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海参崴行

海参崴行

推荐人:心醉舞语 来源: 阅读: 9.76K 次

到了吉林延吉,这个东部边垂城市,延吉朝鲜族自治州首府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东隔鸭绿江上游的图门江,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罗津隔江相望。东北与俄罗斯的海参崴海陆相连,隔江相对。这里国人的过境旅游十分火爆。受这种大气候的影响,我也有幸去了趟海参崴,这个曾经是中国的地方。

海参崴行

6月26日,早晨5点钟起床,5点30分,汽车从延吉市出发,随出境旅游团向图门进发。出境游是豪华大巴,大巴车都有空调,有的车前面有电视机,一般团30人以内,我们这次组团50多人,组建一个大的出国团体,可以说是浩荡而来。28日早往回返,来去只有三天。

夏日的早晨,空气清新,我们经过了2个半小时的行程,汽车到达珲春口岸。口岸的国门建的雄伟、气魄,近十米高的口岸上楷书红色—珲春口岸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看上去十分的威严、刺目。真正的走出国门,以前是平常百姓难以想象的,现在,出关在即,人们的心情都很兴致,都在加紧拍照,留下这永恒的记忆。改革开放,国家的强大,才有了百姓出国观光的美好想法的实现。说出国,从出国人的内心里,心情是很复杂的,从历史角度说,这是国人自我嘲笑的一种方式。倒退300多年,这里正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姐妹、兄弟。历史的变迁,国人以一种新奇的可以说是自我欣赏的精神,毫不畏惧的走出国门,踏上那原属于自己的土地。

然而,历史发展史实就是客观存在,不容你多想,那里早已是俄罗斯人的生产生活的栖息地。但留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印痕是任何岁月的冲刷,所能抹得了的吗?

同行人的呼唤,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来拍个照。”我们挤时间,每人留下了看上去很自然,也很幸福的笑容。然后准备出关。

导游不是小姐,是个壮小伙,略黑的脸上,映出既黑而大的眼睛。导游的介绍,显得很老道,他自豪地说:坐他的车,一切都很顺利。

出关,有套烦索的手续,先在中国边境办理了出国门的手续后,坐上车走十几分钟,到了俄罗斯海关检查站。要过五关,验照及物品检查,复检,海关卫生消毒,边防军队检查等。

然后,换乘俄罗斯旅游大客车,客车略显得陈旧,有60多个座位。大巴车行使了一个小时,才到了一个叫斯拉夫扬卡的小城市。进入俄罗斯境内,同国内的那种滚滚的人流,吵杂的人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放眼望去,路两侧,树木,青翠欲滴,十分的繁盛,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远处一片片的绿草,没有树的地方,象绿毯,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红色的、黄色的,挺出细长的脖颈在绿草之上开放,象夜间洒落的星光。

这期间只经过一个小镇,叫哥拉斯基诺小村,主要是边防军人家属组成的人家,有的家属随时间的流逝,有的留了下来。沿途中看到偶而散落的几户人家的小村子。

近中午,到达斯拉夫扬卡镇,是沿海小镇,面临大彼得湾。小镇有些低层楼房,最高的建筑是军人大楼,楼房都很旧。有个赌城,主要是为中国人开的,俄罗斯人是不允许进入的。

斯拉夫扬卡镇有3万多人口,有个大的造船厂,我记得主要是进行船舶的修理。它是海参崴一个州政府所在地。

午餐是俄式的,一碗茶水,一盘大冽巴全麦面包,还有一种似大饺子的发面经油炸的土豆泥馅的小油炸包,一个鸡蛋,一盘黄瓜沙拉。一碗土豆等有甜味的汤。也可能是旅途劳累缘故,吃起来还很香。我观察一下,很多人,特别是女士是不太爱吃的。

大巴车行走20多公里无人烟,都是杂树,一片片的草地。也没有见到鸟鸣,是否有动物,不得而知,除了汽车声,车上人们偶而的谈笑声,外边的世界静的出奇,整片的无人区,乃是久违的原始森林。

据导游介绍,这是无人区,在刚入关的地方,有个高角木楼的简易哨卡,能见到这方圆几公里的环境变化。我看见士兵手握长枪,在站岗。每到冬季,他们将成片的杂草烧掉。我想这一是为了防火,二是草烧后成为有机肥,来年更有利于草的生长。

偶然见几个村落,其实只有几户或一户人家,不大的小院,没有高高的围墙,有的小院用树枝立成围栏,房前屋后种点自家吃用的青菜。我看见土豆正开着白色的小花。而房屋周围环境保持得很好。虽说俄罗斯人人口少是个原因,但我最深的感触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爱护,把对环境的爱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了。联想到国内,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到了难以附加的程度,有的打着招商、发展地区经济的招牌建工厂,不惜将生长十几年的大片树林,毁掉踏平。

出了无人区,行进到一段油漆路面后,又是沙石路面,路边俄罗斯工人正在修路。导游介绍,这段路90多公里长,修了12年,到现在还有20多公里没有修完,可见工作效率是很差的。早年中俄共同研究商定的,修建旅游线路,我国境内早就修好了。

到达斯拉夫扬卡,吃了饭,要等下午2点钟,再乘这辆汽车或乘船。坐汽车走公路,只有1个多小时就到达海参崴市,坐船要2个多小时,还得顺利,不顺利,可能要更长些时间。

我们在海边一艘破船上等着,没有候车室,只有2间小房子,里面什么也没有,算是候车室。晴朗的天空,烈日当头,游客大都在海边闲聊,也有一些人在破船上观赏大海,破旧的码头,看不到一点繁荣景象,但码头露天货场一会开出一辆轿车,听说都是日本走私来的。我们在平板船上看到灰白的海鸥一群群的飞来飞去,近在咫尺,在嬉戏,在水面游动。有的一个俯冲,扑到一条小鱼。海欧飞舞,同蓝的海水,平静的水面,构成了一幅水与自然环境融恰的美图。

我们的运气不错,男子导游很有活动能力,让我们旅游团队乘汽车,一个小时的路程,到海参崴市中心。

站在海参崴市地形的最高点炮台,可俯看整个城市。城市分为两个部分,中间被海水隔开,在一侧陆地相连,是个弯曲呈地瓜形的海水沟。城市建在两侧,城市建筑风格是欧式的。城市楼房都是早年建的,近年新建的极少,有的市中心的临街楼新刷了涂料,或新贴了瓷砖等,看上去有点象新楼。市区人口80多万。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剩坐俄罗斯旅游大客车,参观了一个基督小教堂。正是上午8点多钟,一些妇女,老人正在做礼拜。我们的到来,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颂经祈祷。

接着我们来到了日本出海口。顺海边远望,有些阴天,远处雾气朦朦,仿佛远处日本舰船缓缓驶出日本,进入公海。可见海参崴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来到炮台至高点,上面摆放了十几门各种重炮。有个小型的兵器陈列馆。

城市不大,都是沿海而建。一会儿就到了火车站,火车站建筑分为上下两层,火车在下层,上层有天桥,同列宁广场隔路相对。小火车站虽不大,看上去规划的井井有条,车站全都为欧式建筑风格,呈淡黄色,房盖是蓝灰色,错落有致。远处看,就象电视中见到卡通画,极赋美感。火车站路轨一旁放置一台超大型蒸汽火车头,导游介绍是美国人在二战时留下的,现在就做为纪念。过了路就是列宁广场,广场不大,广场里边正中为列宁雕像,列宁正抬起右手,目视远方,后边是绿色的树木。象是列宁还在为国家的前途发展着想。

中午来到海滨休闲娱乐广场,来海参崴下塌的地方。休闲广场沿海而建分为两个部分,右边为休闲集会广场,中间和路边有一雕塑,左侧主要是小吃、餐饮和购物广场。吃了便餐,在参观炮台后到广场,11点钟吃饭,12点集合到鱼雷艇参观。

火车站的后侧是大海,一艘艘大轮船停在岸边,远处停放着四五艘二战时的灰色战舰。接着来到二战纪念广场,广场面对大海,台阶两侧雕刻1941—1945的黑色年代。台上正面为蓝灰色的战争画面彩雕。在右侧不远处是近100米长的二战时的苏式鱼雷快艇,下半部为深绿色,上半部为灰色。我们走进鱼雷快艇里面,一些部件早已卸掉了,四周挂着各种鱼雷艇参加战斗的照片,介绍艇长、战斗英雄及实物。想象当年,这艘艇是如何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屡屡取得战斗的胜利的,可见是一艘英雄的战舰。在鱼雷艇左后方是个十层左右的海参崴司令部。

不到3点钟开始购物,先去了珠宝店,然后巧克力店,最后到火车站购物广场。

我们先在导游哪将人民币换了俄的卢布,人民币与卢币比为1:3;由于俄政体转变后,经济形势一直不好,物价高涨,各种商品比国内高出好多倍,苹果一市斤26卢布,菠菜一市斤50卢布,大米一市斤12卢布。在珠宝店,人们对俄罗斯的黄金首饰很颀赏,相对说不算贵,很多旅客买了项链、手链,我也给妻子买了条项链。

俄滨海城的当地特产是红鱼籽酱即大马哈鱼籽,有的买回家留个口福。滨海产的伏特加白酒、红酒也很好,但价格很贵。

服装低档的都是从国内进口的,高档是自己州进口的,非常的贵。俄罗斯海参崴几乎没有农业作物,副食品几乎都是从中国进口。国人在当地也开了很多的中式餐馆,经营有的几十年、十几年,效益都不错。俄还有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套娃,大的三十多厘米高,小的只有一、二厘米,一个大娃有的套了十几个小娃,有各种颜色的,有的是金粉色画出轮廓,有的黑线条轮廓,看上去十分可爱,看来是女孩子的最爱了。

下午三点多钟,我们来到了休闲广场,听说正巧这天是俄的共青团节日,广场上现代流行音乐震耳欲聋。几百人正围着用汽车组成的舞台,几个年青人在台上唱歌,不时的提问题,有的台下观众答对了,上台领取小奖品。俄罗斯人个高,白种人的皮肤,特别是女孩子显得脸白嫩、细腻。再配上披肩的金发,特别是俄女青年高高长腿,使体型比例很协调,线条美感特强。俄男人,几乎不修边幅,特别是青年人,随处见一伙小青年,手拿啤酒一边走,一边喝,广场四周到处是啤酒瓶子。海参崴有3所大学,学习好的可以去公办的,不交学费。

随同我们一起出国那天,国内组团就来了200多人。随在国外,随处也能见到中国人。国内经济发展,国家强盛了,人们享受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观赏,消费,把中国影响传遍到世界每个角落。有一点,确实很让人震惊,俄罗斯对私家轿车限制很松,一辆轿车一年各种费用也就是一千多卢布。所以几乎见不到骑自行车的,都是轿车。我们每次匆匆横穿马路,离老远,轿车便停下来,等你过去,不急不慌,从没有听到轿车鸣笛的声音。可见俄罗斯人的素质是很高的。在我们国内,轿车鸣笛也成了一大噪音,市政府呈下令,市区内机动车禁鸣喇叭,可还是经常被轿车鸣笛弄得心烦意乱。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