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唱戏

唱戏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1W 次

正像贾平凹在他的《秦腔》后记中提到的那样,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已经逐步走向衰败没落,不光是秦人聚集所在地陕西是这样,即便是我们这儿,也从过去的三天两头唱戏看戏,变成了一年之中仅仅见到一两次唱戏的场景,而且真坐在或站在戏台底下看戏听戏的人却没有几个,很多时候,唱戏的在台上尽力尽兴唱,台底下干什么的都有,寒喧说笑,谈天说地,甚至眉来眼去,打情骂俏……人们只需要这样一个热闹氛围,叫浪神会。对了,大凡这样请剧团来唱戏的,大多是一些寺庙的宗教活动中,平常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哟!

唱戏

在我们小时候那会儿,别说是县上有秦剧团,天天排练秦腔及河南豫剧的整本戏,稍微大一点的大队都成立了小秦剧团,那里面大大小小的台柱子都是名副其实的陕西人,也是货真价实的唱戏人,听他们说话,就有一种纯正的唱戏味道,不需要拿腔作调地拐舌头。这一来二去,吸引了我们这儿不少的秦腔迷,也培养出了一些唱戏人。

在那会儿的田野山川里,农夫及牛倌羊倌,几乎人人张嘴就能来几句秦腔唱词儿。等到土地承包之后的那一两年中,遇到神会节日,不用请外面的剧团,这些本地人就能拉唱几台戏,让一个会场的戏顺顺利利唱下来,确实没有半点麻搭……只是人们总觉得外面来的肯定是技高一筹,大多不喜欢眼前司空见惯的唱戏人,宁可花大价钱请剧团,这也符合人们那种“远香近臭”的观念和本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电视、手机的流行和更新换代,人们的娱乐生活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秦腔等说唱艺术也就越来越边缘化了,唱戏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即便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到唱戏,说起秦腔,也是一脸茫然,一头雾水……很多人不要说对秦腔故事中的情节和历史背景茫然不知,而对演员们的唱功说功杂耍功,同样欣赏不来。

好在这些年里,我们县上成立了一个秦腔协会,它是一个民间群众性组织,是由一些秦腔爱好者挑头组成的团队,他们团结吸引了一大群秦腔爱好者,常常找时间排练折子戏,吹拉弹唱,忙得不亦乐乎。县上的文化管理部门也非常支持他们,帮他们购买了戏服及其他唱戏的行头,尤其是搭台用的器具。每一年中,在县城中心的广场上,也有一两次由他们为全县老百姓唱戏的活动开展,吸引了很多人来观看,一些杂耍游乐摊子也会蜂拥而上来凑热闹,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和物质生活。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