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经老”不是年轻

“经老”不是年轻

推荐人:姚玉峰 来源: 阅读: 2.36W 次

年初,我回农村老家看望生病的妹妹,告别时遇到她的八十多岁的婆婆。老太太对我说:“你是来看望姐姐的?”我说:“她病的时间不短了,我来看看有没有好一些。她不是我的姐姐,我比她年龄大,是她哥哥。”老太太有点诧异的说:“他大表哥来了,多少年没见喽,你还这么经老啊。”(经老,就是一年一年的还是老样子,常用来宽慰年龄大的人的客气话。)我只好笑着对她说:“也来过几次,停留时间短,没见到您。您身体好啊!”老太太说:“好!好!托政府的福,日子好,身体也好!”

“经老”不是年轻

午饭时,我对二弟、三弟他们转述了那位老太太说的话。二弟说:“你看,人家不说你年轻,说你经老,就是说你已经不年轻啦。”三弟接着说“其实已经老了,人家是说好听话的。” 老,人生的正常发展,不老是不可能的。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也在大大的延长。据报北京市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81.95岁,全国人均寿命也比解放前、文革前、改革开放前大大提高。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社会在大踏步的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日新月异的改善着。

其实,人老只是身体机能的退化,但是心情需要平静;需要的身子谦和自信在身;老的是容颜,眉角眼梢依然深藏着历练后的从容;尽管幕帷垂落、丝竹声远、烟云过眼,还有尊严的光芒闪在幕后时分,还有鹤发童颜依旧坦率而纯真;还有“精、气、神”仍旧从容洒脱。冥冥中那一块衰老死亡的磁铁会收走人间的每一颗铁钉,所以生命之船在平静安详中会逐渐下沉,在颤栗和吃惊中也同样会逐渐下沉。面对岁月的黄昏,稀疏的白发在多皱的头顶飘动,忆旧的思维在萎缩的大脑中快闪,颤抖滞涩的笔在深奥莫测的老花镜下爬行,满纸蝌蚪文一般的印记,需要多少知心知底的关注才能诠释。白发如银,那是智慧的结晶;牙齿脱落,那是尝遍艰辛;满脸褶皱,那是岁月辙印。肺腑中的褒贬毁誉,积年累月的篆刻着孤独的碑文。终究一天,我离开这尘世的时候,祈盼高山做我的坟茔,河流载我的笑声,一直飘向另一个世间。无论我被印刻在哪一道碑牌上,我祈愿那里一定会镌刻上“高尚”二字。人,如果不能死得其所,也要死得安详舒畅。所以,那位农村的老太太才以她那真挚的感情和朴实语言,感谢政府给他们带来美满的生活和幸福的岁月。

但是,这种朴实的语言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一些社会阴暗面、世间负能量也在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不断改换着头面,不时影响着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和安定和谐的环境。一些人总是互相攀比,对现有生活状况不满足,盼望自己能够坐享其成。那些“X二代”、“混二代”、“黑二代”们,一边挥霍着如土的金钱,纸醉金迷,梦想自己“有一套美国式的别墅、英国的管家、日本的妻子、中国的厨子、菲律宾的女佣,孩子都上剑桥、牛津、耶鲁、麻省理工。”一边又对自己的处境严重不满足,对社会、对政府总有说不尽的意见,发不完的牢骚。其实他们享受的一线城市福利政策,得到的改革发展的红利比其他城市和广大农村要多得多。无论是工薪阶层的薪资水平,还是其他社会工作者和企业工作者,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广大农民和农民工。可是他们的牢骚水平、怨气浓度也同样高于全国水平。到底是谁动了他们的奶酪,谁引起他们的不满?微博、微信中到处充斥着他们“高人一筹”的见解,经常展示着他们的“特立独行”和“见多识广”的“高、大、上”。那些帖子和段子大都是对党和政府的独特看法,一般常人很难写得出来。也就是从这些段子里凸显出对社会现实的肆意歪曲、对社会舆情的恶意误导,对社会发展的任意捏造,把公众的自媒体平台搞得乌烟瘴气,戾气十足。

其实那些东西也没多少人待见,“端起碗来吃肉,放些下筷子骂娘”,绝不是今天才有的奇怪现象。即便个别大“V”们在见不得人的地方领了几张美元、日元,丧尽天良的的充当人家的“写手”,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和实干敬业的中国工人也不会买他的账。因为那些狗屁文章不能当粮食,更不能当工业产品。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摆脱那些无聊的干扰,过着自己能过的日子,地球不会停止转动,太阳依旧会东升西落,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幸福感觉越好的人 才能越发认真的享受生活 ,才能年复一年的快乐下去,才能“经老”!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