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救赎与放逐——读《二月》有

救赎与放逐——读《二月》有

推荐人:萧然 来源: 阅读: 5.59K 次

《二月》被鲁迅赞曰:以“工妙的技术”刻画了“近代青年中这样的典型及生动的周遭人物的命运”。社会的边缘,不是和乐融融、相互守助,反而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一个混沌的群体以及一两个灵性尚存的人共同目睹了三千世界里的一出寻常普遍的悲剧,再现了动荡社会中人性的丑陋阴暗面都暴露无遗的丑图以及为世俗所不容的灵性人悲哀惶惶的命运,在一方本是理想的小世界的寻觅、挖掘、质疑、崩溃、重拾中,共同构筑了一个现实而并非仅仅存在于虚幻小说中的时代悲剧。

救赎与放逐——读《二月》有

这出悲剧中,固然有人沉沦,有人堕落,更多的是大多数无聊无谓的喧嚣和无动于衷无言的沉默。而那有别于大多数的游走在社会边缘而又排挤污浊的社会的零余人,既无力把握自身的命运,又无可奈何、无法避免会感到孤独与无助,迷惘与彷徨中无法坚守生命的底色,于是犹豫徘徊、挣扎求索,回归或离去,救赎或放逐?

主人公萧涧秋是这个社会的另类中的一个,孑然一身,风萍浪迹,在风起云涌的动荡时势下奔波劳累,心力交瘁,渴望找到一个平静的避风港,以求出路与自我的解脱。长居北京,因为喜欢“看骆驼的昂然顾盼的姿势,听冬天尖利的北方怒号的风声”,终因为厌倦应好友陶慕侃的聘请,回到浙江芙蓉镇就任教师。初来乍到,他呼吸到美丽而自然的清新空气,见到许久未见的甜蜜的初春的天气,身心都融化在桃源式的风光和似乎与世隔绝的潜心潜性中。这一切给了历经奔波一身疲惫的他莫大的安抚,世间尚有净土。

但这种沉醉不仅仅是挣扎于社会泥潭,无意发现一根救命稻草的自欺欺人的惊喜,更不啻于自我放逐,悲观消极地在隔绝的桃源中避世。救助革命烈士的寡妻遗子后,他“顾盼着,跳跃着,他的内心竟有一种说不出的微妙的愉悦”,他是在放逐的途中悬崖勒马,放弃一眛沦陷堕落无法自拔,重拾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使救赎与放逐并驾,清醒共沉醉齐飞。他把孩子采莲视作人类最天真和纯洁的花儿,寄托了希望与信仰,他付出信仰的爱;在活泼古怪的王后陶岚哪儿,找到了知己见得相知相依与相惜,他获得了知己的爱;在寡妇文嫂的悲惨的命运与极烈的悲哀中,他留下了同情的爱。他在放逐中救赎魂灵,而不是任其在黑暗空虚的深渊无意识地飘荡无谓地挣扎。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人类是节外生枝,枝外生节——永远弄不清楚”。他特立独行与世无尤的做法,在流俗的眼光里无异于惊世骇俗。很,流言四起,众人指目,他救助寡妻的好心好意是“别有用心”,他对迷惘的陶岚的指引是“一幅好心裁”。这样也就罢了,他只“笑骂由他笑骂,我行我素而已”,尽管已经隐隐察觉“恐怕要死在芙蓉镇了”,“恐怕住不长久了”。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他已满腔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与新世界的接轨中,渴望在教学事业上做出一番功绩,怎奈他人阴奉阳违、两面三刀,钱多兴的多谋善变,方谋的庸俗空谈,陶慕侃的随波逐流,更主要的是这个集体的不怀好意的小人之心。紧接着,一切急转而下,烈士遗子病死,寡妇不堪磨受苦与闲言秽语上吊自杀,知心好友陶岚遭逼婚,原本道貌岸然的钱正兴露出丑陋嘴脸,一切逼迫他去做抉择,奋力与这不长眼的老天抗争,还是就此放弃抵抗随遇而安?最终的远遁女佛山,已经给出了答案,所谓的“一瞻光明之地,垦种美丽之花”不过美好的借口和说辞,并不意味着他对这个现实仍留有希冀,反而只是一个游离的孤独无助的零余人内心最后的苍白的天真幻想。

看完全篇,我联想到了一部经典老片《肖申克的救赎》,主角肖申克蒙冤入狱,受到非人的对待,身心都遭到摧残,然而始终没有放弃信仰没有失掉希望。他冒险帮助监狱官合法免税,只为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和短暂的自由;他六年坚持每周一封信,争取到了图书馆的扩充;他用一把石锤花了20年时间凿通了一千多米长的隧道,成功越狱。我始终难以忘怀那个雨夜,他爬出恶臭的污水管道,在雨中张开双臂拥抱自然;更难忘怀的是他驱车奔驰在墨西哥海岸,迎着阳光和微风,展现着那份难以拘禁的属于灵魂的不羁与自由……

同样身处泥潭,同样被命运操纵,萧涧秋却说自己“好似冬天寒夜里的炉火旁的一二星火花,倏忽便要消逝了”,诚然有现实如此、不可抢为的因素,但相比与(庄子)“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的任命超脱,我更佩服(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武精神。只有怀揣希望并执着相信,才能护佑人间至真至善至美,使得永不消逝。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