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千古风流普救寺

千古风流普救寺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7W 次

小时候,农村文化活动匮乏,难得有哪一个村唱戏,于是邻村的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人孩子 、呼姐唤妹搬着板凳、椅子前去观看。知道《西厢记》,是因为里面有一段“拷红”的一段戏:穷书生爱上了已故相国的小姐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但遭到相国夫人的强烈反对,书生抑郁不欢,病卧西厢,托丫环红娘传书相会,后被夫人知悉,拷问红娘。时隔这么多年,故事情节大都模糊了,唯独记住了“红娘”,记住了崔莺莺。

千古风流普救寺

这次报社在三门峡举办新闻业务培训班,日程里有去普救寺的安排。虽然知道要去普救寺,但怎么也同《西厢记》、同“拷红”联系不起来,直到听宾馆的服务员介绍,才知道普救寺就是西厢记故事的起源处,并且距离三门峡并不远。

没课的时候,几个人就聚集在一台破旧的笔记本电脑前,查看普救寺的资料。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始建于何年,现已无从得知,但从古籍记载和考证推断,隋朝初年已有普救寺了。不过,那时该寺的名称不叫普救寺,而叫西永清院。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叛乱,后汉皇帝派大将军郭威领兵征讨,因为寺僧曾劝告大将军郭威“发善心”,攻破城池不屠杀百姓,郭大将军听从和尚劝告,攻克蒲州后,果真未屠杀一人,蒲州百姓为感谢寺僧,随将该寺院改称普救寺。

但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并非是因为郭大将军,而是因为元代戏剧大师王甫实的杂剧《西厢记》。

那天,我们培训班的学员们终于登上了开往山西的大巴车,过黄河,经永济,向西南十几公里就是蒲州镇的西厢村。

近了,近了,远远便看见一高塔立在楼台庙宇之中,这难道就是普救寺,就是那美丽爱情故事的发源地?学员们早就耐不住两个多小时的旅途寂寞,争相涌向车门。

普救寺坐北向南,建在一个不太高的土山上,依山而建,逐级升高。门正中匾额上“普救寺”三个大字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提写。导游告诉我们,那座土山在当地也叫做塬。什么是塬呢?导游说,塬是指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种地貌,突出如台状,顶上平坦,边缘陡峭,是长期流水经过时切割而成。而这普救寺下面的土山,竟然有一个十分优美的名字,叫“峨嵋塬头”。

寺院门前有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广场,广场中间有一巨大的同心锁,锁上有龙凤图案,上有“永结同心”、“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祝福。游人中的一对对情侣纷纷在同心锁前留影,以示永结同心,永不分离。

跨进山门,沿阶而上,进入眼底的是座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的大钟楼。“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带有浓郁佛家韵味的楹联,字体古朴苍劲,气韵流畅。

因西厢记故事发生在普救寺内,所以寺内每座建筑都与西厢记故事有着难以分割的渊源。据说眼前这座大钟楼,就是《西厢记》“白马解围”一折中的“观阵台”。话说当年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暂住在普救寺内的相国之女崔莺莺长得如花似玉,貌似天仙,便想占其为妻,遂带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当时,满寺僧侣惶恐不安,老夫人迫于无奈,许诺有退得贼兵者即将莺莺许配为妻。

此举正中张生之意,立刻修书给蒲关镇守的同窗好友、结义兄弟白马将军杜确请求破贼解围。为了显示白马将军的威力,张生邀请老夫人、法本长老等僧众,登上大钟楼观看两军对阵厮杀,白马将军如何生擒孙飞虎之战况。如今,游人登楼俯视,想象当年“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的鏖战情景,体会“白马将军义薄云,书生笔阵扫千军”的个中滋味,会有万千感概。

再往后去,便是回廊,回廊四周的廊壁上悬挂着西厢记的故事连环画。回廊的中间是一个庭院,庭院中立着一座古朴秀雅的方形密檐式砖塔,该塔原名舍利塔,后因《西厢记》里描写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人们就称它为莺莺塔。莺莺塔全塔十三层,高高36.76米。七层以上突然收缩,使整个塔显得更为灵巧。当地有首民谣:“普救寺的莺莺塔,离天只有丈七八。站在塔顶举目看,能见玉帝金銮殿。”天气晴朗之日,人们登上莺莺塔远望四野,颇有孤高耸天之感,遗憾的是我们去的那天塔内整修,没能登上。

“游人石击地,蛙鸣贯长谷”为普救寺的一大奇观。回音,给莺莺塔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并由此产生了不少有趣的传说。相传当年建塔时,工匠在塔上安放了两只金蛤蟆,游人以石击地,便可以听到两声蛙鸣。后来,一只金蛤蟆被人盗走,因此,现在击地只能听到一声蛙鸣了。“莺莺塔”,不但传说动人,而且建筑精巧,数百年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声学效应蜚声于世,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

出莺莺塔向左就是当年张生暂住的西轩(也就是“西厢”)。右转,便是当年莺莺一家曾经居住过的梨花深院了,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的匾额十分引人注目。而那“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诗句,一下便把我带到几百年前的景色里。在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还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两个年轻的学员为了亲身体验的几百年前的爱情故事,竟然爬上了当年张生深夜翻墙踩踏过的杏树。

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西厢记》与普救寺,一座寺庙和一部戏剧,由于《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也随之名扬天下。千古风流普救寺,令古今多少才子佳人为之折腰。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