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感悟 > 物华天宝——旗袍百年展初稿(二)

物华天宝——旗袍百年展初稿(二)

推荐人:看不见的你 来源: 阅读: 1.48W 次

流光异彩-民国旗袍(1911 1949)。

物华天宝——旗袍百年展初稿(二)

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在国内有识之士的极力推动下,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饰是社会变化的一面显微镜,折射出风起云涌之下社会观念,经济发展的众多变化,作为旗人着装的旗袍也悄悄的迎来了全面改革时期,裁剪上宽大平直,面料镶锟刺绣见长,以衣定品等服饰观念都受到冲击。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让女性从家庭生活中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女性身份更加多元化,民国政府于1929年制定出服制条例,规定了女性礼服的式样,旗袍成为当时女性的国服之一,在许多存世的绘画或摄影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身着旗袍的倩影。旗袍的具体样式和搭配如下: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之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过肘,与手脉之中点,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蓝,钮扣六。 鞋:质用丝棉毛织品或革,色黑。

元宝领也在此时出现,不论是作为礼服,还是日常着装的旗袍上都可以寻到它的踪迹。元宝领通常有四厘米高,高者齐耳盖住腮,质地硬,正面形似元宝。因此也被后人视为民国旗袍的重要特征。

取代繁琐的镶边琨边,采用西方传入的蕾丝等新面料,在旗袍的衣襟,领扣,袖下摆采用欧洲的圆齿型,锯齿形,波浪形,搭配高跟鞋和丝袜,成为当时时髦女性新风尚。

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作为开放口岸的上海女性,是中西方商贸的中心,也是当时的时尚中心,引领着旗袍的潮流。上海女性将此前流行的马甲旗袍进行改良,将原本罩在带有倒大袖的短袄上的马甲旗袍与短袄合为一体,改成带有倒大袖的式样,省去了上身重叠部分,腰线,胸,臀曲线逐渐突出,从而使得改良后的马甲旗袍风靡全国,也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式旗袍的全盛时期的雏形.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这一时期是旗袍发展的鼎盛时期,新式旗袍借鉴西方美学,完成了裁剪方式的转变,是中国女性服装变革的重要转折。传统的平面制衣,将服饰所体现的礼制思想放在首位,注重服装整体所呈现意,形式则居后,导致服饰形式单一,宽大,平直是平面裁剪的主要特征。西方的立体造型,人体与服饰紧密契合,腰省,胸省将生理特征得以展露。新式旗袍采用西方制衣工艺,精确测量身体各处,将衣身分为前后片,通过肩缝缝合,女性的曲线美得以呈现,成为当时中国女性的重要服装。新式旗袍在此基础上成熟,定型,奠定了旗袍在中国女性服装的经典地位。

三十年代初期,长旗袍一度成为女性的标准服饰,长旗袍也被称为扫地旗袍,高领,通常为三颗纽扣,旗袍衣摆长可及地,不断变高的开叉,体现出女性的修长身材。搭配西方的烫发技术,皮包,垫肩等小配饰,更显风姿绰约。

以上两图取自月份牌。月份牌最初为广告之用,到了1930年代始,旗袍风靡全国,旗袍美女成了月份牌上的重头戏,因而月份牌又俗称“美女月份牌”。月份牌中留存的旗袍美女画数量颇丰,当时女子也多以月份牌上的美女打扮自己。

图中两女子皆着长旗袍,烫发,扑粉,描眉,擦胭脂,涂口红。左侧女子外搭裘皮外套,另一女子则着红色短外套,皮质手套。除此以外,还可和西式外套,丝巾,手表等搭配使用。

四十年代时,抗战爆发,女性投身到救国运动中,加上物质匮乏,社会各界倡导旧衣运动,衣摆衣袖大大减缩,长度短至膝盖或者小腿中部,开叉高,衣领底,甚至无衣领,袖子由细长变至无袖或者短袖。条格或印花,省去镶锟装饰,盘扣改为暗扣。馆里现有的旗袍.

民国时期改良旗袍承载着中式传统与西方现代思维,是民国特殊时期下形成的服饰类型,从出现就带有西方文明的痕迹,被国人视为新文明,新文化的表现,被各个阶层所接受,广为流传.民国社会制度的变化,同样也迎来新的婚姻制度,改良旗袍大多作为常服旗袍,婚礼旗袍兼有常服和礼服的性质,紧随常服旗袍流行脚步,也迎来婚礼旗袍的高潮。

20年代的婚礼旗袍,倒大袖旗袍与常服无异,颜色为浅淡的颜色,乡村多为红色等重色。

30年代,常服旗袍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婚礼旗袍亦流芳溢彩。粉色婚礼旗袍是这一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类型,在常服旗袍以扫地旗袍的主流的审美风潮下,婚礼旗袍保留长旗袍的款式,粉色婚礼旗袍在色彩上的选择则体现着中西审美在民国时期的妥协。传统中国婚服注重深色的表达,多以红色为主,很少将淡色作为婚礼服。新式婚礼崇尚西方宗教象征纯洁的白色,而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是殡葬的颜色,不祥之色,很少作为常服和礼服的颜色。浅粉色作为婚礼旗袍上,符合国人传统色彩理念基础上对新文明,对时变革的要求,是民国自我缓冲和保护而形成的自发审美。

三十年代后期,婚礼旗袍因多重原因逐渐被西方婚礼服所取代,隐退其后。

社会的不稳定性,注定了服饰的不稳定性。四十年代战时的来临,婚礼旗袍多以带图案或不带图案的简单样式旗袍,与普通旗袍无异。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