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抒情散文 > 童年的记忆参考

童年的记忆参考

推荐人:西秦孺子牛 来源: 阅读: 5.42K 次

时光如流水,转眼我已近花甲之年;在外公职多年,偶有闲暇,思乡怀旧,稚心不改,童趣难忘,仿佛又回到了那故乡快乐的童年时代。

童年的记忆

我的故乡尧上塬村位于渭水之滨的北塬边上,儿时,全村一百五十多口人,耕地八百多亩;塬高缺水,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仅以种粮为业,靠天吃饭,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鸟瞰这个自然村落,它坐北朝南呈“人”字形布局,上端为沟道,下端到塬边,并东、西两边分开;五十多户人家顺土崖凿窑为宅,世居于此,生息繁衍。

“人”字形村落的中间位置,人们都叫它【庙台】,缘于这里有一坐南朝北的古庙-----【五圣爷庙】;古朴、庄严的神庙,青砖朱门,脊兽攀顶;庙内雕梁画栋,彩色塑像龇牙咧嘴,甚是狰狞。庙门右前方,挨北崖有三间瓦房,那是全村的磨坊,两台石磨卧在其中。房后有一只开口土窑,青石碾盘在此已盘踞多年。紧邻东侧,两只很大的窑洞,是村上的饲养室和粮仓。庙前是一汪大涝池,涝池西边是座独立的土丘,周围野草丛生,废弃的塌窑显得阴森森,那是猪狗鸡鸭觅食的地方。庙后靠西五米处,紧贴塬边生长着一棵大皂角树,主干两人才能合围住,树干两米处呈倒“八”字形,冠大叶密;听说其静守庙旁已有百年历史

幼学的我依稀记得,那是文革时期,磨坊的南前檐墙上,画着一副“毛主席去安源”的水彩画像,全村的社员每天都要齐聚于此,手捧“毛主席语录”,早请示,晚汇报;崇拜领袖,虔诚之笃。还有那晚上的政治学习、社员大会,不是在磨坊,就是在饲养室召开,“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学大寨”成为那个时代宣传主题。

在那个思想僵化的年代,勤劳不一定能致富。全村劳力就守着那“一亩三分田”,辛苦一年,仍然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孩提的我总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村上才杀猪,分肉、分油,才有臊子面咥。那年分菜油,人均四两,那可是一年的盼头呀;贫协代表刘印爷(原籍河南)手把油葫芦,添添减减,称重报数,“剥皮,日斤日两”(刨过罐子重量,二斤二两),惹得粮仓门前哄堂大笑……

如今的我才真正体会到,那【庙台】不仅是当年村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昔年的“儿童乐园”。

庙东的那块场地,是儿时打鳖(鳖:手掌大小的薄青石片)、滚铁环、斗鸡、跳大绳……的竞技场。寒假天,阳光似有明媚,但沟边寒 风凛冽;三三两两的发小聚于此,“夹角角”取暖场面最为热闹;磨坊墙角处,七八个、有时十来个靠墙一字排开,“哎呀哎……”,全往墙角扛,直到最角的那个被扛出,周而复始,乐此不疲;时间久了,那墙面被磨得光溜溜的。还有那有趣的“斗鸡”:手抱小腿于腹前,仿鸡做单腿跳跃状,追逐而击,倒者为负;其花样繁多,或单斗、或群斗,或施大刀、或钻鸡窝,转而击,击而倒,起而又击……然,多以高个凭借身重腿长优势而胜,甚是乐怀!

待到署夏、仲秋,更是一番景象。

阴雨绵绵,街道泥泞,宅在家中的发小寂寞难耐,此时的碾窑就成为捉迷藏的宝地。喇嘛捂住小鬼的眼,伙伴们或藏于大车厢,或钻入拐窑,或躲于碾盘后……小鬼寻匿、追逐,一群无忧无虑的稚童如同那花果山的猴子般欢乐。

雨过天晴,那涝池清波荡漾,岸边的花草更加鲜嫩,葱茏的树叶随风飘逸,偶尔一叶落入水中,犹如那大海远处的点点帆船,随浪颠簸。日过正午,顽童们便呼三喊四的来到庙台上,伸手摸摸水温,便脱了个精光,扑腾扑腾,下饺子般钻入水中,会游的已游到池中央,胆小的趴在岸旁打溅水,还有那恶作剧的站在岸旁,手抓泥巴向池中的他抛洒……一时间,嬉戏声与那蛙叫蝉鸣搅合在一起,热闹非凡。

更为惬意的就属那【庙台】乘凉,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时,皂角树下就成为“避暑圣地”的首选。午饭后,早来的小顽皮已攀上了皂角树,绑上绳子荡起了秋千;晚到的三五成群围着老顽童平良老汉,掐着材棍揪起方来;正吃饭的端着磁碗,挑起长长的面条,边吃边凑热闹。揪方入迷,身着大裤裆的老顽童后腰开了,黑丑抓把细土,悄悄给灌进去,待到他站立,土从裤腿淌下,气的他瞪眼臭骂一通,执起那长长的烟杆,追打小恶们……

席地而坐于皂角树下,凉风习习,舒服至极。极目远望,蓝天白云下,秦岭伸出他那有力的臂膀护卫着关中平原;渭水犹如一缕银白色的飘带,由西向东蜿蜒飘逸;脚下的陇海铁路,更像是躺着的钢铁巨人,托举着嘶鸣的火车,穿越西东。村镇点点,稼穑绿野,诗情画意,沁人心扉。

童真无邪,那“奶头山”的童思天真浪漫。那年秋天的傍晚,我和爷爷从坡下割草归来,歇脚庙台,望着西南的落日余晖,残阳衬照下,层暖叠嶂的群山中凸显一山头,形若乳房,又酷似石榴。我好奇的问爷爷:“哪是什么山?”爷爷抽口旱烟,心有所思:“那是奶头山,民国十八年,我到那儿逃荒,背过粮,远的很啊!”那时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我看过好多遍,戏中的台词都能背诵出来,我臆断那“奶头山”的地方就是匪首许大马棒的匪巢,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无巧不成书,知天命那年,我有幸和朋友一道去太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一块硕大的巨石矗立山尖,这就是那远看的乳头;巨石上镶嵌着五十年代民政部设立的铁质地标,虽锈迹斑斑,但文字依然可见。执手环视,眉县、太白、岐山的景色一览无余,使人心旷神怡。

【庙台】,儿时的乐园,没齿难忘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是人非物亦非;昔日的村落搬迁北移,老庙迁址重修,磨坊渺无踪影,不闻那老碾盘的吱呀声,更叹那干枯的涝池,还有那棵消亡的皂角树……然,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泥土香自芬,故乡的人儿怀旧翁。虽时空穿越,纵隔千里,童真依然!

发小喧闹,池中蛙叫,树上蝉鸣,黑驴拉套,羊儿咩咩,牛儿哞哞……那是我儿时的童趣!

发小、伙伴、顽童,孩提的天真乐无悔!

童真、童趣、童思,童年的记忆绕心扉!

丙申年腊月二十八 孺子牛 怀旧于眉塢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