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 > 感人故事 > 第三章.紫微圣人于占起军人时光(2)

第三章.紫微圣人于占起军人时光(2)

推荐人:紫微大帝 来源: 阅读: 2.08W 次

正式署名余占奇 创作发表新闻处女作

第三章.紫微圣人于占起军人时光(2)

79师师部地处邢台市市区,师新闻报道学习班设在师部招待所,由师政治部新闻干事丁怀光、摄影干事段俭哲负责,教员由邢台地方新闻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担任。

学员有二十多名,来自全师各部队,都是写作爱好者。

丁怀光、段俭哲在军内外很有名气,丁怀光参加《山西青年》杂志社举办的全国中文函授学院学习,在全国十万多名学员中名列第一名,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标兵,丁怀光、段俭哲在军内外各级媒体发表很多作品,都获得过很多奖励,丁怀光后来在老山前线因组织红棉诗社被誉为“猫耳洞诗人”。

通过丁怀光、段俭哲和邢台地方新闻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的讲授,于占起和学员们系统地学习了新闻采访和写作知识,受益非浅。在丁怀光、段俭哲的指导下,于占起运用所学的新闻理论知识,根据自己所在8连在正定县南村镇国防施工时关心战士身体健康用部队防暑费为战士们买麦精露饮料防暑降温的事实,独立创作了第一篇新闻作品《8连严格使用防暑费 战士们喝上麦精露》的消息稿,正式署名余占奇(于占奇),寄给北京军区《战友报》,没过几天,便被《战友报》一版“我们连队的新鲜事”专栏采用,成为新闻学习班第一个正式公开发表作品的学员。从此,于占起开始了正式署名余占奇(于占奇)的创作生涯。

下部队 抓活鱼

师新闻报道学习班新闻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学员们便进入实习阶段,深入部队基层,抓活鱼(即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采写新闻作品)。

于占起没去其他部队,而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8连,回到正在正定南村镇施工的连队,因为知道这里才有自己要抓的活鱼。

《8连严格使用防暑费 战士们喝上麦精露》在《战友报》发表后,在236团,在8连,引起强烈反响,干部、战士们不畏炎热,施工干劲更加高涨。这次,于占起回到连队,干部、战士们高兴极了,纷纷向于占起讲述近来连队发生的事情,提供新闻线索。于占起根据连队修建淋浴池解决战士们施工洗澡难的事实,创作了通讯《顶着干旱引来水 战士洗上舒身澡》。

这时,3营副教导员张全和听说于占起回到连队采防的消息后,找到于占起,讲述一件令其感受至深的事情。原来,前不久,张全和的妻妹带着二个孩子从山东省邹平县农村来石家庄,深夜11时在石家庄火车站下车。由于部队刚来石家庄施工,妻妹对部队的详细地址不太清楚,又是第一次出门,人生地不熟,去了几个地方都没有找到,母子三人只好返回火车站徘徊。不满四岁的孩子哭了,孩子的哭声惊动了站前正定饭店正在值夜班的三名女工作人员,她们出来问明了情况,把母子三人领进了饭店,端来了热饭热菜,腾出自己的住房,安置好母子三人,已经是深夜12时了。饭店女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连夜去打听部队住址,去了十几个村庄,行程40多里,终于在正定县南村镇找到了部队,这时已是第二天上午8时30分了。劳累了一夜的饭店女工作人员顾不得休息,又和张全和一起回饭店接回了妻妹母子三人。在我们国家里,这件事虽然很普通,但是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军人家属的关心。这段时间里,这件事一直激励着张全和安心工作,带领战士们正常施工。于占起听了张全和副教导员的讲述后,写了通讯《感谢这些好同志》。

回到师新闻报道学习班后,于占起把下部队、抓活鱼采写的二篇通讯,分别寄给《战友报》和石家庄《建设日报》,很快被采用发表,于占起成为新闻学习班下部队、抓活鱼采写、发表稿件最多的学员。

肺结核患者在列车上休克以后......

由于于占起新闻成绩突出,师新闻报道学习班结束后,于占起被继续留在师部从事新闻报道。

1984年7月16日上午,于占起和战友张树森在邢台乘上了邯郸开往北京的308次列车,前往正在石家庄执行施工的部队进行采访。

这天,天气异常炎热,列车上的人挤的水泄不通。当列车行至高邑车站时,列车广播室播出了“列车上有病人发病,列车上如有医生请马上到8号车厢帮助抢救”的紧急通知,学过卫生员的于占起马上和张树森赶到病人所在的车厢。

原来,邢台市金属公司工人马瑞涛,陪着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弟弟马瑞峰,到省会石家庄看病。上车不久,马瑞峰忽然觉得胸腔象塞进了棉花团,憋得喘不过气来,一阵剧烈咳嗽之后,“噗”地一声,喷出大口鲜血,旁边的几名旅客躲闪不及,被溅了一身血迹。哥哥马瑞涛刚要表示歉意,弟弟已脸色如土,昏死过去。三十多岁的马瑞涛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景,急得束手无策,抱着弟弟失声痛哭起来。在场的旅客全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呆了,但这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即刻,一名海军战士和另一名旅客让出座位,俯身将病人抱到座椅上躺下,车厢内的旅客纷纷围上前来,一场抢救阶级兄弟的战斗开始了。

按摩,无效。刺人中,仍然无效。真急死人啊!“人工呼吸!”不知谁喊了一声。话音没落,那位海军战士便趴在病人身上,嘴对嘴做起人工呼吸来。一股难闻的气味直冲战士脑门,使这名战士几乎呕吐出来,但人民战士的崇高职责,使这名战士忘掉了一切。1秒、2秒......5分钟过去了,病人开始有了微弱的呼吸。怎么办?马瑞涛泪水模糊,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一位位素不相识的亲人。“快到广播室呼医求救!”又有人急中生智。“我去!”一位小旅客撒腿就往播音室跑去,拥挤的过道上,人们自动闪开一条通路。

随着女广播员焦急万分的呼救讯号播出,几名医生从各个车厢赶到,身挎药箱的乘务员也赶到了。诊断结果:病人因中暑缺糖引起病情急性发作,需要补糖。可是药箱里没有糖。“谁有糖?”医生一声呼唤,立刻有十几位旅客拿出白糖、红糖、玩具糖、巧克力、汽水、桔子汁......,一位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把孩子正在含着的奶瓶送到病人嘴里。经过10多分钟的紧张抢救,病人的呼吸渐渐匀畅了,紧闭的双眼慢慢闪开缝隙。哥哥马瑞涛,这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为弟弟的脱险而喜悦,更为享受到这大家庭的温暖而激动。马瑞涛紧攥着弟弟的手,泪珠成串地滴落下来,感动地说:“亲人那,多亏了这些亲人那......”

故事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为事件的目击者,于占起的心潮是难以遏止的,于占起用颤抖的笔把那些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们一一记录下来:在短短的20多分钟的时间里,有近百名来自祖国各地的旅客参加了抢救,有工人、农民、学生、解放军战士、知识分子。那位嘴对嘴进行人工呼吸的叫邱地东,是驻邢台的解放军学校38646部队的锅炉工;那位自始至终不离病人身边的医生叫王素秋,是邢台二十冶医院的医生;那位尽了微薄力量的小旅客叫陈志刚,是邯郸第十中学的学生;那位身挎药箱的是27号乘务员叫王爱霞......还有更多可歌可敬的旅客们未能记下姓名。

在列车上,强烈的新闻敏感和新闻责任感,促使于占起现场采写了新闻特写《肺结核患者在列车上休克以后......》,在石家庄火车站下车后,马上赶到《河北日报》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当天晚上,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在全省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第二天,《河北日报》予以发表。后来,根据此事创作的报告文学《雷锋精神满车厢》,被收入邢台地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公室编辑的《文明新风》一书。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