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想起了砸缸的司马光

想起了砸缸的司马光

推荐人:雪落唐诗 来源: 阅读: 1.22W 次

灯下再次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掩卷长思,想起了司马光的操守。司马光同王安石相比,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诗词文均是上乘之作。司马光一部《资治通鉴》皇皇巨着,亦可傲视史林。其实,司马光有些诗歌亦写得相当不错。如《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诗人的心迹巧借景色,委婉、含蓄的传达出来,耐人寻绎。

想起了砸缸的司马光

可见他的艺术表现力是颇高的。政治上王安石变法改革,司马光则反对变法,被称作保守派。俩人水火不容。细读《答司马谏议书》开始的这段话,“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我们会明白,王安石和司马光虽说在政治上是宿敌,大有你死我活的阵势,但这并未有影响他们的个人友谊。“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并不是客套之语,应该是真实的存在。

有人给司马光总结说,他一生干了三件大事:砸了一个缸,这一砸不同于当今的大款砸“大奔”,也不同于王刚在鉴宝节目上砸所谓“赝品”,且一砸成就神童之名;编篡了《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着,以资后人经国治世;反对王安石变法,迭延了社会的进程。着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一千年。言外之意,司马光中断王安石的变法,又使中国封建社会延长了一千年。可惜历史不相信“如果”。

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这场争斗,有的历史学家说司马光代表了封建大地主的利益,有的说司马光是保守派。我不是历史学家,可我认为他们俩人的交锋,本质上是纯粹的君子之争。是治国理念的争论,“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绝对不是为一己私利或个人恩怨。在这场争斗的关键时刻,有人给司马光出主意,让他上书弹劾王安石。司马光却说,“介甫无它,唯执拗耳”。王安石也评价司马光说,“司马君实,君子人也”。

说实在的,王安石之所以如此评价政坛宿敌司马光,实际上是折服他的人格。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司马池非常注重孩子的人格教养。据说有一次,司马光的哥哥找到一颗青核桃,他想用石头砸掉青核桃的外皮。可砸了几下根本去不掉,就把核桃扔掉。家里的丫鬟捡起来用热水一烫,外皮褪掉了,并顺手递给司马光玩。哥哥看见后问司马光核桃皮是他弄掉的吗,司马光回答是自己弄掉的。

司马池知道后对司马光说,小孩怎么能撒谎骗人,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一个人如果不诚实,人家就不相信你,失信于人,就不会有威信,也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此事给小时的司马光极深的印象,到老年时还恪守诚信的理念。家里的一匹马病了,司马光让管家卖掉,并对管家说,要告诉买马的人这是一匹病马。管家却说这匹马外表看不出病态,何必说出。司马光严肃的说,一匹马卖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说实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老老实实,要是我们不说实话,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很是羞愧!因而后人评价司马光,“不宝金石,而以忠信为宝”。

有宋一代,士大夫阶层都有娶妾养妓的嗜好。文人中王安石、司马光,武将中岳飞是另类,是极少数没有娶妾蓄妓者。司马光与王安石和岳飞还有不同。司马光的夫人张氏终生不育。在封建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张氏为此很是着急。她背着司马光买一美女置于卧室,张氏借故出去。司马光进屋后好似没有看见花枝招展的美人,一头钻进书房。此美女倒是大胆,跟着进了书房,且抽出一本书问司马光,“相公,中丞是什么书?”司马光走得远远的回答,“中丞是尚书,不是书”。美人看司马光如此不解风情,只好讪讪走掉了。还有一次,司马光到岳父家,(据说他的夫人及岳母岳父都参与了。)岳母让一个美貌丫鬟侍寝。入夜司马光正在读书,风姿绰约的丫鬟偎上来。司马光斥责说,“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丫鬟只好哭哭啼啼走了。丈人一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据说那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就是他当时对岳父说的。

司马光为官清廉。他说过:“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子孙必有受其报者。”据说,他的夫人张氏病逝,无钱安葬。他只好卖掉了三顷薄田。司马光一生为官,竟无钱安葬夫人,让人唏嘘赞叹。书载司马光死后,“京师人鬻衣以致奠”。这一来表明当时人对他的认可,二来从“鬻衣以致奠”,也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经过十几年的变法,大宋帝国国力有所增强,可广大农民并没有得到多少变法的“红利”,一致穷得“鬻衣”。十几年的变法努力却让司马光不到一年就彻底扭转了。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从司马光诚信、不蓄姬妾、无钱葬妻等事上,再看看当前揭露出的那些贪官,一人当道,妻儿一起受贿,个个都有一群情人。动则贪贿几千万,甚至几亿,司马光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这些所谓“人民公仆”,竟不如封建时代的官员。让人震撼之余,更多的是发人深省。

——夜读小札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