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感悟 > 从《阿弥陀经》看净土宗的佛学信仰

从《阿弥陀经》看净土宗的佛学信仰

推荐人:吴俊丹 来源: 阅读: 2.84W 次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与禅宗一样,净土宗的历史渊源传自古印度佛教,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宗。《阿弥陀经》是宣传净土宗思想的代表着作,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也许不会对佛教抱有极其虔诚的信仰,但《阿弥陀经》中所体现的佛学思想很多都是我们的国粹,值得我们借鉴。究其思想,更适合在忙碌都市生活的我们去静听、冥想,净涤心灵。

从《阿弥陀经》看净土宗的佛学信仰

佛教讲究因果轮回、普度众生、积善念、行善事,《阿弥陀经》也秉承了这一理念。其中写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它强调了心生善念、广行善事的作用即是得到往生。在佛教中有一个“大石乘船”的譬喻,一个一生作恶多端的人,罪业非常深重,就像一百个石头,照说一定会沉入海底,可是如果他及时醒悟,靠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广行善事,就好像把一百颗大石头放在船上不会沉落一样。一生只犯过少量错误,罪业相对没有那么深重,随自己的业力堕入地狱,将错就错,就好像一颗石头虽然小,因为不是放在船上,所以就随着这颗小石头自己的重力沉入水底。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婆娑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内心都充满着贪嗔痴慢疑的业力种子,只是有的善多恶少,有的恶多善少,甚或有一生作恶多端,不曾积善行德,可是绝对没有一生都积善行德、不曾做过坏事的人。因为众生之所以生在这个婆娑世界,是因为有共同的业、共同的本质。我们也许对小乘佛教提倡的“积善可以往生”没有敬畏,但在积善行、改错事、赎罪业的方面,我们应该持有信仰,也许我们的善心、善事没有给自己带来实在的回报,但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行事的准则与信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阿弥陀经》这一行善事、积善念的提倡早已经是我们的国粹,也应成为我们毕生践行的信仰。

《阿弥陀经》中记载有这样一句话,“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此人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一心”即是“不二心”,不二即是“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在净土宗里面强调的是心无杂念、虚静的求道态度。对于我们来说,佛教不是我们的信仰,我们不必追求涅盘的成就,但“一心不乱”的求学态度的确值得我们学习。繁华世界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我们虽见多识广,但究竟是浮光掠影,不能细细品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朋友问你哪儿好玩,你想说的地方很多,但它们美在哪里你说不出,因为你发现,在旅游的时候,我们把绝大多数时间放在了拍照纪念上,而真正领悟到的美不知道还剩几分之几。求学问也是如此,我们看到应考生桌上一山比一山高的题库,但在考试时,已经做过很多次的母题还是记不住,我们太多地追求量,忽视了质,套句俗语“贪多嚼不烂”,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其次,“一心不乱”还指虚静专心的求学态度,从小在课堂上老师就叫我们要一心一意,其实这一思想也可以追溯到佛教上,我们需要专心、虔诚、虚静的治学态度,这是《阿弥陀经》带给我们的另一启示。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净土宗强调的是命终之时,必须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颠倒。中国人讲五福,最后一个是“考终命”,就是好死,死得清楚明白。凡是死的时候清楚明白,纵然不学佛,他不堕恶道。临终时神智清楚,这是最大的福报!我们俗话讲“好死好生”,好死,这是大福报,轮回时决定好生。真正念佛人,功德就大了,临走的那一刹那,他没有妄念,一心念佛,决定往生。佛教强调“心不颠倒”,才能“考终命”达到“往生”。可能我们觉得这与我们无关,我们只追求现世,不相信来生。可是这里的“心不颠倒”却给我们以启示。浮华世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有几个人能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几人能够做到始终如一。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不同的挑战、形式各样的诱惑,我们的抗诱惑能力究竟有多强?我们能不能对自己曾经的每一个信仰、没一个理想始终不改?还记得我们刚进大学的壮志豪情吗?还记得我们为高考所努力的朝朝暮暮、每一个起早贪黑、每一次挑灯夜战?还能不能骄傲地对自己说“无悔”?也许我们都忘了吧?我们身边充斥的诱惑太多,不改初心很难。可是不代表不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习佛教的“心不颠倒”,提醒自己的初心。

《阿弥陀经》也许不能成为我们的信仰,可是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里面包含的思想与哲理践行在生活中,我们不求往生,但求无悔。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