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长沙参考

长沙参考

推荐人:北鱼 来源: 阅读: 1.62W 次

我在长沙已经待了三年,时间长了,倒颇有“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之感。

长沙

我是个地道的北方人,在一个因“邯郸学步”而出名的北方小城度过十余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黄粱一梦的故事渗透在这座小城,豪放和浪漫镌刻在它的骨子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我便向往着南方的另一种风景——吴侬软语的温婉柔情。结果,高考结束,阴差阳错地来到同样是南方但不同风光的长沙。我常调侃自己,多考一分少考一分都到不了长沙,这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缘分。

对长沙的第一印象,是在北京和爸妈去一家湘菜馆吃饭,一桌子菜没动几口,水倒是加了几次。爸说,以后有你受的。

这话不假。刚来长沙的1个月,我瘦了不到10斤。我想不到为什么炒米饭都是辣的,更没想到,两年后我不但适应甚至还喜欢上属于长沙的辣。

夏天傍晚,天将黑未黑,时不时吹来凉风,望着远处的云霞,或许多年以后,我仍会想起三年前我来到长沙的那个傍晚。不是因为某个特别意义而想起,仅仅是因为就在那时,便想起了。

就像我来到长沙的第一年,不是为了听这座城市的心跳走遍大街小巷,仅仅因为我在这里,便这么做了。太平老街、五一广场、火宫殿、橘子洲头……这些被推荐给外地人的地点也同样被推荐给我们。这时的我与外地的游客没有什么不同,倘若我在这时离开了,那长沙于我,也不过如此,灯红酒绿,繁弦管急,人挤着人,声挨着声。所感受的,更多来自同游者,而非这座城市。

开始走进长沙是在19年下半年。秉持着了解一座城市要从它的博物馆开始的想法,半年时间,我在周末和假期逛完了湖南省博物馆、简牍博物馆、三馆一厅、非遗馆、李自健美术馆……将近三分之二的文化设施。我有写游记的习惯,后来翻看,不得不承认那半年的游记篇篇都像秒懂百科的说明,出行路线,观看顺序,展物讲解,历史故事……

我了解了长沙,但长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知道的是地理上的长沙,而不是人文的长沙。

20年上半年,疫情影响,未能如期回长沙。当我用上“回”这个字眼时,我已经在默认我是属于它的。可能这就是距离产生美。其实,是味道激发了美,习惯了长沙的重油重辣后我竟不适应家里的清淡口味,湘菜的味道,长沙街边的小吃,还有茶颜悦色盘旋在脑海,原来胃在决定喜欢哪个城市中有如此大的话语权。

下半年学校一解封便冲出去把在家想念的食物一一尝遍。长沙不像北京上海以其景物建筑闻名,它是一座“味道城市”。这份味道无法带走,柴米油盐烹制外,还需一缕属于长沙的烟火气。这也是为什么湘菜的味道难以复刻,无论是之前在北京吃到的湘菜还是之后在其他地方尝到的,都不会是长沙的味道。

我开始新的尝试——不开导航走在城市里,随意上一辆公交,随意在一站下车,放逐自己,来一场与城市的邂逅。原来五一广场后面有很多条小街道:小狗蹲在粮油店前等客人白底红字“田时装店”带有年代感的招牌下已经摆上了晚饭;门口堆满泡沫箱的店子里有三个女人在打牌,电灯被风吹的有些摇晃,箱子上贴着“大闸蟹”的被水染湿;卖水产的老板拿起客人要买的鱼摔在地上,鱼挣扎了几下;戴着帽子的老人守在闪着霓虹灯的招牌下,“槟榔”只剩下“宾榔”亮着。这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另一面,它紧挨着繁华的街区,但除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少有人走进。同样是热闹,确是不同的热闹。

我也曾误打误撞走到潮宗街,与同为长沙老街的太平街相比,人少了很多。汉服、jk、lo裙、旗袍,这些店出现在同一条街上,酒肆的对面是一家茶馆:传统与现代都能被长沙所包容。这里的店子放在另一个城市都不能像在这里一样发展,他们与长沙互相成就。从潮宗街出来的一段路,路旁的展布画的是幼时玩耍场景,而出现的玩具:陀螺、秋千、板凳都被做成了实物。这份属于城市的浪漫,会心一笑。

长沙于我而言,才真正活起来。每个单独的一面都不是它,像魔方一样拼起,才有立体的长沙。

与我探索这座城市一同发生的,是我对自我的探索。倘若按照普遍的标准,我的大学是走了很多弯路的。我用了一年时间想清楚我要学什么,又用了一年接受我要做什么,直到第三年我才感知到“我”的存在,“我”是一个有意义的个体。不是他人给予我的认同而产生的意义,而是我在向内的窥视中诞生的意义。我感谢当初做的选择,让我得以有机会被知识拂去眼里的一丝阴翳。这种情感的表达,语言属实匮乏。只是想起转专业后宁老师曾说过,“恭喜你找到了最好的专业。”

无论是第一年是否转专业的纠结还是第二年经历科班训练消磨热情的迷茫,这些弯路也不过是选了一条小路穿过花园,“曲径通幽处”也是另一番乐趣。

其实,当我现在再去省博物馆、简牍博物馆、非遗馆时何尝感受不到人文的长沙呐?当时无法感知,也不过是心境不同罢了。

唯有向内的澄净方能见向外的澄明,我用了两年时间才明白这一道理。

夜深了,每一位异乡人的浅吟低唱都为这座城市的诗歌增添了一行。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