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哲理 > 家有熊孩子,是你的错,不是中国教育的错

家有熊孩子,是你的错,不是中国教育的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21K 次

下班乘地铁回家,一家三口和我在同一个站上车,一对中年夫妇带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儿,男孩儿上车之后就开始在并不怎么拥挤的地铁里窜来窜去,偶尔踩在站在地铁里的青年女子的脚上,女子沉默着皱着眉头,被踩了几次之后挪到了一个远远的角落里玩手机,我站在旁边看着男孩子跑来跑去,母亲制止的时候倒向自己的母亲吐起了口水,孩子父亲在一旁慈祥地看着,一边念叨着这个年纪的孩子就是调皮,永远都充满了活力。

家有熊孩子,是你的错,不是中国教育的错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我的朋友跟我说过的一个新闻,一个年轻的女子被小孩子屡屡掀起裙子,无法忍受之下教训起小孩儿,把小孩的裤子也脱了下来,小孩的母亲骂起女子来也是不客气,和这么大的小孩你计较什么?

听过很多熊孩子的故事,包括之前看到的孩子因为听到清洁工挂在大楼外面擦玻璃打扰自己看喜羊羊一怒之下把清洁工的绳子剪断了,尤其是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不要因为它发生在校园里,是在学生的身份之下发生的,就一味地指责教育,忽略了每个学生都在在一个家庭单元里长大的孩子,把孩子交到学校里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孩子犯错了家长就没有责任,也不是孩子是被放到学校里才教坏的。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多重要,很多人都做过论证,现在人们谈论很多事情都会谈论教养如何如何,就是说你的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也有很多人觉得过于浮夸,其实一个人的成长是各种因素的一个集合体,某些行为不能只是归咎于父母的教育,我之前一直认为这种观点有道理,任何事情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当然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但是,今天在地铁上看到的小男孩儿忽然提醒了我,其实关于道德,关于孩子遵守规则,关于孩子爱护还是肆无忌惮地伤害他人,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是远远大于学校教育的。

中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度陷入了一个怪圈,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肩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把我的孩子教育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孩子出了问题,学校老师有更大的责任;而学校老师则认为孩子送到我这里来家长也要和我们全面配合,甚至更多的时候家长要肩负起孩子很大一部分的教育责任来,虽然学校的墙上天天挂着把孩子教育成全面发展的儿童,但无奈社会压力太大,老师光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考一个好成绩都已经变得心力交瘁,孩子的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相互扯皮之下的一个空白区,也成为了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同时是熊孩子们成长起来的第一步。

那么为什么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呢?因为家庭教育是塑造一个人行为的第一个空间,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种种行为受到家庭的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超乎我们的认识,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受到学校教育形式的制约,其实是一种特定形式下的教育,孩子坐在教室里,老师高高在上,讲述知识,真正地人际交往的原则往往是纸上谈兵,通过讲故事或者讲道理来灌输孩子一些道德原则,其实对于孩子的行为影响是有限的,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性的教育,老师很多时候要求孩子做到统一行动,对于孩子独自如何面对别人,或者是公共场所里孩子的个人行为,学校教育往往是无法企及的,甚至于,孩子在学校里如何与自己的同学交往,身上打的,其实还是父母的烙印。

在出生到上学,甚至是整个接受学校教育的生涯,父母带着孩子出入于各种社交场所,这是孩子领略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甚至是人际信任的第一场所,父母带着孩子出入于真诚的或者充满着虚伪人际关系的场所,孩子对于人际交往的感受是不同的,心理学上也说,父母的行为甚至是情绪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渗透在孩子发展的各个角落,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在发生校园暴力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父母有暴力倾向,或者父母的人际关系一团糟糕,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不会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或者以暴力的方式参与人际交往。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人间失格》里,主人公叶子从小感受到父亲的人际关系背后的虚伪,包括父亲的伪善,在其后来的生涯中,参与了学校教育,但是其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始终是停留在虚伪层面上,这种烙印打在主人公身上,贯穿了一生。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教会孩子适当的礼仪,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就像在地铁上的父子,父亲看到孩子不礼貌的行为,应该为其以后会在公共场合出现的不良行为感到担忧,及时制止和教育,而不是觉得孩子还小,这是有活力的体现,不要把教育的机会放过去,然后等待学校来帮你教育,明明知道,中国的教育还需要发展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发展都一个高度,你的孩子已经赶不上趟了,还要把这种教育留给学校,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