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那一刻例子推荐

那一刻例子推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3W 次

东晋,朝廷污秽遍野,佞臣当道,平庸之辈比比皆是。“元康之英”过后,有作为的便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陶渊明和谢灵运了。陶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开山;谢是“元嘉之雄”,山水诗的鼻祖。他们远遁,他们叛变,用行为反衬现实之黑暗。

那一刻

《归去来兮辞》的序写道: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陶渊明在义熙元年当年秋任彭泽令,同年十一月,程氏妹丧,作《归去来兮辞》,辞官。不再出仕。这是陶渊明生命中重要的一刻,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拥抱自然。你看他写道“饮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是快乐的生活,是平常的生活。他种田,读书,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了愉悦。“他爱他触目所见的一切,他岂止听到了鸟的啁啾,他甚至一边读书,一边听到可他耕种过的地方庄稼萌叶拔节的声音。”

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在这种背景下,隐逸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提高声望,谋求名利。当然,朱熹也说“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渊明是与众不同的,在他那里隐居是一种生活方式。红尘三千丈,念在田园间。他喜欢以这种姿态活着,喜欢做一个泯然众人的人。因此,虽后后世之人多标榜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不这么想。他说“结庐在人境”,是“结庐”,而非隐居;居住之所不是在高山之上,崖穴之下,而是在“人境”。不同于其他隐士刻意展现生活的艰苦,陶渊明将田园生活过的精彩且幸福。纵然只有草庐却仍有情趣万分,纵然只有一亩三分地,却让心有了安放的伊甸园。

或许有人会批判他弃天下苍生于水火而不顾,但在那样的时代,精神泅没如泥牛入海,孤独的清醒的个人也只有一个出路。他说“世与我违”,说“息交绝游”,但终究是关怀人生的,在苦难重重的时代,他仍然向往和平宁静的世道和和睦淳朴的世风,如《桃花源记》中那样祥和自由。正如鲁迅说到:这“猛志顾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他无力改变社会的黑暗,但他却能用自己的行为标示出一片宁和,让人们知道在“践踏人,侮辱人,不把人当人”的专制之外,还有别样的生活,从而带着希望去反抗现实,追求未来

陶渊明生命中的那一刻是属于田园的,是属于自己的,他以心灵之光照亮了田园,而田园即著陶之色彩。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