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感悟 > 根借鉴

根借鉴

推荐人:昨天今天 来源: 阅读: 8.92K 次

年青的时候,在老家生产队的仓库晒场前面有一棵二百年以上的大栗子树。树身有四、五个人围抱。树冠犹如一顶待出工。栗子树的根须有些虬曲在地面,一截一截的犹如壮汉鼓起的手臂。可供人们坐在上面休息,巨大的树冠遮住了太阳的照射,下面的人刚好又可以纳凉。每年中秋季节,打下的板栗有几百斤,生产队只有二十几户人家。每年中秋都可以分到十几斤板栗。后来生产队扩大晒场,栗子树被砍掉了。为了砍这棵老树,动用了十几个男劳力,整整化了三天时间。它的根须被大家挖去作煮饭的燃料,主根须分成几条,粗大如水桶般。一般的根须在手臂大小粗细,长达十米以上。树身锯成了板,我家分了一些,刚好可以做一扇大门。

根

地处平原,每年的生活燃料是个大问题,冬春闲季,我经常去山区的亲戚家,在亲戚家房屋边上的小山坡上挖掘小树根。虽说是小树根,也有手臂那么粗,山是黄泥土山,树根生长得很深,挖一棵树根很费时费力,不过,小树根只有一根主根,边上的小根须完全可以忽略不见;找到了主根,一锄下去,就会得到一根树根了。黄土是粘性土;一锄头挖下去,也只有十公分左右的深度,一天到晚也挖不了多少,再加上只有一个人做事,惰性那是肯定的了。

我的老家原来是小竹的产地。成遍的小竹林遮住了当地的每一个村庄。走出大门,看到的就是竹林。我的家是独户,要去别的人家,就要穿过竹林。说是小竹,却也有婴儿臂那么粗;竹长得很长,基本上是在八米左右。当地人喜用这种竹编成夏天用的凉席,一个好的篾工师付,编一张凉席,起早贪黑,要有五六个工时。刚编好时,篾席呈淡黄色,时间一长,这凉席会转成黑红色。夏天,铺在床上,人睡上去,很凉快的。当地的家家户户在夏天,都睡这种席纳凉。也有睡竹榻的,年代久远的竹榻,也是呈现出黑红色,不过,大部份人家是在夏天晚上用作纳凉,天黑之后,将竹榻搬到门前的道场,再将艾草点燃放在竹榻边。这样一来,蚊子就少了很多。白天劳累了一天的人,躺在竹榻上,晚风经过竹林徐徐的吹来,很快就入睡了。

七十年代是一个以粮为纲的年代。为了多产粮食,一些生长比较差的竹林被砍去了,改作农田,地面上的竹被砍去了;还要将地底下的竹根挖掉。竹根不比树根,一片竹林的根基本上是盘根错节的缠绕在一起。这不比挖树根,掘一个就是一个,好在我们这里的地表很薄,只有二十公分左右,下面基本上是泥沙。沿着竹林的边缘,十几个人一起将竹根掀起,然后再慢慢的向后拉翻约有四五十个平方。用锄敲去竹根上的泥,这四五十个平方就变成了一块竹根网。再用砍刀慢慢的分割。如蚂蚁搬家,就这样,一块一块的竹林缩小,变成了农田。再后来,到了近几年,这所有的竹林都变成了引凤的“巢”。

改革开放后,打开了国门,有多多少少的在国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专程回国寻“根”,后来,又有了台湾的大陆寻“根”热潮。那时留给我的印像,我们人也有“根”,难怪俗语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早几天傍晚,在河边散步,碰到一老年人,他是我同一村庄的人,他在解放前就离开了村庄。由于是一个地方来的人,话语就比较多,话题始终是围着老家转。老人无儿无女,老家也无一亲人,原先认识的也都已故去。每年清明去上一次坟,老家无一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老家的任何人。老人已八十多岁,言下,老人感叹,这一辈子是与老家无缘了。死后也回不了老家。自己的根算是断了,如同是一叶浮萍。这一谈引起了我无数的感叹,万物都有根,中国人的“根‘观念更强,可在这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都是”一叶浮萍“么?

万物都有根,可是我们已无法去联接这”根“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