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热)制作的作文4篇

(热)制作的作文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2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制作的作文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制作的作文4篇

制作的作文 篇1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制作叶脉标本的日子了!我满心欢喜,早早地来到了萧山日报社九楼会议室。

老师将制作叶脉标本的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详细地讲解后,我们便开始制作了。

我们一个一个有序地用镊子从老师那儿领取用双氧水煮过的叶子。我小心翼翼地夹着叶子,将它放进在清水里浸泡了一会儿。接着,我将叶子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准备剔除叶肉。

剔除叶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把叶肉剔除,还要保证叶脉完好无损。我小心地用毛刷轻轻地在叶子上反复擦拭。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有人说自己已经剔好,并且开始染色了。好胜心极强的我也不甘示弱,于是,我将毛刷在叶子上大幅度地摩擦。不一会儿,叶子上许多叶脉都惨遭不幸。它们被粗枝大叶的我“暴力”地刮了下来。真是“欲速则不达”啊!我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小心翼翼地开始刷我的第二片叶子。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叶脉完好无损。

接下来,就是染色这一步。我用镊子将已经剔好的叶脉轻轻夹起,放进红色燃料里。此时,叶脉犹如一条浮上水面的小鱼,在红色的湖面上悠闲自由地享受着日光浴。过了几分钟后,我轻轻地将叶脉捞起。这时的叶脉,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它变成了鲜艳的`红色。透过灯光,鲜红色的叶脉如同红蜻蜓的翅膀,又如一片红色的薄纱,漂亮极了。

我如获至宝,小心地将叶脉标本用纸巾裹住,轻轻地夹在小记者手册里。

快乐的时间总是很短暂。活动结束了,我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报社。一路上,我依旧沉浸在这次活动的快乐中。这次活动意义非凡,它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界神奇的生命现象,还让我懂得了,只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会成功。

制作的作文 篇2

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做一个小制作。我想用鸡蛋壳做一个不倒翁,因为这个比较简单。

我先找齐制作不倒翁的材料:鸡蛋、螺丝帽、蜡光纸、彩笔、双面胶、剪刀、火柴和蜡烛。一切准备好了,我就开始制作了。我首先从冰箱里取出一个新鲜的鸡蛋,用剪刀在鸡蛋较小的`一头戳一个小孔,把蛋清和蛋黄倒进碗里,用清水把空蛋壳冲洗干净。等水干之后再小心翼翼地把一颗螺丝帽放进去,可是蛋壳还是不愿意立起来,我就继续放螺丝钉,直到蛋壳立起来为止。接着我点燃蜡烛,让蜡油通过蛋壳的小洞滴在螺丝帽上,等蜡干了,螺丝帽就不会乱跑了。最后,我用记号笔在蛋壳上画了眼睛、鼻子和嘴巴,我又用红色的纸做了帽子和卷发。这样,一个小丑不倒翁就做成了。妈妈看了我做的不倒翁,夸赞道:“儿子,你的手真巧!”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通过这个小制作,使我懂得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制作的作文 篇3

我的小制作是笑脸笔筒,它是用塑料瓶、卡纸、双面胶做成的。我是这样做的:先把塑料瓶上部分剪下来,接着我拿出五张卡纸,分别是蓝、橙、黄、粉红和淡黄色的,我把蓝、橙、黄和淡黄色的圆片粘在塑料瓶的四周,并在淡黄色的圆片上粘好小放大镜做鼻子,在上面画一个笑脸,把粉红色的圆片连接到其它的`圆,笔筒基本就完成了。可是我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我又找来了两张卡纸,用绿色的卡纸做了几颗纽扣,用红色的卡纸做了几件衣服,我把“衣服”和“纽扣”粘在笔筒上,一个精美的笑脸笔筒就大功告成了。

我把笔筒放在我的书桌上了,只要我一看到笑脸笔筒,我的心情就快乐起来了!

制作的作文 篇4

捏、点、压、削……一直在重复着同一系列的动作。我目不转睛地看,这正是我要了解的瓯塑,其材料与橡皮泥相似,却特具艺术性。

在涂满“风干剂”的塑料盘子上放上一块揉得过分的油泥,再不停地压、点、捏。很快,在盘子上呈现了一块已半成形的“肉饼”,光滑又饱满,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接着把两张红纸铺在盘上,再将图画压在盘子与红纸上,用水笔描出形,拿开盘上的红纸,便留下了红红的印迹。

过程看得差不多时,我也用这样的.印迹去压油泥,制作瓯塑。我做的瓯塑是一个土豆,当然主体颜色是土黄色。我用枒啼儿又推又压,才差不多打好了形。不过,我仔细瞧了瞧,皱了皱眉头,心想:大家的“土豆”都是这样做,千篇一律,太没创意了!于是,我又拿了好几块油泥,削了又揉,揉了又削,给“土豆”填上了头发。这头发十分彰显个性,五彩缤纷的。光有头发又怎么够呢?所以,我又开始忙碌起来,将油泥捏成了一件帅气的马甲,给“土豆”“穿”上了。再仔细一看,不错,像那么一回事,有创意!

瓯塑完成了,我快乐着,因为它与众不同;我自豪着,因为我也尝试了瓯塑的制作。我要好好保留这件作品,留做纪念!

这些油泥在我们这些外行看来,只不过是一堆有颜色的泥巴罢了。可是,在那些巧手师们的手下,却成了一件件活灵活现的杰作,难道这不是一个奇迹吗?

经过自己刚才的这一番尝试,我明白了:一件杰作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或一群细心忙碌的身影。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