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历史故事 > 二十四孝之鹿乳奉亲的白话文故事及主人公

二十四孝之鹿乳奉亲的白话文故事及主人公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01K 次

二十四孝之鹿乳奉亲的白话文故事及主人公

鹿乳奉亲:讲述了作为孝子怎样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得到鹿乳来奉养亲人。此为《二十四孝》的第六则故事

鹿乳奉亲的文言文: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释义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伪装在群鹿中间,于是取鹿乳来供养双亲。打猎者看见他,以为是鹿而欲射之。剡子便将实情告诉他,才得幸免。有诗说:父母亲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鹿乳奉亲主人公:郯子

郯子(生卒年月不详),已姓,子爵,春秋时期郯国国君,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姓已,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属人方。炎,古音亦读谈(tan),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天下动乱。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

郯子治郯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典故出处

《孔子家语·致思》载: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识(zhì记)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解释:孔子去齐国,走到半路上听到有人在哭,听哭声很是哀痛.孔子对自己的仆从说:“这哭声哀是哀了,然而不是丧亲的哭声.”孔子驱车上前,稍稍靠进,看见一个非同寻常的人,抱着镰刀,戴着丧亲的素饰,脸上却没哀伤.孔子下车,追上去问:“你是何人?”对方说:“我是丘吾子啊!”孔子问:“你如今并非丧亲之际,为何哭得如此之悲呀?”丘吾子答道:“我有‘三失’,自己很晚才懂得,如今悔之莫及啊!”孔子问:“你的‘三失’可以告诉我吗?希望你告诉我,不要隐瞒.”丘吾子说:“我年轻时好学,周游天下,后来回家,父母却不在了,这是一失;我长期事奉齐君,而齐君骄横奢靡,仁人志士都走了,我做臣子的志向已不可能实现,这是二失;我平生厚交的朋友,而今都离我而去,这是三失.正是: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去不回的,是岁月,不可再见的,是双亲。请让我就此告别人世吧。”于是丘吾子投水而死.孔子叹息道:“弟子们啊,记住这一切,这足以让你们引以为戒啦!”这事以后,孔门弟子辞师回家奉养双亲的有十分之三之多.

故事解析存疑

郯国为郯子祖先少昊氏所建。郯子为父母偷鹿奶时应该很年轻,父亲既不像是君王,家中也没鹿。郯子的君位不是从父兄那儿继承来的,也不是“外禅”来的。郯子为何不捉一只母鹿回家养着?当然,郯子很可能像舜一样生在曾经富有过的穷人家。但是,现今我们应该学习二十四孝中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是去找它的错处。

学习内容

人生四大苦事:生老病死。虽是苦事,又有谁能逃避得了呢?没钱的老人,首先得解决吃喝的问题,可有吃有喝的老人未必开心。随时满足一下老人小小的愿望,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将来的许多老人不一定缺钱,但随着年纪的上升,特别需要帮助与陪伴。有老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健全的家庭。《弟子规》上有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悔亲情的缺失,叹人生的遗憾。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