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追溯童年

追溯童年

推荐人:铁人 来源: 阅读: 1.67W 次

1955年10月21日(农历九月初六)初夜,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天气晴朗,气候宜人。虽说月亮遮着笑脸,可满天的繁星在眨眼闪烁,“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依然遥相呼应地在闪烁着光辉,银河划过天际,成为天空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缀挂在银河里的星星显得更加光彩,一个美好的天空圣景在辉映着大地的祥和和安宁。这时,在山西侯马高村的一个农民家里,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

追溯童年

“哇、哇……”,从铿锵有力的哭声中听得出是一个男娃。全家人喜出望外,心情特别激动的当属他爷爷了。爷爷祖籍山东,解放前因灾荒,父辈三人逃难来到山西,在房屋一间、地无一垄的情况下,经过多年爷爷父辈们的打拼,有了立足之地。他妈妈是爷爷的义女,后招亲成了家。此前,他爷爷有了个孙女,可有个孙子更是爷爷的迫切心愿。这不,天随人愿,爷爷为喜得孙子高兴万分。爷爷走到院子里,取出旱烟袋装了一锅烟,掏出火镰,把燃火棉放在火石上,熟娴的撇起火来,“嚓、嚓”两下,飞溅的火花把燃物点着了,他立即把“火”放到烟锅上,一手扶着烟袋秆,一手用火镰触动着“火”,吸了两口,烟锅里燃起了红火。

他爷爷吸烟很是入迷,每吸一口都入肚出鼻,真是馋烟如食。当中,还不断长吸长吐,带着“嘘、嘘”的轻音,恰似吞云吐雾。爷爷一边吸烟,一边仰望星空,在院子里度步,好像在思量着什么,一袋烟吸完了,他吐出了一口长气,似乎吐出了心中的烦恼,觉得很是舒坦。自言自语道:“好,有了,就叫‘天河’吧”。原来他是在给孙子寻找美好的名字。他爷爷不识字,只是在做生意当中自然学会了一些算账的技巧,对文字上的智能可以说是“睁眼瞎”。

可在为孙子起名字上,他不找文人,自己却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苦思冥想,而且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在过去为孩子起名,人们一般都是取现实中的物和花草名作为名字,男孩子大多以前者冠名,如“磨盘,碾子,狗娃,马驹”;女孩子大多以后者冠名,如“梅花、柳枝、荷叶、桃花”等。他爷爷抛开了这些旧俗老道,而且撇开了地域寻找到了空间,看得出他心胸豁达,心意高悬,有着奋发向上的情怀,也体现了爷爷对孙子至高无上的期盼和立志成才的祝福。

那时,新中国建立6年。从政治上来说,他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很荣幸,比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出生的人多着一份荣耀;从经济上来说,国家贫穷,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生活拮据,衣食所行都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人们是在力求“填饱肚子”的环境中生活的。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和偿还苏联债务的困境,让所有的中国人都面临生活上的极度困难,让所有的儿童都处于营养欠佳状态,最严重的省份是我国的南方,儿童面临被饿死的窘境,国家不得不采取儿童大迁徙的措施,好多的南方儿童被转送到山西和内蒙一带被人收养或代养。

他和上述不幸的儿童相比还是幸运的,他上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姐姐,他是家里的长子(孙),倍受家人的宠爱。虽说家里生活条件差,可仅有的一丝幸福可能会落到他的头上。从他小时候的照片可以看出,胖胖的脸蛋,似乎一个富贵人家的孩子。根据他小时候当时的面相,大人们为他起了个绰号,叫“北瓜”。意喻:他脸庞圆大,胖乎乎的,像圆圆的北瓜一样。

在他的记忆力,他接受过幼儿园的教育。那时候的幼儿园,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国家要求各个村都要办幼儿园,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因此,村里找个个略有文化的人,选了个私家祠堂就开办幼儿园了。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也接受不了多少文化教育,就是聚集在一起玩耍,唱歌,走一些简单的舞步,搞些游戏活动什么的,中午在一起就餐,说白了是哄孩子的地方。尽管如此,最后还是流产了。在那时看,举办幼儿园政治意义是很大的,刚解放过来,人们兴高采烈的情趣未尽,幼儿园又是中国人从未见过的新生事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生儿,自然应当受到大家的宠爱,再之,幼儿园又是涉及千家万户的事业,有孩子的都要去感受幼儿园的幸福,就此,社会主义的幼儿园成了大家的向往。

在上小学前,农村的孩子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玩耍便是唯一的乐趣。在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落后的年代,没有什么高级的玩具,孩子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当年有限的条件,摆弄出了能陶冶情操的玩具。说起那些玩具来,从当年走过来的人一定会记忆犹新。

滚圈子,圈子又名铁环,是固定木桶用的。旧时候没有铁桶,做木质水桶就要用铁环把木条套住。后来,随着铁桶的产生,久而久之的木桶被淘汰,木桶坏后,铁环便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孩子们做个“U”型推杆,便可滚动铁环向前转动。为了讨个乐趣,孩子们还经常分作三个一组,两个一伙进行比赛,看谁滚跑的快谁就获胜。

打三角片,就是用硬纸叠成三角片,大多用香烟盒纸折叠。玩的时候,每个人拿出一张放在地上,然后“啋刚嘁”,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先开局。谁把对方的三角片打翻过来,就归谁赢得。

捻恢颗,恢颗就是用瓦块做的小球,共5只。然后,根据玩的法则,用一只手抓起来再放下,每次抓的颗数都不同,同时,口中还要念口诀和手动作同步进行。谁违反了玩的法则,就算输。

打杏核,就是找些杏核,经过简单的加工,使得杏核光亮,大个的做母核,小个的做子核。规则是:每人拿出一个子核放在一块砖台上,然后用母核去打子核,谁打下子核就归谁所有,看谁赢得子核多。

打琉璃球,就是两人一组,在距离发球处5步远的地方挖个直径约8公分的球坑,看谁的琉璃球能投进去,接着再用自己的球去撞击对方的球,撞进球坑就赢得一球。

玩游戏,做些“老鹰抓小鸡”、“狼吃羊”、捉迷藏等,就这些乐趣伴随着他度过了学前时光。

他念书较晚,掐指一算,他大概是在9岁才接受小学教育的。从教育上讲,虽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但教育条件差,教育手段落后,师资力量单薄,没有像样的校舍,各个村的小学校大多在庙院里的厢房里,也没有很好的教学设施,一块黑板,一盒粉笔,一个黑板差,就是常用教具。一个老师负责两个班的教学,一、三年级一个教室,二、四年级一个教室,两个班背靠式的集聚在一个教室,前半节课老师负责给一个年级讲,后半节课再给另一个年级讲,其实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只有二分之一。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容也很简单,仅语文、算术两门课,外加一个“写仿”,就是临摹毛笔字。

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在学习上刻苦认真,努力进取,学习从不弄虚作假。一次,老师让背乘法口诀,背会就自行回家,好多同学只记会了个大概就急忙回家了,他硬是背会才回家。第二天老师抽查,结果好多同学都“卡了壳”,他顺利的通过了老师的检查验收,受到老师的表扬。二年级以后,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老师就让他当了班长。在后来上三、四年级时,老师还经常让他给低年级学生批改作业,在老师外出时,他还给低年级上课。

时年,由于社会条件差,家庭经济困难,艰苦的环境铸就了他勤俭学习的作风。一支钢笔用坏了再修,没有钢笔就用蘸笔,一个本子正面写完了再写背面,墨水用完了就用墨水精片再化一瓶。学习笔记本大多是他自己订做的,他用一个鸡蛋去供销社换会一张白有光纸,自己用刀子把纸裁成16开或32开的,然后用针线把本子缝好,笔记本就做成了。

最困难的时候,他买过人家处理的草纸记账本,5分钱一大厚本子,然后分别装订成各种作业本。他还捡过烟盒皮订起来写字用。他的书包,是他妈妈亲手缝制的,一块蓝色洋布书包伴随他走过了小学年华。他穿的衣服,也都是出自妈妈之手,从纺线—织布—裁剪—缝制,各个环节都浸透着妈妈的心血。当年穿衣服有个顺口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样式也是中式的,每到春节,他“武装”一身中式的棉衣棉裤,手里拿着花子,甩炮,小鞭炮、风筝、风轮等,把一个中国“小小伙”的风韵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小学时期的遗憾事情他也终身难忘,他上三年级的时候来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各个红卫兵组织的造反活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秩序;“红海洋”的出现严重污化了学校的环境。社会上的红卫兵行为暂且不说,就说教育界的各种红卫兵组织就有好多派别,什么“雷锋战斗队”、什么“王杰敢死队”、什么“毛泽东思想战斗队”等,名称五花八门,各个组织都称以保卫毛泽东思想为目的,可各个组织之间都是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各自为政,互相造反。话说一天上午10时许,学生们正在上课,忽然听到校外有较大的呼喊声,老师让他去查看是怎么回事,他出去一看,被突如其来的场面吓蒙了。只见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学生聚集,口号乍起,“保卫毛泽东思想”、“打到保皇派”、“揪出XXX”……他立刻反应到,是来造反了。

他急忙回到教室给老师说:“老师,是联校组织的学生来造你反的,咋办?”在老师的安排下,全校学生立即休课,“迎接”客人的到来。说话间,造反派就涌进了学校,高喊:“打到XXX”、“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好大一个“革命”阵势。在造反派头领的指挥下,他的班主任被推上水泥乒乓球台进行批斗,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这怎么得了?!”说时迟,那时块,他给周围的同学使了个眼色,并喊道:“同学们上”!在他的带领下,五六个同学一跃而起跳上了水泥乒乓球台,围在了老师身边。面对台下“造反派”的质问,他们不屑一顾。在台上他指挥同学们唱起了歌子,“资产阶级保皇派,破坏革命坏!坏!坏!私心踏地来保皇,砸碎你的够脑袋!”这一唱,更加激怒了造反派头头的情绪。

造反派觉得这样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就欲将他的班主任带走。他看形势不妙,就让身边的同学去给村里的红卫兵领导报信。不一会儿,村里的红卫兵来了好些人,领头的一看自己村的老师被他们竖在了台子上,就怒发冲天大声呼喊:“你们是哪里来的?给我滚回去!”并暗示自己的人把学校大门关死,不让“造反派”轻易溜掉。由于村红卫兵的介入,使得“造反派”锐气陡减,不知所措,被死死地圈在了校园里。眼看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参加造反的学生胆怯加饥饿,一个个都嚎啕起来。

看到孩子们可怜巴巴的,红卫兵头头决定:让孩子们回去,来造反的老师留下来。经过一个小时的“谈判”,造反派头头灰溜溜的走了。他的班主任在村红卫兵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围。至此,一个老师带学生造反的闹剧暂时划上了句号。像这样的“造反”事件,在当时全国各地学校比比皆是。还有可悲的事件就是学生给老师贴大字报,有的学校达到了批斗老师的地步,闹的老师整天灰溜溜的,无法给学生上课。就是在这种动荡局面下他读完了小学,时年他已12岁。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