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记忆中的老家

记忆中的老家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2W 次

石狮,石狮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西面与晋江市接壤,地势平坦,东面为台湾海峡,北面蚶江镇隔着泉州湾与惠安、泉州相望,南为深沪湾。

记忆中的老家

一、石狮的沿革

据《西山杂志》记载,隋代,蚶江、永宁、石狮、祥芝等地,均有中原移民南迁定居。永宁岑兜一带建有盐场,先民从事海盐生产已成规模,石狮凤里庵前有从沿海通往泉州官路经过。今宽仁凤里庵尚存清代竖立的石碑,碑文记载,凤里庵始建于隋朝。庵前石雕狮子造型别致,与我国其他地方隋代及唐初石狮子形态一致。

唐武德元年(618年)建州南安县,石狮境域隶属南安县。开元六年(718年)后,石狮境域一直隶属晋江县。唐开元八年(720年)航海家林銮在石湖兴建“渡头”(即码头,今称林銮渡,市级文物),石狮海上交通运输已较发达,东北亚、东南亚的外国商人开始经常到石狮进行贸易活动。海外贸易促进石狮造船、丝麻、航海及与外贸有关行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传播,也促进石狮文化的发展。

五代,王审知治闽,鼓励农桑、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倡导文教。石狮一带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发展,学风丕盛。五代诗人“晋江两岸趁春风,耕破云山千万重”的诗句,为当时勤事农耕的写照。今莲埭,即是当时围海造田之处。

两宋时期,石狮蓬勃发展。北宋元二年(1087年),泉州设有福建市舶司,徽宗时又置来远驿,石湖、梅林、祥芝等港成为海上交通贸易的港口,南宋前期,已与50多个国家,地区发生贸易往来的关系。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王十朋知泉州太守,主持修建晋江“七首塘”,石狮境内有龟湖塘、象畔塘(塘头塘)及田塘(港塘)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六胜塔(石湖塔)、关锁塔(姑嫂塔)、玉兰桥相继建成。六胜塔,关锁塔为航海标志用。玉兰桥,是蚶江、石狮通往州府泉州的海上长桥,沟通经济交流也极为重要。

地方民间有沉冬京浮福建传说,云曰盘古开天辟地,大陆与一个叫冬京的岛屿仅有一条堤路连同,是时翻天覆地,冬京沉福建浮。据说闽南歌仔戏“安安寻母”,说的是家居冬京的安安为寻找被奶奶逐出家门的妈妈,象小鸡叽叽叫一路哭着上大陆寻找出家当尼姑的母亲。貌似有佐证----位于深沪湾距海岸150米的海湾中的深沪湾古森林遗迹。此传言不要太过认真。在这就不能不简单说一下石狮地名的由来,除了前面所说外,古代人、物来往两地路程远,途中有休息等候什么的需求,会约定个时间地点,其时见这路边有尊石头狮子,便约定等候的地点在石狮,有善心者逐筑遮阳挡雨的凉亭,众人觉得甚是好地方,恐是天意遣一石狮狗母鱼和沙鱼做暗示,后营造感谢神明的寺庙供奉观音菩萨,祈求菩萨保护一方水土。

又一说是沿海永宁盐场贩盐或鱼货往五店市卖的,有渔民的“一头狗母一头沙”抗税冲关的民间传说为证,(此传说说朝廷设卡收渔业税,尤其喜好狗母鱼和沙鱼这两种鱼当税金。一次,一智者挑一担一只筐装活的母狗,一只筐装海沙出关,出关卡时被税员拦,他不让查,甚至快跑,税员追问什么东西,回应“一头狗母一头沙”,税员全员出动围捉,渔民们趁机逃关避税。税员逮住一看火冒三丈,问狗母鱼和沙鱼?回答道未言鱼,“一头狗母一头沙”错否。)

二、石饰镇

1966年前,石狮镇西郊区有一条溪,晋江悟溪流经石狮港塘的一支溪流,溪水流经新华地域边,再流经塘园向南流去,溪流上架有唯一一条通往泉州公路的公路桥,在新华地域边的溪流拐弯段,溪流河床底高于相邻的地域,高低落差处有一泄水闸,从泄水闸溢出的水流流下一条河沟。这条河沟据说是引入金鸡水库水的河沟,这条引水河沟大概是在那1960年开挖还是拓阔的,那时还在石狮小学的操场开建扬水机站,小学西南侧的四间教室外筑坝建导水渠。

当时当地人可能见过这条引水河沟来过小船,便叫这条引水河沟“电船仔沟”。南面,金鸡水导水渠绕过小镇边走向一座叫“仙脚”的小山包,公路前移在导水渠外边同导水渠平行走向。扬水机站导水渠南侧是农械厂、木器材场,隔公路一侧,沿导水渠和公路从西往东,依次是煤球场、化工厂、印刷厂,印刷厂对面有条与公路相连的进镇里街道的路,这条路尽头交会新华路,也是最早的车站街道公路,交汇处东边是百货店,西边是最早的车站,很多人叫这儿是“旧车头”,把1958年建在体育场边的车站叫“新车头”。印刷厂往东不远有一口井叫“六角井”,再往东是“华侨新村”,“华侨新村”东北处四岔路,四岔路路中立有四面书“XXX万岁”的立方柱(这就是现在叫万岁脚的岔路口),华侨新村北对面导水渠后是“石光中学”,这是一所私立公办的全日制完全中学。

华侨新村东隔往金井方向公路的对面导水渠后是“华侨中学”,往金井方向公路对接的四岔路北路经石光中学东大门后一段叉进“新车站”,一段叉进镇里的群英路(现在这整条叫群英路),新车站南侧公路一侧是体育场和原来的”兽力管理站变身的“新邮电局,新车站东边隔路(现在叫人民路)对面是支前站(现在的供销社门市部)及支前站物资场,顺路往北依次是“猪阿牙”(家畜、禽交易所)、影剧院、“五谷圩”(粮油交易所)、物资站和住家,交汇新兴街、马脚桥和民生路口,支前站与体育场中间有条往蚶江、祥芝、永宁的公路(现在叫农贸路)。

三、家居“宽了”(内)

孩提期间生活在“宽了”(有人写作内,现实中叫宽仁),“宽了”的“烧金围”有四座大厝围一口八孔的大井。“烧金围”西南面有座“观音亭”

“观音亭”前一侧坐着一尊石狮子,另一侧有一口雕刻莲花花瓣的大石钵和一座刻文的石碑,石板铺就亭前石埕,北上馆顶路的石板路至一路边放有“皇金瓮”的小屋,走一段土路和土山沟路,一边是西山头另一边是良全街的“小隘门”水泥门框。再下段凿有梯级的石头山坡就到庵前、下泽路段,石头山坡路段中有一个石头砌成的盒龛,从下泽到港塘有条约一公里的长石桥,粗大石条不比安平桥的石条小而且桥面光亮油滑,桥中有座凉亭,桥两边是全是平坦的水稻田。

这说明这是一条通往石狮的古代驿路。非常可惜,在抗三年的自然灾害拓展引水河沟时没破坏,1969年末后再也看不到了,如今更是“没祖布”了(见不到原来的地方了)。 “观音亭”前行不远有座名叫瑞金楼的洋楼面前,正面一条通聚仁路,旁边一条叫“凤仪街”街末有一座“大隘门”水泥门框,门外一座“义楼宫”,过去就是布墟街。“大隘门”往东的水泥围墙没了,顺小巷走有小“隘门”水泥门框,过这门就是上帝街,可走过不远的“钟楼”到卖鱼街。

聚仁路末也有一座“大隘门”水泥门框,在这地方透过田地可以看到石狮中心小学,及以它为起点向镇中心方向的连座楼房外周,还有残存的连片水泥高墙,这大隘门”水泥门框到“凤仪街”街末大隘门”水泥门框,存有残存的连片水泥高墙被作为洋楼的外围墙。“观音亭”亭前石埕往东街道叫观音亭街连城隍街连土地街连马脚桥。城隍街上的城隍宫气势宏伟,威名四海,城隍宫对面还有它专用的戏台屋,城隍街连土地街交汇十字路中有一口井,一边的街道叫塘房街,一边是井仔巷。

沿巷走是许厝铺,再走有一岔路,一条走不远有栋大洋楼,还不到洋楼处有座“大隘门”水泥门框,出水泥门框可到太原路;另一一岔路连施井巷,一边有通东村街的路,路口设小“隘门”水泥门框,一边上去通“烧金围”的火神爷馆路,上石头台阶后有座“大隘门”水泥门框。火神爷馆路南端与观音亭街和城隍街交汇,北端路口有“大隘门”水泥门坎没门框了,两边残存连片水泥高墙,门、墙外是后花,里面叫驴驼围,据说曾有驴、驼运输队的人家居住过的地方。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小片区要有那么多的“隘门”。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