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 > 工作总结 > 市发改委任务总结

市发改委任务总结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6W 次

每每年底,小编就总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工作总结不知道怎么写。其实,在小编看来,写好一篇工作总结只要将自己在过去一年里的付出与收获、反思与体会表达出来就好。下面是美文網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市发改委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市发改委任务总结

  市发改委工作总结(一)

20××年,我市的人才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特别是省委人才办的关怀和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人才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突破。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不断强化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充分发挥了市人才工作领导组的职能和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

1、完成了全省人才工作队伍建设课题研究。按照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会同阳泉、长治等三市共同完成了××省人才工作者队伍课题研究,受到省委人才办领导的充分肯定。

2、开展了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状况调查工作。5月份会同市统计局深入到全市50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开展了人才队伍状况调查工作,为进一步做好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3、研究起草了《××市“十二五”人才开发规划纲要》。按照《××省‘十二五’人才开发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围绕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会同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研究起草了《××市“十二五”人才开发规划纲要》。

4、编发12期《××人才工作》。2016年共编发了12期《××人才工作》,及时传达上级关于人才工作的有关精神,加强了交流,沟通了信息,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5、完善“××人才工作网”。加强人才工作信息网络化建设,打造我市人才工作信息发布、交流、学习的网上平台,推动人才工作的发展。结合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实际,对××人才工作网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完善。

二、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完善了市级优秀人才的管理制度。

(1)目标管理制度。按照市级优秀人才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了市级优秀人才目标管理制度。市级优秀人才都要建立实绩档案,填写《目标考核表》,提出管理期内的创新目标、工作目标、素质提升目标和服务目标。经单位同意,主管部门审核,市人才办审定后,作为市级优秀人才年度考评,中期考核和届满综合考察的主要对照依据。

(2)培训制度。为进一步增强优秀人才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我市多形式、多渠道对优秀人才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培训教育。组织青年人才进行国情考察教育。组织优秀人才到发达地区和著名高校进行以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更新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联系制度。按照省委人才办的统一部署,经市委同意,市委、市政府15名市级领导根据分工情况,分别确定联系了1—2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各县(市、区)、各部门单位领导也根据工作情况联系了1—2名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使各级领导能够及时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专家在工作、生活和科研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相互之间加强了解,增进友谊,促进了工作。

2、开展了市级优秀人才的年度考评工作。按照《××市第三批优秀专家、××市特聘专家、××市优秀青年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开展了××市第三批优秀专家,××市特聘专家,××市优秀青年人才年度考核考评工作。

3、开展了××市专家协会筹备工作。上半年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荐××市专家协会会员的通知》,全市共推荐会员500余名,研究起草了××市专家协会章程,圆满完成了协会成立的有关准备工作。

4、完成了“省、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的评选工作。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推荐选拔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的通知》要求,共推选出符合选拔条件的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61名,正式入选29名。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管理工作的通知》,评选确定了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46名。

三、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1、组织了一期“××市高级管理人才出国培训班”。组织我市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9名高级管理人才赴欧洲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了解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公务员管理体制,加深对坚持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市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2、加强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5月份,我市组织部分优秀青年专家到东北地区进行国情考察教育。通过实地学习考察重要历史文化遗址和具有特色的现代知名企业、典型农村,深入了解东北地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改革开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四、优化环境,强化各项服务活动

1、组织市级优秀人才投身全省“四大攻坚”主战场。根据省委组织部的统一要求,组织我市29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积极参加了××省高级专家“四大攻坚”服务团的有关活动,进一步发挥了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的作用。

2、组织优秀专家外出休假疗养。11月份组织20余名优秀专家赴黄山、杭州等地进行了为期10天的疗养考察,使专家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调整了身心,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学习,进一步激发了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热情。

3、组织优秀人才体检。4月份,组织市优秀专家、特聘专家和优秀中青年知识

4、组织召开了“××市优秀人才迎春联谊会”。春节前组织部分市级优秀人才与市有关领导及人才工作部门负责人在新闻大厦多功能厅进行座谈、联谊,进一步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20××年我市的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宏观协调、牵头抓总职能还应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机制创新、政策落实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市发改委工作总结(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现公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本年报由(1)概述、(2)主动公开情况、(3)依申请公开情况、(4)政府信息公开复议、诉讼情况、(5)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6)对 年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建议、(7)附表等七部分组成。本年报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由年 月 日至年 月 日止。

如对本年报有疑问,请与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受理机构联系。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基本概况

××年,我委着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继续在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上公开相关政府信息。我委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构建信息平台,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依法、及时、准确、有序地开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便捷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根据《条例》要求,本单位对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了梳理和编目,年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64条。其中,机构概况类信息1条;政策文件类信息50条;政务动态类信息14条;行政执法类信息48条;其它类信息151条。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年,本单位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6件,其中当面申请2件。

在6件政府信息公开依申请中,1件告知申请人资料已移至档案局;1件申请人主动撤销;1件申请人对答复内容不满意,申请行政复议,经协商后主动撤销,其余3件不属于本单位信息。

四、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年,本单位没有向依申请公开对象收取复印、传真、递送等任何费用,故也无减免情况。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年,本单位收到行政复议1件,因对信息申请公开答复内容不满意而要求行政复议,经协商后主动撤销。

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年,我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信息内容公开不够全面、及时、反映工作动态的信息较少、公开形式不够丰富等问题。为此,我委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针对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断提高我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

1、加强学习宣传。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宣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使委内各处室和全体机关干部职工深刻认识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重大意义,增强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

2、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坚持及时公布和更新信息,重视群众意见的反馈,吸纳合理建议意见,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置于全社会的注视和监督之下,做到公开工作有重点、有形式、有载体、有承诺、有实效。

3、坚持规定,落实责任。坚持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落实部门工作人员的公开责任制,按时开展监督、检查等活动。

4、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实践经验,努力把握公开工作的规律性,研究解决公开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上新台阶。

  市发改委工作总结(三)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快发展、推进转型的关键之年。我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人代会确定工作目标和全市中心工作,紧扣发展和改革两大主题,突出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服务世博、企业上市、扩大有效投入等重点工作,切实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圆满完成了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加强宏观谋划,积极发挥参谋作用。

一是高质量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十二五”的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政策导向、战略重点、重要指标、重大工程项目,在区镇、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前期课题和基本思路研究,6月底完成了《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初稿)的编制。在听取市主要领导意见后作了完善,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先后向区、镇、相关部门和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及时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充实到征求意见稿,年底前完成了规划纲要(草案)送审稿,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并提交2016年初市人代会审议通过。

9个区镇规划和16个重点专项规划正抓紧编制,我委负责的服务业和体制改革两个专项规划已基本完成。二是全过程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和发展重点,注重加强节点时序跟踪,积极组织开展调研活动,主动协调主要经济部门加强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形成了月底预测、月初分析、月中跟踪的工作机制,会同统计局每月在太仓日报做好全市两区、各镇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公布工作;同时对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做好了规划年度评估工作,确保“十一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全年编印《太仓综合经济》、《投资动态》、《太仓服务业信息》、《接轨世博动态信息》等内部刊物65期。三是认真开展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评。按照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和“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体系,在综合前几年考评结果的同时,修订完善了2010年度区镇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考评办法。在此基础上,协调市各相关考评部门拟定了相关指标及综合考评类的考评细则,使考核体系更加统筹兼顾、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务实有效。

二、加快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有效投入。

扩大有效投入是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我委始终坚持项目这一龙头,不断创新项目服务,完善项目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两延伸一提速”服务,努力使全市投资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推动全市经济的转型发展。全年全社会投资完成335亿元,同比增长18%。一是进一步加大项目促开工力度。全年协调组织了15次重大项目联合开工开业,累计开工开业项目230个,总投资额达602.9亿元,其中开工项目147个、总投资415.9亿元,有力促进了全市投资的持续增长。二是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了重点项目管理、服务和考评体系,加大了重点项目的协调力度,省、市三级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全年66只重点项目已开工61只,完成投资103.7亿元,其中列入省重点太仓港三期竣工投运;列入苏州市重点的20只项目,完成投资77.9亿元。

三是进一步加强项目服务管理。认真做好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一年试行情况和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办法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规范管理和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市政府决策提供帮助;积极做好了国债、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申报和争取,加强对已列入中央扩内需投资计划项目实施情况的了解跟踪、信息上报等工作,配合上级开展了项目情况督察;积极做好项目审核备工作,全年共办理权限内项目562只,投资规模657.5亿元,同期增长79.5%,总建筑面积1557.6万平方米。

四是进一步创新投资管理机制。为加强投资管理,增强工作公开性,提高工作质量,从七月起,编发了《投资动态》期刊,每月及时将全市投资完成情况、重点项目实施情况、项目办理情况、重大项目开工开业等做好总结分析、信息公开,为领导、为部门、为区镇提供及时服务。五是进一步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深化了对全市“十二五”期间拟实施重点项目的调查,进一步充实了市级重大项目库,目前入库项目227只,投资总额1288.66亿元;同时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已向苏州市级重点项目上报了总投资884.06亿元的143只项目,列入上级规划笼子,为投资增长积蓄后劲。

三、落实工作抓手,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1、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助推工业经济三年翻番。一是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牢牢抓住苏州市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这一创新发展机遇期,在认真贯彻落实苏州市文件精神和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起草了我市《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已报市政府),提出了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支持;同时加大创新项目的对上争取,牵头组织申报了一批重点扶持的创新企业和项目争取纳入苏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创新项目库,共上报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企业、新兴产业、服务业等项目174只,为推进全市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做好特色产业基地等申报争取工作。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深入调查,精心策划,积极申报争取,我市特种专用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围绕重点企业发展,组织申报了奥特斯维能源(太仓)有限公司为“江苏省高效太阳能硅电池工程中心”已得到发改委批准,这是我市获得批准的首家企业省级工程中心。

2、扎实推进服务业三年跨越计划实施。一是抓好规划、政策研编工作,以服务业三年跨越计划为基础,完成了《太仓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围绕总部经济发展,积极开展调研,提出了我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和集聚区建设及重点企业服务,建立了全市服务业项目库,加强了对22只重点经营性服务业项目动态跟踪,并适时做好服务业项目库建设,入库项目近100只、总投资近180亿元,注重加强这些项目动态跟踪和服务,确保服务业的有效投入;对全市现有集聚区功能进行了细化明确,加强了规划指导、建设协调和对上争取,科技创业园成功获批苏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截至目前全市拥有苏州市级以上集聚区6家(其中省级2家);注重加强重点企业的协调服务,为佳盛争取到国家4A级物流企业,依厂物流、长江石化、超大物流等3家企业争取到国家3A级物流企业,耐克、隆兴、国信等3家企业争取为省百强服务业企业,太仓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灵狮2家企业争取为苏州市创新型服务业企业。

三是抓好机制创新,按照制造业分离服务业发展的要求,积极会同税务、工商等部门,开展对全市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摸底,初步选择了一批企业作为制造业分离服务业发展开展了试点工作。四是抓好环境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兑现了2009年大型专业市场奖励政策;针对全市服务业企业用工需求,牵头组织了首届服务业大型人才招聘会,50多家进场企业提供了500多个工作岗位,进场参与应聘的人数近3000人,有300多人达成求职意向;通过积极争取,我市在“2010全国现代服务业大会”上被授予“中国现代服务业最具投资环境十佳区县”称号,在“2010中国国际物流节”上又再次荣膺“物流中心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奖”。

四、突出世博重点,内联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世博接轨成效显著。游客中心运营顺畅圆满,世博会期间太仓游客中心累计销售世博会各类门票18万多张、输送各地观博游客25万多人次,经过争取,世博局将后滩20号停车场专辟为太仓游客中心专用停车场,交由我市派员管理;我市70辆具备资质的旅游车辆全部申领世博通行证;开辟专门通道放大了在太仓的投票量;为贵宾观博提供便利,做到有求必应。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执委会高度肯定了太仓游客中心工作,共同为太仓游客中心颁发了荣誉纪念证书。服务企业发展,江苏金陵钢构、特灵空调、北新建材等一批企业获得了世博订单,太仓肉松、诺伊曼相关产品成为世博特许产品;金仓湖、郑和公园成为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加快,一批星级酒店成功入驻、运作良好,前十个月全市星级酒店客房平均出租率同比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

广泛开展文化交流,9月11日至17日,以“郑和航海起锚地,锦绣江南金太仓”为主题的太仓主题周活动在世博园区成功举办;龙狮滚灯等太仓传统节目在世博园内连续演出13天,每天演出3场,展示了太仓形象。7月30日,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75名世博参展方代表参加太仓联谊活动,尽情领略了太仓地域特色文化的魅力。借助世博平台宣传太仓,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参与世博、服务世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海内外媒体反复进行报道,特别是世博会园区地图上清晰标明太仓游客中心,提高了太仓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全方位多角度服务世博,今年先后选派6位同志赴世博局参与办博,挂职干部的工作得到了世博局的好评;积极参与世博志愿服务,世博会在我市建设了上海以外唯一的世博会城市志愿服务内建站1个、外建站2个, 4名志愿者成功入选世博会江苏省志愿者并入园服务。二是引进内资成效明显。今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910个,新增投资总额182.6亿元,新增注册资本75.5亿元,同比增长52.9%,完成年计划的150.9%,上半年已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奥特斯维能源、中建材光电装备等一批超亿元项目成功落户。其中引进上海项目115只,投资总额39.6亿元,新增注册资本17.2亿元。

五、加强综合协调,切实增强发展动力。

1、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工作。一是推进体制改革工作。编制了《太仓市2010年改革工作要点》,对我市今年四个方面26项具体改革任务,按照职能分工分解落实至22个市级有关部门。按照“再简化、再合并”的工作要求,会同市政府法制办、监察局、行政服务中心开展了行政审批项目再清理工作,清理后行政许可项目由原来250项减少到233项、减幅率6.8%;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由原来93项减少到89项、减幅率4.3%,新的行政审批实施主体和行政许可项目、非行政许可项目于11月4日由市政府发文(太政发[2010]69号)正式对外公布。

继续妥善解决好改革信访解释和答复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推进资本市场建设。继续加强企业债券的申报争取,做好了太仓港港口开发建设投资公司发行6亿元企业债券发行工作,跟踪并争取新区恒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行5亿元企业债券报批工作。继续加强企业上市推进工作,注重加强对企业的上市辅导和引导,组织企业参加了上交所举办的“拟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培训班”、苏州市政府举办的“2010年度苏州拟上市公司上市实务培训会”,成功举办了“2010年太仓企业上市专题培训”,诚邀东吴证券、通力律师事务所、朗程资本等三家公司高管为我市35家上市后备企业48名高管、三区七镇和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了上市辅导,王剑锋市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通过培训,拓展了企业发展思路,助推了全市企业上市工作的开展;积极做好上市后备企业的发掘、培育和扶持工作,建立并完善了上市动态数据库,目前在库上市后备企业46家;加强了企业上市的组织申报和争取,德威新材料、天顺风能上市(首发)分别经证监会发审会于10月12日第62次、11月10日第206次会议审核通过,天顺风能、锦凯分别在境内外成功上市,怡球金属、雅本化学等上市申报材料已顺利上报,我市企业上市实现了零的突破。

2、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注重综合协调,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一是扎实推进政府实事项目建设。今年确定的政府实事工程10项,投资规模约4.94亿元,为进一步加大政府实事项目的推进力度,主动加强与责任单位、建设单位的联络沟通,强化对实事项目的动态跟踪,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邀请人大对实事项目的督查,确保各项实事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并每月做好实事项目建设情况的信息发布,有效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认真做好了2016年度政府实事项目的征集、汇总和编制工作。二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生态标准原则,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大投入力度,组织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申报和争取,今年共为四大类27只项目争取到省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3045万元。

3、全力保证电力能源有效供给。围绕全市用电需要,加强对全市年度电力供需预期情况的分析,组织好各类预案的修编和实施,积极协调解决电力生产和供应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全市电力的正常供应。按照“世博护城河”工作要求,四月份在成品油经营企业中开展了“迎世博、保供应、保安全、树形象”活动,会同供电部门开展了迎世博保供电工作,牵头开展了地方电厂安全生产大检查,会同公安、供电等部门加大对破坏盗窃电力设施打击力度,既保证了我市电力企业、成品油企业的安全高效运行,又为全市企业提供了电力能源保障;按照节能降耗要求,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组织好能效电厂和需求侧项目申报争取,做好中国电能服务网(即节电平台)推广工作,围绕“十一五”节能目标,一方面,我委与统计局、供电公司等部门一起,科学编制我市电力应急调控方案,尽最大可能保证企业用电需要。

另一方面,积极与三区七镇一起,对重点区域、高能耗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政策宣传,想方设法取得地方政府、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并积极加大内部挖潜、对上争取电荷力度,保证了我市“开七停二”(周边县市普遍“开五停二”,甚至有的“开四停三”),因而对企业用电影响甚微,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既坚决落实了电力应急调控政治任务,又对我市实现三年翻番目标、促进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继续加强成品油市场的监管,做好了成品油批发和零售企业的年审工作,积极协调解决了重要时节、重点行业等用油供应,保证全市成品油市场稳定。

4、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开发跨部门跨行业综合应用系统,统筹建设综合治税系统,促进涉税信息共享和涉税事项监管;深化数字城管建设,全方位推进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积极实施便民服务项目建设,确保信息化服务惠及于民,协助交通局做好“交通一卡通”项目建设工作,保证了世博会前的顺利运行;协助卫生局做好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与推进工作。

建设行政权力网上公开信息系统,促进行政权力网上规范、公开、透明、高效运行。加强全市政务信息化调查研究,形成了《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认真开展全市信息安全检查,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及时制定了工作方案,精心组织落实,确保各部门按规定要求落实信息安全防护工作。继续做好政务信息化项目监管工作,保证全市重点信息化项目顺利推进。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系统等管理维护,做好行政中心机房管理维护和电子政务网络布局调整,确保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稳定运行。

5、积极开展对上争取。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精心组织,加强对不同类型项目申报的综合指导,搞好项目策划和包装,做实做细项目申报的各项基础工作,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申报争取;积极跑部跑省,注重对上汇报,加强对已申报项目跟踪争取的同时,争取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国家、省政策信息,增强对上争取的功效。截至目前,总投资20亿元华能煤炭储运中心、总投资7.6亿元协鑫码头工程2个项目获国家批准;获省级批准项目10只,投资规模56.61亿元;获苏州市级批准项目8只,投资规模10.29亿元。为8只项目争取列入中央投资计划。新增保障性住房、圩区治理、海边防建设、农村能源等国债和LOFT服务业平台项目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合计1190万元,争取到环太湖流域三期治理项目、能效电厂等各类专项资金5499万元,合计争取上级国债、专项资金6689万元。棉花进口关税配额17000吨,太仓港区一期6亿元债券成功发行。

六、围绕创先争优,全力推进“四型机关”建设。

1、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我委从6月起在全委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活动中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当先锋,建设新太仓作表率”主题,以实施“四大工程”、争当“四个先锋”活动为载体,始终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提高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结合起来、与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与高质量推进机关建设结合起来、与完善党建工作机制结合起来,全力提高工作标杆,做到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创新,全面提高全委人员宏观思维、善谋全局的能力,统筹兼顾、综合协调的能力,改革创新、破解难题能力,科学发展、为民服务的能力,全面提升机关建设水平,实现机关建设上争先进位,争当推动太仓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化新太仓的排头兵和先行军。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紧紧抓住全市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认真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多篇高质量的调研文章,“沿沪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等4篇调研报告在市级机关第四届文体艺术节“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征文竞赛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在调研中坚持做到“四个紧盯”,即紧盯上级的政策和大势,把握发展方向;紧盯本市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情况,理清发展思路;紧盯周边地区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规划发展定位;紧盯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升发展水平。

3、认真抓好机关管理。围绕建设“四型”机关要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委年度9大类36项重点工作进行了分解落实,并加强跟踪、考核;继续深化“高扬主旋律,争创新辉煌”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下千企”、“红色1+3”等活动,主动加强与挂钩的重点企业和结对共建单位的联系服务,及时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信心活动。注重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聘请市领导、专家等来委授课,更新理念,增强全委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做好了新一轮行政权力网上公开工作;认真做好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答复提案3件,满意率100%;妥善处理来信来访,全年收到信访10件,答复满意率100%;认真做好了机关“三定”方案、事业单位定岗定员等工作。

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委党委与各支部、各科室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将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严格执行了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和规定,注重加强宣传教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有力地保障了全委机关工作的开展。

  市发改委工作总结(四)

今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市遭受到50年不遇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天气,导致13个县(市、区)的电力、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等严重受损,给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极大影响。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众志成城、迅速投入到抗冻救灾、重建家园的战斗中,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抗冻救灾期间,市发改委党组反映敏锐,行动迅速,措施得力,一方面迅速动员发动全体干部职工坚决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抗冻救灾各项部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抗冻救灾工作中;一方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把抗冻救灾工作迅速纳入到委当前的中心工作,全委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扎实工作,为夺取抗冻救灾胜利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省发改委的充分肯定。

  一、迅速快捷,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冻救灾工作。

当灾情在我市刚开始蔓延之时,我委即敏锐注意到这场灾情,委党组春节前就召开了党组会和全委会,党组书记黄六根同志要求大家统一思想,放弃休息,迅速启动委应急预案,主动出击,全力投入到抗冻救灾工作,切不可有丝毫麻痹大意;同时,还研究部署了全市发改系统的抗冻救灾任务,并在春节前即迅速向省发改委汇报了我市的灾情初步情况,同时紧急筛选上报了一批灾后重建受损的基础设施项目,以争取时间尽快得到上级的有力支持。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发改委就召开了发改系统贯彻落实全市抗冻救灾灾后重建工作动员大会精神的会议,会上再次就市发改系统抗冻救灾各项工作任务作了动员和部署,委党组号召发改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立即行动起来,全力以赴、高效迅速地投入到抗冻救灾战斗中。

节后上班第二天上午,市发改委即组成6个工作小组由委领导带队分赴13个县(市、区)实地勘查灾情,了解情况。市、县(区)发改委同志不辞辛劳深入灾情最严重的山区、田野、工地等一线仔细查看灾情,掌握情况,收集相关受损资料,尤其是对农业、林业、基础设施等受损情况作了详细跟踪了解。

  二、超前谋划,提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18项举措。

通过深入细致的灾情调查和综合研判,我委及时向市政府呈报了《关于全市雨雪冰冻灾害受损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比较全面、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全市受损情况,并针对当前及下一步全市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18项工作建议:1、统筹规划,实施科学救灾。2、统筹协调,确保电力抢修顺利进行。3、对一时不能恢复供电的乡村配送碾米机解决民生问题。4、开展封山定损,追加林木砍伐指标。5、帮助林农解决加工、销售,尽量减少林农损失。6、引导松香加工企业采取应对措施,帮助企业摆脱困境。7、研究对策,尽快恢复森林植被,保护生态环境。8、采取多项措施迅速对受损的基础设施维护抢修。9、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受损企业等信贷支持。10、对春熟作物及果树采取各项补救措施。11、超前谋划,抓紧组织部署油料生产。12、加强对农民的各种帮助,确保农民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13、抓紧组织灾后房屋重建。14、补充储备物资,加大资金投入。

15、对基层给予适当补助,减轻基层财力负担。16、认真反思,进一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17、提前防范,防止灾情扩大蔓延。18、各部门、单位要通力协作,主动赴省进京汇报,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市灾后重建给予更多的支持。报告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周萌市长在繁忙救灾工作一线当即作出批示:市发改委的工作很主动,调查深入细致,所反映的情况真实客观,所提出的建议很有针对性。请将此报告送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阅,并根据各自的分工进行部署,力争我市灾后重建早日取得成效,并力争得到中央和省里的大力支持。

  三、积极运作,全力争取上级给予我市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的支持。

为使上级对我市灾情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和给予我市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的支持,经过精心准备,我委专程赴省就我市灾情及重建工作向省发改委作了一次专题汇报,据悉,吉安市发改委是第一个向省发改委作灾情专题汇报的设区市发改委。省发改委领导和相关业务处室负责同志认真听取了我委的灾情及重建工作汇报,对吉安遭受到50年不遇的特大雨雪灾害尤其是电力、林业、农业以及基础设施等受到严重损毁,人民生产生活遭遇困境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关切;对在由于灾情严重致使灾后重建工作相当艰巨、困难处境下,全市人民能够团结一心、奋力救灾并取得初步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省发改委领导还就下一步全力做好我市抗冻救灾重建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表示将不遗余力地对吉安老区灾后重建工作予以大力支持与帮助,积极向国家发改委汇报、争取、协调并优先给予安排吉安灾后重建相关项目、资金,为吉安夺取抗冻救灾胜利作出省发改委的积极努力。与此同时,我委还积极组织收集了多批供水、交通、学校等灾后重建项目上报省发改委。

截止目前,省发改委已紧急下达我市2008年冰雪灾害性天气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200万元,主要用于县(市、区)部分供水设施、城镇(乡)道路桥梁以及城镇(乡)中小学校舍的修复,首批涉及到20个项目;预计上级还将有多批灾后重建项目、资金陆续下达。为此,我委相关业务科室正积极与省发改委相关处室就灾后重建项目安排、资金落实等计划事项进行衔接与沟通,力争有更多的灾后重建项目、资金得到上级的支持。

  四、广泛发动,形成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良好氛围。

在这次的抗冻救灾工作中,全委干部职工能够积极响应委党组号召,全身心投入到抗冻救灾工作中,有的放弃了休假,有的带病坚持工作,在全委形成了一个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良好工作氛围。尽管不是身处抗灾第一线,但大家都能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充分履行好职责,心系灾区、情牵民心,积极主动出主意、想办法与上级联系衔接,千方百计收集救灾项目以争取得到上级的支持;为了核对灾情、筛选项目、汇总数据,大家还经常加班加点,甚至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正是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高效工作,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市灾情,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并争取到省发改委对我市灾后重建工作的鼎力支持。

尽管我市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灾后重建工作仍然十分繁重和艰巨,为此,下一步我委将着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根据上级救灾意图和资金投向,继续做好收集汇总核实救灾重建项目向上呈报;对基础设施、农业、林业、以工代赈等规划立即作出相应调整,把急需灾后重建的项目编入规划中。二是做好赴省进京汇报、沟通灾后重建的项目、资金安排,力争得到上级在此方面更多的支持与理解。三是积极与各部门通力协作,按照18项工作任务切实加以逐项落实,确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推进。

我委将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更加高昂的斗志,全力投入到灾后重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中,为夺取我市抗冻救灾的全面胜利作出发改部门的积极努力和贡献。

  市发改委工作总结(五)

20××年,市发改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开展“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推动新跨越”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和部署,积极发挥综合管理、统筹协调和参谋助手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一、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项目年”活动

一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牵头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改革中心工作,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市“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0亿元,增长36.13%。

(一)扎实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推进项目建设。为确保“项目年”活动取得实效,我们高标准制定了《宜昌市“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坚持一个月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努力营造推进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2月份组织集中开工月活动,全市43个重大项目当月开工;3月份开展 “项目年”宣传月活动,及时宣传全市重大项目落户和开工情况;4月份组织开展重大项目推进月活动,召开全市投资暨重点项目推进工作会议,通报了全市投资及重大项目进展情况;5月份组织开展了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调研月活动,组成7个调研组,对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和新开工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6月组织开展了“进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共收集整理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474个,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排忧解难,获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7月份组织开展了“跑部月”活动,及时安排部署政策和资金争取工作,“跑部进京”和“跑省进厅”取得明显成效,一批重点项目和政策争取工作实现重大突破;8月份再次开展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84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同时开工,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7个,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掀起了全市重大项目建设的新高潮;9月份开展了重大项目建设检查督办月活动,对未开工项目进行检查督办,确定责任单位和开工时限,确保了我市省、市两级重点项目年内开工率达到了100%。

(二)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推动项目建设。一是完善协调会商制度。积极主动加强与市经信、交通、水利、农业、商务、住建、环保、规划、国土资源等项目年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在争取省级用地批标、发行企业债券、推进庙嘴长江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中央和省建设资金等方面发挥了牵头组织作用。

二是坚持检查督办制度。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重大项目建设检查督办活动,我们联合市政府督查室组成督查专班,深入各县市区项目建设一线,督办重点项目开工率和投资计划完成率,确保了重大项目按时开工,签约项目及时落户。

三是落实项目通报制度。利用《发展改革动态》和《重点项目建设简报》,每月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各县市区主要领导通报各地各部门新开工项目名称和个数;通报省市级重点项目的开工、进展和竣工情况;通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的个数及进展情况;通报各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考核目标完成情况;通报工作不力、推进缓慢的单位。在通报中,对各县市区投资增幅、投资完成率、重点项目开工率等指标进行排名,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四是严格考核评价制度。坚持把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管理,年初确定考核目标,年底严格考核兑现,激励、引导各县市区集中精力抓好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

(三)加强协调服务推进项目建设。针对项目建设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先后3次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共有15家金融机构与我市重点企业签约,授信额度达413亿元,宜化、兴发、稻花香、华祥等28个重点项目获得银行支持。针对项目建设中用地指标紧张的问题,我们积极争取省发改委支持,抓住省重点建设项目调整计划的有利时机,将泽茂化工、稻花香当阳产业园等19个项目增补进入省级重点项目管理,全市省级重点项目达到60个,总投资1642亿元,这批项目将享受占用省级用地指标等政策支持,有效缓解了用地计划紧张的难题。

(四)加强项目库建设增强投资后劲。在抓好在建项目的同时,我们着眼于“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谋划储备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充实了“十二五”规划项目库。全市进入省级重大项目库的项目达到1515个,项目总投资13573亿元;全市“十二五”市级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总数5365个,项目总投资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58万亿元。初步形成了“谋划储备一批、重点推进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和梯次跟进、不断接续的良性循环格局,为我市“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特大城市提供了项目支撑。

  二、以向上争取为重点,着力争取项目资金

去年,针对全国宏观经济形势,中央加大政策微调力度,实行“银根放松、审批放宽、建设提速”的宏观政策,我们及时把握政策机遇,积极谋划,广泛动员,组织开展“跑部月”活动,集中精力“跑部进京”和“跑省进厅”,做好向上汇报和争取工作,委班子成员先后20余次带队赴京汇报衔接,努力争取,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年争取无偿资金再创历史新高,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一批社会民生和产业发展项目获得资金支持。2016年,全市发改系统共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1019个,争取无偿资金20亿元。其中农经项目201个,环境保护项目56个,保障性住房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6个,社会发展项目138个,能源项目32个,交通项目261个,工业项目26个,区域经济发展项目127个,其他项目102个,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与此同时,我们高度重视2016年项目申报工作,加强政策研究,及时跟踪、捕捉国家和省资金投向,抓紧谋划、筛选项目,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申报2016年拟争取资金支持的项目,为2016年争取中央和省项目资金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需要国家发改委或项目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我们会同市直相关部门,抢抓国家加快重大项目审批步伐的机遇,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加强沟通协调和请示汇报,一批全市人民盼望多年、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打基础、管长远作用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27.5亿元的宜昌市庙嘴长江大桥项目经过多方努力,年内相继完成了立项批复、可研评审、初设批复,11月正式开工建设;宜张高速、白洋港区、茅坪港区、宜昌港客运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宜昌市沮漳河近期防洪治理工程、宜昌港秭归港区茅坪作业区二期工程、白洋物流园区、五峰县城地质灾害治理及避险搬迁重建等项目先后完成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全部或部分审批程序,开工在望;香溪长江大桥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白洋长江公路大桥项目获省发改委初审通过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待立项批复;伍家岗、红花套、白里洲三座跨江大桥已上报到国家发改委,正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过江通道建设规划。

(三)一批示范试点事项获得国家政策支持。我们敏锐捕捉政策信息,积极抢抓政策机遇,我市一批重大事项被纳入国家示范试点,为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打下了良好基础。猇亭园区被纳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被纳入国家第二批试点城市;我市正式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磷石膏综合利用以及兴发集团、湖北中孚化工宜昌超亿公司被纳入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 三峡物流中心宜昌火车东站物流园区成为正式示范园区;三峡后续规划项目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补助。此外,宜昌国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走到全省前列;我市以及兴山、秭归、长阳被省发改委推荐到国家能源局,有望纳入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绿色能源县;夷陵、兴山、宜都、五峰、长阳、秭归等6个县市区被纳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宜都松宜矿区转型发展方案已上报至国家发改委,正积极争取独立矿区改造政策。

(四)一批资本市场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一是积极争取国外金融组织贷款。利用亚行贷款综合改造城市交通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该项目是我市利用国外金融组织贷款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东山四路,改造东山大道,建设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工程总投资29.8亿元人民币,申请亚行贷款1.5亿美元,贷款利率低,贷款期限长。经努力争取,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计划,通过了亚行最终评估报告,即将开工建设。二是积极跟踪争取发行企业债券。2016年,我们上报国家发改委财投公司债和城投公司债(二期) 两只债券,经过不懈努力,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并成功发行,总规模25亿元。这两支债券当年策划、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创下了我省开发区平台发行企业债的历史先例。三是积极推进大中型企业发债工作。

目前,我市已有三家企业开展申报前期工作,申请发债共计15亿元,分别为湖北神农磷业公司6亿元,三宁化工5亿元,东阳光药业4亿元。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和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牵头组织对全市几十家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宣传和推介。五是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我们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稳步推进重点企业上市工作。去年,湖北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和远气体股份公司2家企业顺利进入上市辅导期;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上市申报材料;湖北晶盛惠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纽斯达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

三、以项目审批为载体,着力优化服务环境

以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为目的,我们认真落实“四减五制三集中”要求,将分散在15个业务科室的审批核准事项全部集中到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实现“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一个印章对外、一站式服务”,为项目单位提供便民、高效、廉洁、规范服务,树立了发改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去年底举行的全市行政服务窗口竞赛中,我委荣获了“全市优质服务窗口”称号。

(一)精减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按照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流程最优、审批效率最高、审批服务最好的要求,我们对审批事项进行了多次清理,简政放权,优化流程。目前,我委集中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发改委“窗口”办理的审批事项共6类10项,审批时限由法定的185天缩短至66天,压缩了64%,审批环节由45个压缩为18个,减少60%。一般核准类项目不到5个工作日就可办理完毕,备案类项目可做到“立等可取”,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2016年,我委共办理审批事项692项,项目总投资440亿元,所有审批事项均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

(二)推行“五制”审批,深化政务公开。为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我委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窗口受理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在窗口显著位置公布承办受理事项内容、申报材料、审批程序、承办时限等,为服务对象提供咨询和指导。我们对申报项目的单位加强指导、跟踪和服务,对手续不完备或手续不全的,从规划、土地、环评、能评等不同环节进行一次性全面告知,帮他们理顺程序,少走弯路;对不符合要求的,耐心解释,说明原因,争取理解。自集中审批以来,我委窗口业务办理和咨询接待的群众满意率一直保持100%。

(三)推进“四个转变”,提高服务质量。适应新形势对项目审批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服务项目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今年以来,我们着力推进“四个转变”,确保项目审批“零差错、零投诉、零障碍、零距离”。一是由审批项目向服务项目转变。既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的各项规定,又强化服务意识,站在项目单位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指导项目单位完善有关建设手续。二是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尤其是对重大项目以及需要抢抓机遇向上申报的项目,做到前移窗口,主动联系,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三是由限时服务向即时服务转变。强调效率优先,能快则快,倡导即日办理,尽量缩短审批时间。四是由程序化服务向人性化服务转变。正确处理“依法行政”与“以人为本”的关系,既做到程序合法,又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

  四、以服务全局为己任,着力提高协调服务水平

一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综合经济部门的职能作用,统筹协调处理加快发展与深化改革、稳定增长与调整结构等复杂关系,牵头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重大决策,努力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一)抓好经济运行管理。一是加强计划管理。精心编制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力求做到目标恰当、措施有效、便于执行。二是加强经济运行形势预警监测。建立了“重大项目进展情况”、“重点工业企业经营情况”、“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情况”、“重点外贸出口企业经营情况”等8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及时跟踪全市经济运行态势,掌握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动向,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三是加强综合目标管理。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年初下达考核目标,年底严格考核兑现,促进各县市区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四是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重大事项。先后以《要情专报》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报送了关于磷化工业发展、提升宜昌铁路枢纽地位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编印了《发展改革动态》月刊,及时汇报全市发展改革中的大事、要事,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当好参谋。

(二)抓好节能减排管理。一是严格实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将全市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实行责任目标管理。2016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7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可控制在75779吨以内,比上年度减少2%,均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的考核目标。二是认真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已办理评估审查市级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文件195份,核减不合理用能近500吨,从源头上严把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关。三是加快推进节能技改项目建设。全年共争取节能项目37个,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达1.55亿元,拉动投资9.78亿元,可形成59.49万吨标煤的节能能力。四是认真落实减排措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强制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及生产设施。我市列入淘汰名录的3个企业均按要求关闭。

(三)稳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全市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390万人。筹资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新农合和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改革前的每人每年80元、90元提高到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0%左右,“困难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得到缓解。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销售价格下降31.31%,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三是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市10多所县级医院和100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县医院的目标,群众满意度大幅上升。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开展,服务项目不断增加,群众享受的免费服务越来越多。

(四)抓好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事项的协调和落实。一是分解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由我委牵头负责的8项重点工作和12项配合协调工作,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科室,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强化跟踪督办,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认真办理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件。今年以来共完成171件批示事项的协调处理,并及时予以回复,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三是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今年市政府责成我委办理的67件建议提案已全部办理完成,达到了办结率100%、见面率100%和满意率100%的目标要求。

四是积极牵头制定规划和方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组织相关部门先后完成了磷矿资源产业规划、铁路发展规划、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规划等的修编,牵头拟制了政府投资教育项目代建制、教育体制改革、城管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方案,积极配合完成了《加快构建宜昌现代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研究成果的调研和编撰。五是认真做好对口援疆、交通战备、经济动员、支持铁路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工作。组织有关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到新疆开展对口支援,推动产业援疆,落实援助资金300万元;进一步完善了交通战备和应急管理保障方案,专业保障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积极谋划铁路项目,我市地方铁路建设全面推进;鄂西生态景观二期工程验收合格,二大核心景区控制详规通过评审,清江画廊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

  五、以队伍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机关效能

一年来,委党组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绩效高的发改干部队伍,积极推进“五型机关”建设,不断提高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当参谋助手的能力和水平。

(一)围绕推进项目抓能力建设。项目建设是发展改革工作的中心工作,抓项目建设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发改干部的业务素质。委党组积极支持全体干部职工在项目建设的实践中提升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推进项目、管理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上,多方面积极支持干部“跑省进京”,各业务科室与省发改委对口处室乃至国家发改委对口司局普遍建立了紧密联系,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围绕服务大局抓作风建设。我们在机关干部职工中大力倡导“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把“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作为作风建设的立足点,在全委大力推行“四办”和“五不”作风,即执行到位、有令必办;主动热情、积极承办;雷厉风行、马上就办;克难攻坚、创造性办。不让布置的工作在我这里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事项在我这里积压;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来办事的同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发改委的形象在我这里受到影响。积极推动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滞后服务向超前服务转变,由限时服务向即时服务转变,由低层次服务向高层次服务转变,受到企业和群众一致好评,去年一年,我委共收到了15家单位和个人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

(三)围绕创先争优抓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完善了委机关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争取资金情况、重大项目推进情况、重要工作落实情况以及廉政建设情况等纳入各科室年度目标考核,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年底严格考核兑现,与评先表彰挂钩。二是建立了创先表彰制度。在机关设立了创先争优奖、宣传报道奖等,鼓励全体干部职工争先创优,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明显增强。三是认真落实机关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机关党建、一岗双责、应急值班、安全保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公务接待、车辆管理等制度。机关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无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党建工作有声有色,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老干工作深入细致,离退休干部思想稳定;机关管理安全稳定,无安全事故,无车辆责任事故。

20××年,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2016年,我们将认真落实黄书记“四个一流”的讲话精神,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在思考大事、谋划全局、服务决策中提升地位,在争取资金、项目建设、专项管理中争做贡献,在转变作风、服务基层、勤政廉政中树立形象,在抓班子、带队伍、促和谐中形成合力,在务实创新、依法行政、爱岗敬业中争创一流。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