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公交车上二三事

公交车上二三事

推荐人:白瑞轩 来源: 阅读: 2.62W 次

我自己的家在火车西站,小女儿的家在开发区,两地相距大约10公里,乘公交车要半个小时,经过16个公交车站,中间还要换乘一次车。

公交车上二三事

为了帮助小女儿照顾上小学的孩子,我们老两口过着候鸟般的生活。周一至周五在女儿家,负责接送外孙女上下学。周末女儿和女婿休息了,我们便回到自己的家。就这样两头跑着。而我跑得更多些,因为家里的花儿要浇水,鱼儿要喂食,偶尔还有想不到的事要回去办。

半个小时的公交车,虽然有些劳累,却也为我们平静的生活增添了些许新鲜内容。有时还真的留下些记忆。

【一】

一次下了153,换乘202。

202车上乘客很多,车的前部很拥挤,后面却相对宽松。于是我试图挤到后面去。

车后面倒数第二排的两个连体座位上坐着一男一女两个青年人。他们眉飞色舞,又说又笑,吸引着周围乘客的目光。因为这里比较宽松,而且是车的尾部,乘客流动也少,于是我就自然的选中了这里,站在这对年轻人傍边。

说来也怪,我这个人好像有一种特异功能。在公交车上,只要站在那里,附近的年轻人总会有人不由自主地打起瞌睡来。这不,眼前的这对年轻人,刚刚还说说笑笑,我刚站到这里,他们马上就昏昏然睡去了。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车窗玻璃上挂着厚厚的一层霜,司机又不报站,人们只好凭着感觉才知道车到了哪个站。有的人用指甲刮去车窗上的霜向外看,有的人焦急地向周围的人打听到哪了。

“转运站有下的没有?”司机破例的喊了一声。大概是看到没有等车的人,想越过这个站。

“有!”打瞌睡的两个年轻人呼地站起来起,那小伙嘴里喊着脏话,“妈的,也不报站,都过了三站了!”

他俩下车了。看得出,周围的人都以异样的眼光目送着他们。那目光中带着鄙夷,带着嘲笑。

【二】

公交车上并不是总那么拥挤,有时甚至还有不少空闲的座位。

记得国庆、中秋大假的前一天下午,我和老伴坐202路公交车返回火车西站。那是一种左右各有一排单座,坐席少站位多的大轿车。车上有好几个空位子,只是没有在一起的。于是老伴坐到左侧第一个座位,我坐到右侧第三个座位。

老伴的后面是两个中年妇女。

车启动了,那两位的声音也跟着启动了。一听便知道二位是生在乌鲁木齐,长在乌鲁木齐的青海人的后裔。

对于那种青海的音调,乌鲁木齐的方言,我只能懂其大半。但对于她们谈话的大体内容还是听得出来的。无非是姑嫂是非,公婆恩怨,邻里摩擦之类。一个话音未落,一个新题又发。情绪激动,声音高亢,旁若无人,似乎这车厢就是她们家的客厅,毫无顾忌。

满车皆惊,人人无奈。可是有什么理由剥夺人家的自由呢!

从表情上可以看出,老伴已经忍无可忍了。于是我们互相示意,起身移步到车厢的尾部。兵书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终于派上了用场。

【三】

无独有偶,又一个在公交车上旁若无人,高谈阔论的主儿让我碰上了。不过那不是女人,而是一位中年男子,议论话题不是家长里短,而是国家大事乃至世界要闻。

那天,受女婿的委托,我乘535路公交车到迎宾路的驾校去为他交培训费。刚上了车,就听见一个洪亮的声音在大发议论,那话题从新疆的维稳到世界的反恐,从钓鱼岛的历史到南海诸岛的形势,从国亚欧分会到利比亚的局势,口若悬河,头头是道。

起初,我还以为是公交部门或某宣传单位派人到车上做报告呢。仔细听来却发现,全是脱口议论,内容杂乱,毫无系统。再细观察,原来是两个人在聊天。那对方是一个五十开外的老者。那老者一言不发,只是频频的点头。似乎也并不怎么的情愿。

车上静静的。人们的表情或叹服,或惊讶,或反感,或鄙视。

我到站下车了。与我同时下车的一个人对我笑了笑,诙谐地说:“这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呀!”

我想,这位即兴演讲的老弟倒是值得人佩服的。一是他的好学,一是他的勇敢和不拘小节。只是可惜了,他没有选择好施展才华的场所。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