场发展空间,但是要普及到老百姓总还遥遥无期。可那时候,壶镇的吕天喜老板等在杭州买去台湾品牌的“爱蒂玛”坐便器,一般人理解是贵族的享受,并非常人可及。可毕竟这些企业家凭着慧眼领先了消费市场。随后,一大批追潮者也闻风而动,逐步兴起了城乡的“卫生间”热潮。记得十年前,我们带着出生在杭州的七八岁的孙女初次回缙云老家,因闻到家乡“坢桶”的气味,就紧捻鼻头,哭哭闹闹要回杭州“自己的家”。当时农村里也还只是极少数人家有坐便器或卫生间。我们哄来哄去就是无法规劝。最后找到一家不放“坢桶”的亲邻家里住下,才算马马虎虎过关。其实也难怪从未见惯过“坢桶”的小孩子不习惯。就算我们自幼土生土长的大人,如果不是一份乡愁情结的支配,对久违的“坢桶”气味也是敬而远之的。

尤其是若干缙云儿女,随着改革开放大潮融入城市谋生创业,其中有不少佼佼者在外面娶妻嫁郎。大家都有一份浓浓的叶落归根乡愁情结,都有一颗年节回乡相见父母亲人的孝心。可是这些外面嫁来的“洋媳妇”或“洋女婿”,来到缙云农村,固然感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样样新鲜。唯独这种“坢桶”气息和“上坢缸”的别扭不得不使她们“望而生畏”。例如不少“洋媳妇”,乃怕不计较“气息”,也不说“坢桶”坐不惯,就算坐得来“坢桶”也拉不出“尿屙”;上坢缸么“木坐马”又不敢上,找到田畈去拉,又怕碰到人害羞……。有的只能到县城或壶镇住宾馆去。所以每到年节,根在本地的“土人”请外地“洋配偶”回缙云陪公婆或岳父母,“洋配偶”不肯来,洋的劝土的配偶到自己父母家,土的也不忍心,有时甚至还会为此事闹别扭,甚至威胁到夫妻情感。还有不少缙云在外创业者,朋友良多,很想来缙云体验一下神仙之都的世外桃源风采,领略一下朋友雅居缙云乡村淳朴的民风习俗,可碍于“坢桶”、“坢缸”的纠结,迟迟不敢带朋友来家做客……。正因如此,这些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缙云儿女在建新房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将“卫生间”的设置放在首要地位。在这批中坚力量推动下,目前缙云城乡,只要不建新房,如果一兴土木(乃怕旧房改造),就将卫生间作为厨房同等重要。卫生间里,抽水马桶、浴霸、淋浴房、台盘、水龙头、热水器、排风扇、毛巾架、镜子、拖把等等,一切应有尽有。并且墙砖、地砖都必须挑得最高级的。甚至很多孝子怕自己出门,家里父母年老体弱,“坢桶”拿不出,或“上坢桶”、“上坢缸”不方便欠安全。特意给老人的住处也改建起卫生间。(当然,一批比较封闭的老年人家里至今还有沿用半桶)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五水共治的深入,缙云的很多乡村都统一规划,拆除了村庄里的“坢缸”,陆续建起了“公共场所”,并且派有专职的清洁工,随时清扫街路,清洗公共场所。

如今,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正劲吹在缙云三乡,迷恋缙云游山玩水的外地游客也骆驿不绝了,很多“洋媳妇”和“洋女婿”都为在美丽的缙云,人间的仙境拥有一个宝贵的“家”而深感自豪了!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卫生文明的推进,“坢桶”、“坢缸”不知不觉被历史车轮所抛弃,不久的将来,势必成为了老一辈的记忆,新一代的奇闻了。

然而,世间很多事物难以两全其美。留下令人沉思的只是:从前“坢桶臭”、“坢缸臭”的时候,农村的小溪、坑潭随处清澈见底鱼虾成群,而如今家里不臭,街路“坢缸”渐少的时候,溪流中活蹦乱跳鱼虾生灵却趋向消声灭迹!

但愿有朝一日,小鱼小虾等水族朋友能回美丽的故乡,与人欢欣共舞!!

原创 钱塘丐叟 应子根

2015年12月17日14:45:25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