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活着指导范文

活着指导范文

推荐人:ningningme 来源: 阅读: 1.18W 次

人的一生,生存还是毁灭。比如,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甚麽?所有哲学家和逻辑家似乎都是无用的,试问有哪位哲学家、逻辑家是空着肚子讲哲学析逻辑的?假设此命题成立的话,那麽活着究竟为了甚麽,应该是无解。用泰戈尔的话说,我们看错了这个世界,反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活着

除了人类以外,世上几乎存在的都是死物,本质区别在於人类拥有思想。事物本身的特质是不变的,变的只有人的思想。下一秒的思想和上一秒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贡献与破坏。活着,不是被人“杀”,就是“杀”别人。前者是别人主动的思想,後者为自己被动的动作。前者叫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於多想,才有可能防止被人“杀”。这种人本性还是善良的。後者则是奉信最好的防守为进攻,化被动为主动或更主动。

这种人本性也是趋於善良的。这个世界的确是如此的悲凉。人们常以为理应获得善良的地方,却遭受与自己内心期望的善良值不符的对待。大多数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欺”这个字,追求的只是“平等”二字。人们也只在两个地方看到了平等。第一,在甜美的梦境里。第二,在埋着死人的墓碑群中。从睁开双眼直至闭上双眼,是一个过程。人的本性,到底有多善良,那就得看这场从生到死的战争中人们的参与程度了。

忽然之间,人们都变成了思考者。思考的结果是,人们选择开始沉默。沉默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无思想者。这类人有点像行屍走肉,抛开伦理道德不说,他们比任何人活得更长。所以,在进步的社会文化中,有人要打救他们,这些人准备去赞扬他们。但尼采说过,赞扬比责备有更多强加於人的成份。人是有自尊心的,是有高贵的灵魂的,是自己尊敬自己的表现。

换句话说,一旦这类沉默者知道这些本不是赞扬的赞扬时,他们咆哮的声音,肯定比狼还出色。第二类,无慾望者。和前者相比,这类人的思想存在的时间较长,这里并不特指潜在的思想。只是他们的思想或慾望被习惯所遮盖,被时代所抛弃,被有着惰性的内心所消磨。但请不要斥责他们,他们受不起外人灼热的目光,那会令他们激发起那些藏在深处的慾望。

更可怕的是,他们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慾望,并不是自己的想要的东西。第三类,不说话者。这类人更倾向於能体现人活着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是在遭受威逼利诱的一瞬间被决定的。悲伤使他们格外敏锐,他们流下的眼泪,就是为了证明感知的存在,证明悲伤不是一场幻觉。他们往往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力,从认识自己的无知到认识整个世界,用意志力超越他们所处的环境,用想像力统治这个世界。所以,他们常会和“有心人”这个词扯上了关系。泰戈尔曾说,当人是兽时,他比兽更坏。《荷马史诗》里写道,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他们最终是兽是神,他们都会挑战整个世界。

人类是多麽有智慧的一群。只要有思想,就会有智慧,它令人更容易产生矛盾的思想。有或没有,其实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没有变成近似有,或把有变成近似没有。这也应了叔本华的那句话,智慧越高,痛苦越深。所以,人们想放弃智慧。但从失去智慧的那天起,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一切将会归划为零。人之所以痛苦,是用自己的最高智慧,追求着属於错误的东西。

比如,追求变成天才。天才和常人相距仅仅一步。同时代者往往不理解这一步就是千里,因为憎恨是内心的疯狂。後代盲目地相信这千里就是一步。因为盲目可以增加内心的勇气,因为它令你根本无法看到危险。後来的後来,同时代因为内心的疾愤而杀了天才,而後代又由於内心的固执却在天才面前焚香。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可惜,这句话在无神论者的立场上是不成立的。

因为人们看不见上帝,上帝也感觉不到人类。其实,每一件事都要多点切入,以多角度去观察事件本身。只不过难就难在怎麽把那件事的所有角度都给呈现出来。觉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得到的,又在於一念之间,这一念之间,体现在智慧的差别,而这一差别决定了思想时间的长短,这思想时间的长短又在於价值观和回报的问题。人生,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为甚麽看似毫无分别的重复,会有如此惊人的结果呢?

历史喜爱赞颂英勇豪迈的事迹,但同时也遣责因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後果。纯洁的思想,可使哪怕再微小的行为变得高贵起来。一切伟大的思想和行动,都应该是由纯洁的思想而衍生的一个微不足道而开始。

人的成长通常要接受来自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和社会。颇为有趣的是,後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怨言,是人类陡嬷凶钫嬲的部份。末了,人们发现,活着,若无其事地活着,原来才是最狠的报复。离开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无奈与凄凉。所以,人类必须战斗下去,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的天真都太早遗失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