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记忆里的拾穗者

记忆里的拾穗者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2W 次

每至秋高气爽,麦浪滚滚,我便会想起米勒的《拾穗者》。

记忆里的拾穗者

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人,性格温和,曾经亲身体验过农村生活,并创作出一系列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创造于1857年的《拾穗者》便是他久负盛名的代表作。

《拾穗者》描绘的是三位农妇在收割后的麦地上捡拾剩余麦穗的场景。画面的整体色调是略偏土黄色的麦色,在远处堆积着小山一样的金黄色麦子,右边一个仿佛是监工模样的人正骑在马上,许是在巡视或者下命令吧,近处便是正在拾着麦穗的三位妇女——她们穿着肥大而朴素的粗布衣衫,帽子遮挡了她们的容颜,浑圆而结实的身躯则显现出劳动人民的特点,其中两位农妇弯腰拾取着地上的麦穗,另一个似乎是因为弯腰过久有些疲惫,稍微站直了身子,但仍凝视着地上的麦穗。看得出机械单调的劳作,已使他们疲惫不堪。

在父母的记忆里,拾取稻穗、麦穗,是孩子们闲时的嬉戏。但是,画中的人却分明是成年人。是什么让她们不辞辛劳,在收割完毕的广阔麦田里寻找落下的麦穗?想必是艰辛的生活吧。即使是在丰收的年成里,农民依旧是辛酸无奈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早在几百年前中国的诗人就已经看透了这一点。那些华贵衣饰下骄奢的富太太们,又怎么会明白农村妇女的艰辛。《拾穗者》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却表现出了农民的辛劳与贫苦,以及在艰难时世中坚韧生存的人们身上质朴平凡的美丽,那是农民与土地之间虔敬的情怀,是对生命的礼赞。

如今,收割机已经渐渐普及,农业机械化的结果是田里没有稻穗和麦穗拾了。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丰收的田垅上,不再有弯腰躬背收割庄稼的农民,也看不到那些被晒得黝黑的脸庞,有的是轰隆作响的收割机,和笑看丰年的一家老小。《拾穗者》的一页,似乎如同翻日历一样翻了过去。

农业机械化的今天,拾稻穗已经成为过去,贫困的农民究竟减少了多少,却不得而知。那些曾经在田地上寻找剩余稻麦的人,会不会在时光里转了个身,就变成了今日的拾荒者,在城市的垃圾桶里寻找着明天的早餐与生活的希望?或许,米勒笔下的时代从没有真正过去。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