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哲理 > 逝去的芳华,永存的激励

逝去的芳华,永存的激励

推荐人:晨曦2016 来源: 阅读: 9.82K 次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这是电影《芳华》里评论女主的一句话,甚得我心,也许是它戳中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吧。但是今天我想要讲的并不是这个,我所想讲的是那些逝去的芳华与其遗留下来的东西

逝去的芳华,永存的激励

《芳华》这部影片改编自严歌苓《芳华》小说,它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芽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其中的两个主人公的经历给我的印象最深:刘峰--一个活雷锋式的好人,何小萍--贫苦出生并遭到无尽嘲笑的人,这两个人在当时那个时代都没有受到优待,但他们都在各自最美好的年华里祖国奉献了一切。

刘峰虽获称活雷锋,但是他的种种自由却受到限制,因为拥抱了喜欢的人便被下放到伐木队;何小萍从小就不受母亲喜欢,进了文工团却还被其他人排挤;但他们俩并没有自暴自弃,刘峰从军报国,何小萍在前线从医救人,可最后刘峰却断臂成残疾人,何小萍终成英雄,却心理受巨大冲击而患精神病;时代改革后,这两位主人公的遭遇似乎也没有多大好转,刘峰为生计疲于奔命,何小萍终身未嫁。观其一生,我们可以感受到青春和时代的残酷,可让我感受最深的还属那个时代中如刘峰、何小萍一样的人,他们用他们逝去的芳华,却给了后代无尽的激励,激励着我们在最美的年华时奋斗起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联想到了我所看的另外一部电视剧《马兰谣》,它讲的也是如刘峰一般的有志青年远赴大西北,为祖国国防做贡献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两个名字:“马兰”与“胡杨”。

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叫马兰,一种在飞沙走石的荒漠戈壁中仍能昂首挺立的大树叫胡杨。“马兰与胡杨”见证了一代代马兰人为祖国核试验奋斗的一生。“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生,甘做隐姓埋名人。”这是一代代马兰人所传承的“马兰精神”。克服万难、无私奉献是他们一生的执着,他们正如“马兰与胡杨”那般,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仍能坚毅顽强,茁壮成长。

有谁记得:大漠戈壁,平沙莽莽,在这荒凉僻静之地,竟盛开着一株株马兰,矗立着一颗颗胡杨,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忱,忍受着严寒酷暑,经历着风吹日晒,不怕漫漫黄沙的掩埋,无畏阵阵狂风的摧残,苦守着寂寞与孤独。哪怕无人问津,也从不抱怨。他们是荒漠上独一无二的风景,也是那最耀眼的光芒。他们坚信自己心中的使命,为此愿付出一切、献出一生,他们是“马兰与胡杨”背后的“马兰人”。

我曾看到有人评论《芳华》道:“我们在最好的年代虚度光阴,他们在最坏的年代洗尽铅华。”其实细想一下,这句话虽说以一概全,但来的也不是空穴来风,如今的我们怕是难有几个人能受得了戈壁荒滩的飞沙走石、四万五千里长征的长途跋涉呢。

上一代人的芳华已逝,我们这一代人又该何去何从?我记得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中有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前人已逝,后人应当前赴后继,竭力创造新的辉煌!就如《马兰谣》给我的感觉,马兰与胡杨仍在,故人却已逝,而这一切不会终止,一代又一代的马兰人仍将前赴后继,为着心中神圣的使命永不停歇地战斗在祖国最前方。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