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与故乡之情

与故乡之情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9W 次

转眼间,从内蒙古丰镇市永善庄乡三十一号村走出来已经二十年了,翻着发黄的相片,看着曾经下雨天背着我去参加小学会考的老师,我心里越来越想回老家看看了。的确,也是时候回老家看看那些曾经疼爱我的人和那片炙热的土地了!

与故乡之情

春节前,我和爱人故意多请了一周假,回我们的家乡。清晨,包头的天还是灰蒙蒙的,倒是未刮风,天气还算暖和。这一路上,随着汽车的驰骋,看着天空渐渐变蓝、河水渐渐变清、草地虽是一样荒芜,但稀疏的牧草渐渐变得茂盛,草丛里偶有兔子、松鼠窜来窜去,鸟也多了起来。爱人边开车边感叹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望着窗外平坦的柏油马路、一排排整齐、亮丽的移民房、一个个洁白的暖棚和畜棚,还有盖着二层楼的工厂。我脑子里幻想着家乡二十年前的样子,长途跋涉,却不知劳累,很快就回到了老家。

在十个全覆盖之前的几年里,也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变化,只记得小时候,通往每个村子的路都是红胶泥土,晴天还好,下雨天,路就变成了沼泽地,出行非常困难;房子是用土块和石头砌的,砖瓦房极少,院子的围墙都是石头砌的,当时村里没有通电,到了夜晚,每家每户都点着煤油灯,整个村落里黑漆漆的,尤其是阴天的夜里,没有月光朗照,伸手不见五指,走在小巷里阴森森的。现在村子里田间小路也都修了水泥路,安了路灯,再也没有了土房石墙了,每家每户的牛羊也很少养殖,四轮车、除草机、收割机、汽车等机器变成了老乡的务农工具,就连锄头和镰刀也收藏了,网络也实现了全覆盖,生活非常便利。唯一让我难过的是村里只剩下孤独老人,年龄最小的大娘也是花甲老人了。本家爷爷说:“村里以前60多户人家,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年轻人很早已搬到城里发展,很多老人都住进了西山(坟地)歇息去了。现在,村子再美,也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了,这不,学校都早就拆了,唯一长春的就是你爷爷院子的那颗百年大榆树了!”我不敢回爷爷的院子里,哪里对我来说太悲伤!爷爷去世的太早,房子在十个全覆盖政策前就塌了,木头窗户及上面糊的麻纸、窗华都已浸湿在岁月的长河中,他生前务农的犁、勒勒车、羊皮袄和一些晚清时期的农用工具都整齐的摆放在院子里的大榆树下,已被雨风侵蚀、被岁月遗忘了。虽然人少了,但春节时候,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还是很热闹。

家家户户挂起了红彤彤的灯笼,比起以前手工糊的纸灯笼,鲜艳了许多,对联也是买的,比手写的整洁,内容也丰富,但不在像以前选对联就选丰收含义的,记得之前家家户户每年都要选一副对联,上联:狗犬鸡鸣清晨阙,下联:猪肥牛壮骏马欢,横批:六畜兴旺或猪羊满圈。挂好灯笼,贴好对联就要垒旺火,村中央修建的广场,摆满了健身器材,村大队送过来大块煤炭,一些男人们开始垒起旺火,“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高的旺火很快完工,接着就将烟花摆放成各种样式,等待除夕夜。

二十年过去了,家乡看起来是越变越“年青”,我们却越来越老了。一些精神的寄托和点滴节日习俗也成了我们久久的回忆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