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收到,请回复示例

收到,请回复示例

推荐人:烟雨 来源: 阅读: 3.83K 次

“你看见群里的消息了么?”“没看见,怎么了。”“你看一下,群里点收到”“马上。”我挂断了电话,在群里点了“收到”。

收到,请回复

其实我早就看见了信息,但是我不愿意回复“收到”。这没有原因,仅仅是我不愿意。

是的,我讨厌“收到”,也每天“收到”。

第一次在群里回复收到是新奇的,别人还没点收到,我就屁颠屁颠点了收到。第二次,我学会了谦让,在别人回复收到后我紧跟着回复了收到。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第一次在群里发信息,也是新奇的。通知其他人收到,当未得到回复时,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慢慢的,也习惯了,时刻在群里发通知,通知别人收到了。也许,别人也看见了,就是不回复我,等我打电话催吧。

在我感觉手越来越痒后,我去找了医生。“医生,我手越来越痒了,动不动拿起手机不停的翻看,想要点收到,怎么办。”

医生说:“这好办,我建议你心态放轻松,多出去与朋友交流,放松。”然后,医生指了指桌子上的二维码,说扫一扫,加上这个群,我觉得你的病是长期性的,以后有什么信息在群里说,方便。

于是,我有多了一个群。

细细数来,我的群还真不少。有工作群、家庭群、购物群、交流群、娱乐群五大类,大大小小三十多个群。其中工作群,就有15个,除去僵尸群群外,每天需要我点收到的就有8个。

每天,群里发来了工作的信息,在几时几时报回什么东西。蹦,回复“收到”;转手发到另一个群,在几时几时报回什么东西,收到请回复;咚咚咚,十四五条信息“收到”向我涌来,滴滴滴,我使用了电话连环催,咚咚咚,又有了四五条“收到”。我满足了,一项工作完成了。

后来,“收到”有了变种,我学会了用图案、头像、表情来作为“收到”回复,发个笑脸或者发个赞,表示了解了,简单而又活泼。

中秋,多么美好的节日,全家人团结在饭桌前,看着电视,说着闲话,好甜蜜。然后,手不自觉的拿起了手机,想要回复个“收到。”

美美的睡觉中,忽然惊醒,拿起了手机,想要回复个“收到。”

不知道回复了多少个“收到”,接收了多少个“收到”后,我渐渐的讨厌起了这两个词。于是,漫长的消极抵抗之旅开始了。

我先是慢回复,等群友们,稀里哗啦开始回复时,我蹦一个,“收到”,结束。后来,我回复的时间越来越久,先是十分钟,然后是半小时,接着是一小时,最后是在接到电话几个小时后才回复收到。

这种行为有了更形象的定义,“老油条”。

但是,我的手还是很痒,尤其是当听见咚的声音后,我还是第一时间拿起手机看,哪怕群里没有进行回复,但是我的心里不由自主的点了“收到。”

我还是会在吃饭时、睡觉前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查看各个群,挨个在心里点下“收到”。

同时,要求别人“收到”仍在进行中,作为信息的传递着和接收者,我接收到别人的“收到”时,也在向他们回复“收到”,这个却是在第一时间进行的。

第二轮战役拉响是迫不得已,不断地点着“收到”,大脑进行了思考越来越少。

一起出去玩,看见美好的景色,朋友们咏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心中回复了“收到”;好朋友多年不见,在群里越时间相聚,然后开始了畅聊,我回复了“收到”。

词语越来越干巴,人也越来越无趣。我开始尝试着不看群,然而很快就失败了,仅仅坚持了五个小时。

五个小时之后,拿起手机,看见一连串的电话,一连串的手机群留言,我慌忙进行了“收到”、“收到”、“收到”。

这场战役败的很彻底,彻底到卑躬屈膝、低声下气、割地求和。

我开始运用起了战略,任敌人多路而来,我将兵一处待之。

这个群收到,那个群没看见,这个人收到,那个人没看见。

我沉浸在这个自得其乐中,花费越来越多的精力在与“收到”纠缠。

我真正习惯了这种生活,时不时拿起手机翻看,就像古代皇帝批阅奏章一样,这个准奏“收到”;那个不准“置之不理。”

我的手慢慢的不痒了,我再次去找了医生,“医生,我的手不痒了,是不是好了呢?”医生边点手机边说:“世界上本没有病,得的久了,也就不是病了。”我眼睛清楚的看到医生打了“收到”二字。

“真过分,怎么还不收到?”“讨厌,这人怎么这样?”我在梦中惊醒。我看见“群”的另一面,有个人在焦急的等待、咒骂。

那个人是谁,发信息的人么?

我发现我成为了一个信息载体,承接着信息,发送着信息。越来越多的信息交汇,好烦呀,于是我打了一个“收到”。

我渐渐体会到“收到”是多么美好的词,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既表达接收到了信息传递者的信息,又传输了工作即将开展的信号。

我现在就只是希望,当我埋在黄土地下后,清明,子孙后代来看我,请不要让我“收到请回复”吧。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