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冯骥才笔下的“奇人”

冯骥才笔下的“奇人”

推荐人:磊将军 来源: 阅读: 9.56K 次

  我想大家在初中、小学的课本上,都应该学过《俗世奇人》里的几篇文章。比方说刷子李、泥人张还有好嘴杨巴,这都是靠劳动和手艺来工作赚钱的但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分子。我觉得冯先生笔下塑造的十余个“俗世奇人”,一个个儿人物的形象都很逼真,给读者们的感觉就是仿佛身临其境,再跟某个人物对话。所以《俗世奇人》的好点就好在了这里:“人物的形象都塑造如同真人一样”。

冯骥才笔下的“奇人”

  我记得十月份我买了《小说月报》的第十期(并非原创版),翻开看了看,竟然发现了冯骥才先生描述了又一批“俗世奇人”,两个版本的“俗世奇人”相比,我觉得第二个相当的好。比方说天津卫士码头的神医王十二,用民间最土的方子治疗一些常见的内外科疾病。比方说一个人肋叉子撞断了,危在旦夕,他去剃头挑子那儿要了一块抹布,捂住了那个人的口鼻,让他出不来气,最后没有想到的是,捡回了那个人的一条性命。还有一个狗不理的来源,现在回想起来,原来狗不理包子是这么来的:从前一个叫狗子的,在天津站卖包子,人们问他话,他理都不理,所以人们就叫他“狗不理”,管他的店叫做“狗不理包子店”。我想说,《俗世奇人新篇》里的那些故事,更切近于民间,更能够反映当时旧社会的风貌。

  冯骥才先生虽然不是我最崇拜的作家,但是我读了至少两部他的小说作品,我觉得他跟莫言老师一样,都是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冯骥才先生的风格,和莫言老师的风格一样,都是从民间故事来反映社会背景。莫言老师的《蛙》、《红高粱》,还有冯骥才先生的两部《俗世奇人》,也都是倚着自己家乡为背景,听了那么多家乡的民间人物的风云故事,经历了那么多东西,积累了那么多灵感,最后一点一点用文字的形式爆发出来。

  小说创作就是这样,第一需要你的灵感,第二就是你笔下的人物能够写得更形象、接地气儿,还要通过你脑子里构成的故事,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和时代的现状。

  要论冯先生笔下的“奇人”,简单一个字:好!好就好在,是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且还有艺术和民间色彩的人物。通过这两部“奇人”的人物小传,这两部接地气儿的故事,我从此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文学作品了。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