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心情随笔 > 以《阿Q正传》与《呼兰河传》为例

以《阿Q正传》与《呼兰河传》为例

推荐人:Mia San Mia 来源: 阅读: 9.46K 次

萧红,作为新文学时期的代表女作家,她的虽然作品不多,但是却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她与鲁迅私交甚好,鲁迅对她后期作品的创作影响很大,因此她的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有着和鲁迅笔下人物相似的“国民性”。但同时,萧红又以女性的独特视角与身份地位,进一步完善了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如果有人把萧红称为“三十年代的洛神”,而我更愿意称她为“女性中的鲁迅”。

以《阿Q正传》与《呼兰河传》为例

萧红,在辛亥革命的那一年出生,注定了她是个骨子里就要反抗的女人。在她短短的三十余年的创作时间中,刻画了许多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也获得了极高的文学评价。她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如同鲁迅先生评价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读萧红的作品,总感觉是有另一个鲁迅在眼前游弋,但是又感觉和鲁迅不一样。萧红和鲁迅私交甚好,鲁迅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萧红,萧红对鲁迅的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继承和创新,我们在读萧红时不自觉的会于鲁迅进行比较,我们就以《阿Q正传》和《呼兰河传》这两部典型作品来细细探讨。

一、未庄与呼兰城

与阿Q正传不同,呼兰河传进行了大量的对呼兰城的外貌描写,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作坊,都有详细的叙述。相比未庄,也许是受篇幅所限,未庄的描写很少,而且主要的内容也不在城,而在人。呼兰河传中对城的描写,更多的是通过城突出众生百态,在城和人结合的过程中,通过环境的渲染,加深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这一点是呼兰河传在形式上对阿Q正传的创新。未庄中的每一处建筑,在呼兰城中都有对应,或许,中国的每一座城镇都都是相似的,酒馆饭店,男人们在这里吹牛。大街小巷,女人们在这里讨价,这一切都是中国本土风俗的代表。而未庄和呼兰城,在这里有一种压抑感,人们对眼前发生事情的麻木,愚昧,笼罩着小镇。

呼兰城的大泥坑给小镇填了许多乐趣,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到去把大坑填上,呼兰城的泥坑似乎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志,连又青又紫的“瘟猪肉”都可以变成淹死的死猪肉。呼兰河好久都没淹死猪了,但是经常有便宜猪肉吃,这对这座城是莫大的讽刺。在未庄生活的人很麻木,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畏惧和好奇,在阿Q进了一次城后便对他刮目相看,面对革命的彷徨和无知,也把这种心态反应的淋漓精致。

这两座城的相隔很远,但是,又及其相似。毕竟人多的地方就是社会,社会的一切,都在城里。两代作家都把城看成社会,用城的悲哀,反应社会的病态,用社会的病态,映射出人的病态。强烈的批判,就是从这一砖一瓦开始的。

二、一个阿Q与一群阿Q

阿Q作为一个典型人物,他最出名的便是精神胜利法。阿Q 自然地与王胡、小D、假洋鬼子、小尼姑相遇并冲突,从各个侧面展现其精神胜利法,同时也自然地拥有了围观的看客, 未庄街上偶遇的闲人们调笑着阿Q。同样,在呼兰城中,面对小团圆媳妇的病,人们也是用尽各种手段去摧残这个弱小的生命,跳大神,喝符,浇热水。最后痛苦的死去,但是祖父和有二伯在丧事结束之后却在讨论酒菜的好坏,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条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消失的,这才是人心最愚昧的地方。

文中有一段话对我的触动很大“投了河的女人,被打捞上来了,也不赶快的埋,也不赶快的葬,摆在那里一两天,让大家围着观看。跳了井的女人,从井里捞出来,也不赶快的埋,也不赶快的葬,好像国货展览会似的,热闹得车水马龙了。”在他们眼中,生命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回想阿Q声情并茂地描述杀革命党的场景,不禁寒颤,当时的中国,生命的价值有这么低么?人的生或是死只是为还在浑浑噩噩活着的人增加看点和笑料么?这可怕的人性,居然就存在离我们不到一个世纪的同一片土地上。

一个阿Q在有滋有味地看着杀头,这是他的病,一群阿Q在乐乐呵呵地听着杀头,是这个社会的病。当所有人都把这样的行为看成理所应当的行为时,正常的人反而格格不入,就像《狂人日记》一样,不吃人的人,就是怪人。

三、致敬与继承

《阿Q正传》无疑是一部经典的作品,里面的人物形象极具讽刺又深刻,在《呼兰河传》中也可以看到阿Q的影子,不仅是影子,在其他方面,萧红对阿Q进行了创新,他以自己的回忆为线索,细细叙述了大院里的每家每户,以及自己快乐的童年时光文章中对大院生活的描写让人几乎忘了背后的黑暗,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都是真诚的,中间一系列人物的遭遇让人倍感唏嘘,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有二伯的落魄,诉说着这个社会的悲哀。文中的呼兰河是平凡的,但平凡的让人可怕。人们的漠视,对生离死别的麻木不仁,让人感到心寒的。文中的另一个形象,冯歪嘴,他是勇敢的,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周围人对他说三道四,他独自带着两个儿子坚强地活,在大院中,他的目标就是活下去,他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他爱的人,他难产而死的妻子,他自己的儿子

《呼兰河传》,对《阿Q正传》的创新就在于这里,阿Q身上几乎没有优点,鲁迅先生把中国人最低下的国民性,都赋予了阿Q,但是我们在呼兰河中,看到了一些真正活着的人的模样,他比阿Q更真实,更生活。也许每一座城不一定都有阿Q,但一定有在呼兰城中上演过的故事,讽刺中的坚强,麻木中的倔强。

在这部东北人民生活画卷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阿q,也体会到了人生的冷暖,最后冯歪嘴的结局给大家留下了遐想。我们在呼兰河这部作品中看到了生,看到了死,看到了最愚昧的迷信,也看到了最倔强的生命。你可能看完阿Q想不出这样的阿q还有什么价值值得去拯救。但是在呼兰河还有一些可爱的人在努力的活着,给人无限美好的希望。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