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千古英雄辛弃疾

千古英雄辛弃疾

推荐人:发疯的疯子 来源: 阅读: 2.14W 次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三国演义》

千古英雄辛弃疾

千年之前,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锋芒初露,强敌环伺之中,自信满满,“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短短十年,他灭袁绍,平袁术,西击韩遂,南并刘表,一统中原;而他口中的使君,入益州,夺荆州,抚南中,攻汉中,三分天下,于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遂成千古佳话。千年之后,又有一人横空出世,隔着时空相和,“千古英雄谁敌手,曹刘”,他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派的鼻祖辛弃疾。

英雄路

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历城的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当时靖康耻已经过去了十三年,也就是说当时的济南府早已沦为敌占区,因此祖父辛赞也不得不在金人手下仕官。然而年轻的词人即使身在金营依然心系大宋,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机遇总会青睐有准备的人。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下被杀,21岁的辛弃疾发动两千乡人起义,跟随当时的义军首领耿京,任掌书记,同年奉耿京之令南下献表准备归附朝廷。谁料大事未成,耿京先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途中闻讯,带五十余人夜袭五万人金人大营,擒张安国而出,同时策反万余人南下。“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很容易想象出当时“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而三叹息”的场景,临安府当是万人空巷,欢声雷动。

辛弃疾挟大功南归之后,多次上表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其中就包含自称“万言平戎策”的《美芹十论》、《九议》、《议练民兵守淮疏》等。虽然他的才华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肯定,但并未得到重用,此后二十多年,多是治理地方,改善荒政。他虽然也做的很好,但这与他驱逐蛮族、收复故土的志向不符,渐渐也认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于是准备隐居。

1181年,辛弃疾因被弹劾而免职,归于上饶,此后的二十余年大部分时间都赋闲在家。直到1203年,主战派韩胄上台,才被重新启用,然而两年之后,65岁的辛弃疾在谏官的攻击下再次被免职,忧愤去世,享年67岁,一代爱国名将终不过岁月蹉跎,然而幸好,他还是豪放大家。

英雄赞

辛弃疾出生于北方,少了当时儒家弟子身上广泛存在的空谈误国,多了燕赵奇侠之气,天生我才,力图恢复国家一统,“西北望,射天狼”,为此他和当时许多有抗敌救亡之志的人交往甚密。郑舜举被征辟入朝的时候,他以“此老正当兵十万,长安正当天西北”相激励;为范南伯祝寿时,他说“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而面对韩元寿,他许下“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的承诺;对于史致道,他也期待“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而这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与陈亮的鹅湖之会。

陈亮,不过一介布衣,多次上书议政,反对投降议和,主张抗金,辛弃疾称赞他“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陈亮也赋词“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纪念双方的感情。二人是词上的密友,是抗金战壕的战友,一生往来密切,可惜都是怀才不遇,命运多舛。

辛弃疾一生豪放不羁,以英雄自居,早年就曾有“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言论。人到中年,依然不忘慨叹“英雄事,曹刘敌”,甚至在六十六岁高龄还不忘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只可惜英雄迟暮,依然没有等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英雄泪

辛弃疾起于山东,一生渴望北复中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此时的中央政府,早已没有汉唐时“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强势。君怯臣懦,武将们早没有“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的壮志豪情。这是个“东南妩媚,雌了男儿”的时代,是个“暖风熏得游人醉”的世道,谁管你“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任你“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依然“无人会,登临意”。

举世皆浊,既然万言平戎策已换成东家种树书,辛弃疾也不得不“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过着“闲饮酒,醉吟诗”、“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日子。多悠闲的画面,然而词人的内心当是多么煎熬,“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也许只有梦回午夜,才能体验昔时“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盛景。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啊,他只是个游子,无论别人如何“直把杭州作汴州”,他都是个游子,他无法忘记“无限江山行未了”,家中父老,还在“和泪看旌旗”。然而,有什么用呢,无论他自己怎么“马革裹尸当自誓”,怎么“男儿到死心如铁”,不过是“蛾眉伐性休重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愿英雄不再流泪!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