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开车

开车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97K 次

如今,汽车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成了寻常的运输、交通工具。而在不远的过去,还是可望不可即的梦幻。

开车

上世纪90年代初,刚参加工作,摩托车流行过几年。我也有幸赶上了这个潮流。当记者时负责公安战线的新闻报道,两年后调到其他战线,市公安局负责宣传的副局长兼交警支队长请吃饭为我“饯行”,主动表示可以为办理汽车驾驶执照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一口回绝了:“我哪能开上汽车,有个摩托车就到头了。”当时跟随一位副省长采访一个省里的大工程,副省长指出停车位太少。工程负责人私下嘟哝:“哪有那么多车呀。”没想到,几年后,我又去找这位副局长帮忙办理。那个工程也重新开辟了停车场。

其实,从小对汽车非常“羡慕”。小时候在豫北农村老家长大,那时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吃饭是最大的问题,很少见到汽车,田间地头的都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牲口拉车。后来知道,古代对车的称呼很多:“乘”、“舆”、“骖”等,从“九五之尊”到草根百姓,车的等级森严。老家的东边五里地远有个国营农场,每月有卡车运送面粉等,从村里通过,我们一群孩子欢叫着,往往跟着卡车跑很远。那时也提出机械化,公社的“东方红”到村里耕过田,我们小孩围观很久,看到被掀起的层层泥土像大海的波浪,连绵不绝。村委会还购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我常常梦想自己也当了拖拉机手。

但这个梦想很快“意外”实现了。上初中时,责任制已经实行几年了,父亲花了几百块钱到附近的林县买回一台旧的手扶拖拉机。那里是山区,不能用的拖拉机我们中原地区还可以用。父亲是村里的医生,经常无法下地干活,我就无师自通地开起了“手扶”。学校那时不放暑假,只放麦假和秋假,就是要孩子帮助家里干活。当时“手扶”还需要手摇发动,10多岁的我摇不动,所以都是大人帮忙发动拖拉机。有时要刹车,我还站起来拉制动。当时就是这样的拖拉机也不多,车上经常坐满了人。虽然“突突突”的声音很“原始”,但我也“洋洋得意”,得到过不少“夸赞”。当时有个相声,把司机分成了十个等级。我自付属于十等司机,“坐车的一身土,开车的巅屁股”。

不几年,到县城上学,又上大学,很久不摸车了。家里的土地也承包给了别人,“手扶”也“默默”的歇着了。我几次提议卖了,妈妈说现在都实行“四轮”了,收割机都有了,谁要“手扶”啊。对这个驾驶过的“处女车”,我还是很爱惜的,假期回家擦的锃光瓦亮,春节还贴上“日行千里”的红条。后来听家人说当废铁卖了。

好些年,只知道汽车(特别是轿车)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混”的好的人才有坐车的资格。自家车更是想都没想过。

本世纪初,女儿上了小学,为接送孩子方便,自家买了一辆“QQ”,当时家庭已经开始购买自家车。车的类型也如雨后春笋,多了起来。我和妻子开始开车的热情很高,经常自报奋勇地用自家车接送亲朋好友,好像也荣耀。但开始并不是很熟练,记得有次开进一个胡同,倒车不熟练,就一直往前开,绕了一里多路。后来就熟练了。几年后,自家车迅速“扩张”,我家又换了一辆贵点的汽车,但开车最初的幸福感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甚至感觉“迟钝”了,有时宁愿走路也不愿开车。开车再回老家,自己的车也被众多的高级车淹没了。

但有时天不遂人愿,总“逼”你做不愿做的事。几年后,组织上派我下县主持一个部门的工作,坐车成了必要的“工作”。周末回家我一般都自己开车,不麻烦司机,对车的等级还是淡漠。有关部门对公车的购买、使用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单位的车已经很旧了,有人主动提出帮助“疏通”,购一俩贵点的新车,并认为“你单位又不缺钱。”我淡然一笑:“无所谓,破就破吧,还有历史感呢,能开就行。”到省、市开会,我的“座驾”总是“落寞”的排在最后面,有几回停车场的师傅还怀疑我的会议代表身份。自家车开了10多年,也一直没换。

一次,有位打工成了大老板的老家的朋友来看我,开了一辆据说上百万的豪车,邻居趁机“劝导”我:“看看人家的车,羡慕吧,你家该换了。”朋友说:“他10多岁就开车,那时我都羡慕死了。”望着邻居疑惑的表情,我哈哈一笑:“那时开手扶拖拉机,那感觉,就像现在开宝马一样。”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