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哲理 > 关于两性观念在中西方文明中差异的论述

关于两性观念在中西方文明中差异的论述

推荐人:末日泣婴 来源: 阅读: 1.12K 次

对于”性“,说是当今中国社会争论最为激烈,又是最难以启齿的话题,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男女对于性,还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性的巨大差异的观念,可以看做是中西方两个不同文明碰撞下依然残存的火花。西方具有传统中华文明无法忍受的开放,而中国具有西方文明无法理解的保守。

关于两性观念在中西方文明中差异的论述

前面两节分别阐述“性在现代物种进化中的决定性”以及“什么造就了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极其枯燥,没兴趣可以直接跳到第三节“早恋与乱伦”。但第三节却是以前面两节为前提,延伸下来的观点,同时建立两个共识。

性在现代物种进化中的决定性

在了解性之前,我们应该粗略的知道两性是如何出现的。在基因延续(也就是物种繁殖)上,现代生物学分为两大类,即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基本上所有人都能理解,而无性繁殖却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但在38亿年前的生命起源之初,所有的基因都是依靠无性繁殖延续下来的,例如分裂、孢子等等。而有性繁殖在人类目前可考的最早也才5.8亿年前。

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高等生物都是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只存在于低等生物之间。真正的逻辑是有性繁殖造就了高等生物,而不是高等生物选择了有性繁殖。

在物种的延续上,真正起主导的是能够直接延续下一代的主体,包括无性繁殖的所有主体和有性繁殖的母体,而雄性主体在有性繁殖中起到的只是配种的作用,也就是改善基因的辅助作用。

试想一下在有性繁殖诞生之前,物种繁殖只依托于母体基因的复制分裂和变异,一脉传承的物种得不到更好的基因改造,难以进化为更高级的物种。而有性繁殖使基因的改造不再局限于一个主体,母体可以选择无数个雄性主体,这样基因改造的可供选择性大大提升,也正符合了道家所说的二生三,三生万物。

改造后的基因,如果适应自然,可以不断地和同物种之间不同的个体产生配种,慢慢的诞生出更多更高级的物种,如果改造失败,则被自然所淘汰。尽管对于物种来说,过程很残酷但却是自然选择的最合理的结果,就像天平,一端翘起,另一端必然下落,不然就是整个体系的崩塌。

人类起源至今最早可考的也就200万年的历史,可以说性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性造就了人类这种自然界最高等的物种,同样也是性使人类的基因得以延续下来。就像一串糖葫芦,最重要的不是山楂、不是冰糖,而是把几个冰糖山楂串起来的竹签,虽然不能吃、容易扎人,但没有竹签的贯穿和支持,充其量也只是冰糖山楂球。

什么造就了中西方文明的差异

在科学界,已经达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目前全世界所有的人类都是14万年前某一个非洲东部女人的后代,我们将这一脉称为现代智人,并与早期猿人区别开来。最早的现代智人居住在现在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东非地区,后来由于资源分配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生存需求,他们开始向四周迁徙。

往南的繁衍出了现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往北的跨过现在撒哈拉沙漠地区来到古埃及地区。他们便是后来无数灿烂文明的先驱,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以及印第安等等无数灿烂的文明。那时候撒哈拉沙漠还没有出现,撒哈拉沙漠是在两万年之前形成的,所以跨过撒哈拉沙漠进行迁徙是完全可能的。

他们跨过苏伊士,继续向外迁徙,往北的一支沿着地中海东岸来到了欧洲,创造了辉煌的欧洲文明,最重要的莫过于古希腊文明,并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往东迁徙的来到了两河流域,驻扎下来的一批逐渐缔造了灿烂两河文明,而没得到合理资源的另一批人,继续往东迁徙,并兵分两路,南北各一只。

北部的往东迁徙,经过狭长的欧亚大陆桥(包括现代中国的西北地区),来到中国驻扎下来。南部的那一只,他们从南部出发,来到今天的印度北部地区,驻扎下来的一批造就了同样辉煌的古印度文明。而没有得到合理资源的另一批继续往东迁徙,经过南亚,同样来到了中国,河姆渡遗址上所生活的人就是这一批的后代,他们成功种植出了水稻。后来两支汇合,缔造出了最绵长的中华文明。

而另外一部分没有得到合理资源的人类,从中国出发继续向东迁徙,跨过白令海峡(当时处于第四纪冰川末期,海平面低于现在130米,白令海峡叫白令陆桥,直接就可以跨过),他们是第一批踏上美洲大陆的人类,现代印第安人的祖先,同样缔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玛雅文明)。

在人类迁徙的大前提下,我们再来看看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所处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因为环境,才是决定文明差异的根本因素。

西方文明的最早期,从狭义上讲,可以看做是环地中海文明。由于欧洲土地不适合农业种植,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不足以支撑整个社会,他们只能用相对发达的手工品到周围的地区换取生活所需的食物以及日用品。由于接近三大洲的交汇处,合适的地理条件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尤其是处于地中海上的运输),天然促进了早期工商业的发展。于是在这个背景下,西方文明不断地交流、融合,形成了相对开放的西方社会。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工业以及商业是从西方兴起的,这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视线再回到东方,也就是狭义上的黄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最早可追溯到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是自然界留给中国人最大的恩赐。

地球上大部分的陆地都是被土壤包裹,土壤底下是岩石,整个地球上土壤的平均厚度是0.5米,而黄土高原的土壤平均厚度却达到了80多米,最厚达180米。为什么这个地区土壤会如此之厚,在地球形成的最早期,是一个完整的石球,在恶劣的环境下,最表层开始分裂,渐渐地有了沙石,后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沙石渐渐风化成了细微的尘土,也就是土壤最早起的形态。但地球土壤的平均厚度仅仅只有0.5米,因为在土壤的覆盖下,底下的岩层受到了保护。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在地球转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股自东向西的背向风,被称作“信风”,因为它来的很有规律,非常有诚信。同时另外一股信风自南北两极向赤道流动,因为赤道受热最大,温度最高,气流上升导致地表空气稀薄,两极的空气向赤道流动,形成信风。两股全球性信风吹起了地表上的细微尘土(沙石是很难被吹起的),最后在黄土高原地区沉淀,形成了今天丰厚的黄土。

农业发展,最依赖的莫过于适合种植的土壤,肥沃的黄土高原足以养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以乾隆爷曾经说过:“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现在听上去何其无知自大的一句话,但放在农业社会的思维中,完全可以理解,在农业阶段中国确实没有太大的必要与西方进行贸易。

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只有这样,基因才有延续下去的动力,所以形成中华文明相对封闭性最根本的原因并非需求得到了满足,而是中国地理条件所限制的,这种论点在学界被称为地理决定论。我们可以看一下,古时候中国用极其封闭来表达,一点都不为过。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古人根本无法越过它,北面是高原冻土地带,农业文明无法在上面伸展。西北面是广袤的沙漠戈壁地带,西南面是帕米尔高原,世界屋脊所在地,一般很难越过。而南面是横断山脉,同样封锁了古人对外交流的渠道。所以在农业生产完全能够自给自足并处于极度封闭的大环境下,中华文明形成了与西方文明最大的差异,保守与开放。

早恋与乱伦

前面用两节来阐述性在现代物种进化中的决定性,以及什么造就了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只是希望建立两个大前提。第一,性是很正常的生存需求,无需回避,而要认真的的去探究,就像人聊起吃饭、睡觉不会害羞一样,如果这一点无法克服,那下面所阐述的论点可能会引起心理不适。第二,中西方不仅仅在两性上存在巨大差异,更大的差异是文明差异,而性观念是以文明为基础建立的,所以两性差异是建立在文明差异之上的一个点,要找出性观念差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两种文明形成差异的原因。

在两性上,无论是人类还是还是任何一种有性繁殖生物,乱伦是万物的禁忌,如果一个物种以乱伦为常态,此物种必定灭绝。前面提到过,有性繁殖最大的优势是基因的可供选择性变得很大,雌性可以找任何一个有繁殖能力的雄性进行基因重组,最后繁衍。而在血缘关系相近的两个物种上,基因的匹配是非常高,而高匹配度的基因再进行重组是很危险的,因为基因匹配度越高,病毒越容易相互传播。当病毒适应了某一种基因,就很难在另一种基因的载体上生存下来。这一点可以引申出为什么所有物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互食,因为它身上携带的病毒很可能会通过进食传播到自己身上,所以人类天花可以在牛身上种植疫苗,因为人类天花在牛的身体中,不会大面积感染。

所以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物种,在繁衍的过程中最禁忌的是乱伦。所以辛巴的叔叔成为狮子王之后,会将辛巴驱逐出狮群,这一点是完全合理的,在狮群中这种现象也很常见,就是为了防止乱伦。

乱伦的禁忌说完了,那早恋与乱伦又有什么联系呢?

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最苦恼的问题莫过于两件,叛逆与早恋。很多人都将早恋归纳到叛逆的问题中,因为家长不让孩子早恋,孩子出于叛逆心理想要与家长对抗,于是在潜意识中出现了早恋的冲动,其实叛逆与早恋完全是两个体系中的问题。叛逆只是因为亲代人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价值观,而青春期正是建立价值观的时候,基因是不允许亲代价值观完全取代子代人价值观,因为亲代比子代去世得更早,意味着更快的被基因所淘汰,提前被淘汰的没有资格取代后来被淘汰的,不然基因会就此中断,得不到进步和延续。

何为早恋,其实对于物种来说,并没有早恋与晚恋之分。所谓的恋或者爱,只是人类在繁殖基因的驱动下,所产生的副产品,因为没有爱和性快感作为动力,人类繁衍的速度会大大降低。由此可以看出,人在形成胚胎之前,就已经从亲代的基因中遗传下来了爱的动力,而在成长中的所见所闻,只是激发这种能力的钥匙。当人类成长到青春期阶段,生殖功能已经相对成熟,对于爱的渴望也冲破了瓶颈,达到了此前从未有过的高峰。

然而爱有一个天敌,那就是遗传中最大的禁忌——乱伦

回到两大文明的现实中来看,在中国古代,社交网络中最基本的是以家庭村落为单位,因为中国是农业社会,种植庄稼在一个人的前提下是很难完成的,大面积的庄稼必须要以家庭或者村落为单位,团结协作,才能支撑起所需分配的资源。另外由于中国特殊地理条件的约束,导致中国人在骨子里就只有固守一片净土的烙印,哪怕到今天,也有告老还乡、落叶归根的传统。而以家庭村落为单位组成的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够见到的异性几乎与自己都有血缘关系。而古人为了防止乱伦,所以在孩子能够独立出去之前,是坚决不允许发生恋爱关系,因为你所见到的,除了堂亲就是表亲,乱轮的几率非常大。所以在古代才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说法,因为只有父母,最清楚你与谁有没有血缘关系,而媒人手上掌握着大量的资源

我们再看西方文明,由于农业发展规模较小,工商业发达。在开放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更愿意走出家门,到周边经商,孩子从小跟随父母,见到大量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异性,从小就比中国少了很多防止乱伦的禁忌,自然不会太刻意的去剥夺孩子早恋的权利。现在有个调查显示,西方人第一次性行为的时间大大早于中国人,正是传承了西方文明中对性的观念。

回到当代的中国社会,大规模的城市化,中国孩子从三岁进入幼儿园开始,几乎遇见的所有异性都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在同一所幼儿园中,见到自己的堂亲或者表亲的概率太小了。在恋爱本能和繁殖基因的驱动下,几乎所有进入到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出现所谓早恋现象,这显示了西方现代文明在逐渐的深入中国社会。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古老的农业文明所遗留下来的种种不是适应于现代文明的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最终那些不能融于现代文明的传统,终将被淘汰。

所以早恋是正常的、可贵的、天命所归的。当人们质疑早恋会影响学习等等奇怪的理由,我想阐述一个事实:早恋不会影响学习,影响学习的是因为希望早恋而得不到早恋。

现在结论已经显而易见,中国保守的性观念是农业社会下,对于基因选择的最为稳妥的选择。而开放的西方文明中的性观念,却是对基因选择保持着最基本的尊重。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