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读者文摘 > 莫让唠叨“捞”走你的幸福

莫让唠叨“捞”走你的幸福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1K 次

居家度日,唠叨就像感冒,稍不留心便悄然来袭。感冒一股无大碍,小药可医,而唠叨却是一种精神顽疾,很可能会导致全家人的幸福惨遭扼杀,使生活蒙上阴霾。这不是危言耸听。唠叨对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实在太大,完全可以将它与叫骂、牢骚、争吵等情绪癌瘤并列。因此,如何避免这一不良沟通方式是我们每个有家之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莫让唠叨“捞”走你的幸福

不久前,有位朋友登门找我,她是位母亲,一见到我就大吐苦水,显得十分焦灼无奈。原来,她12岁的儿子在学校成绩越来越糟糕,每门功课都不及格,成绩单上关于学习态度以及同学关系的评语也不好。朋友说,她儿子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多聪明的一个小子,不用操心几乎就能拿全优,可现在他回家总不肯做功课,不是说没作业,就敷衍说在学校做完了。一回家就坐到电视机前,任她怎样规劝甚至请求都雷打不动。看朋友忿忿难平、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心里已然明白了几分。

于是找到那小子,想与他来一次深入交谈。小男孩活泼、开朗,见到我竟跳起来和我热烈地握手,好像我们已是多年交情的老友一样。男孩在我面前坐下,没等提问,他便滔滔不绝地向我倾诉起来:“阿姨,您听我说,您一定得劝劝我妈,我越来越受不了啦,如果她再唠叨下去,我想我要离家逃走了。我不知道她跟您说了什么,但您不知道她现在从早到晚唠叨个没完。我在家里一刻也不得安宁。我在浴室刷牙,她就在客厅叫道::不要忘记关灯!’我开冰箱,她说:‘别忘了关上!’我在家里没有…‘件事可以清净自在地做。每天都是:‘你到哪儿去了?’‘不要和xx在一起,他不是个好东西!”你为什么要买那盒CD?零花钱怎么可以乱花?”去刷牙!”你脸色怎么那么苍白!”站直一点!’……如果没什么事儿可挑,她就提我的功课。我从学校回来一进家门,她就喊道:‘赶快去写作业!’我一气之下,就偏不做功课!阿姨,我不笨,我要学肯定能学好,我也希望自己把书读好将来上大学,但不希望由妈妈来控制我的每一次呼吸,我唯一对付她的办法就是不好好念书,因为这样她比我还着急。”

至此,我大吃一惊,意识到这对母子之间的“战争”已非比寻常。他们母子在沟通环节上产生了严重错位,甚至对垒。作为母亲一方,她不觉得自己在唠叨,而一厢情愿地认为,我说你是因为爱你、关心你,我是你母亲,你就应该听我的,别人怎么不说你?而儿子一方抗议不成则干脆来个“非暴力不合作”。反过来,儿子这种不合作行为又助长了母亲的唠叨。这般恶性循环,家庭危机往往便于此趁虚而生。

通过对他们母子矛盾焦点的剖析,我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沟通方案,并立即着手协调——

首先,我建议朋友弄清楚两个概念,一是“时常提醒”,一是“唠叨”。这相关键。其实,“时常提醒”与“唠叨”有着本质区别。科学地讲,孩子需要时常提醒,因为他们尚未完善自己的内在责任感,还很难从主观上控制自己的行为,主要还依靠外在控制,尤其是来自父母的控制。那么,如何分辨“唠叨”与“时常提醒”呢?有一个“基本法则”,那就是不论次数多频繁,“提醒”一定是保持友善的态度,语气中没有不耐烦或生气的意味;而唠叨,通常口气不善,饱含责备、警告,甚至讽刺等负面因子。“时常提醒”的结果是有益于学习,尤其配以适当奖惩时;但唠叨不同,它不仅没有任何建设性的结果,反而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趋紧张,百害而无一利。

其次,我强调要尽可能使沟通“具体化”。举个例子,比如你吩咐孩子去倒垃圾,可他只顾着玩,一直没实施,于是你说:“快去倒垃圾,告诉你多少次了?”孩子回答:“等一会儿就去。”显然,这里的“等一会儿”不够具体,不具体的后果是,你可能需要不间断地催促孩子,而孩子依然以“等一会儿”来敷衍。在这个不断催促的过程中,唠叨便自然形成了。若能使沟通“具体化”则可避免此种状况。当孩子说“等一会儿”时,你要平和地追问具体等多久,如他给不出时间,你可以替他拟定,然后告诉他不完成后果会怎样,那么在此时间以前你就无需再提醒他,讣孩子感到自主,学会自觉。如果孩子没有按约完成,这时你就要“狠”一点,说到做到,按约定给予惩罚。不然,孩子会觉得他更权威,让你陷入被动。

第三,尽量为要做的事情预先订好准则。比如,你让孩子去做功课,而孩子留恋电视,这时你就要掌握孩子最喜欢看什么节目。然后以此节目为“饵”去“钓”孩子。事先你可以与孩子达成协商:只要把功课复习好,就可以看到某某节目,不然就不可以看。此法重在坚持实行,不可半路“投降”,否则,你又要开始无用而无休止的唠叨了。

第四,经常开些家庭小会。利用这个机会大家坐下来共同讨论下一步有哪些事情要做,应在什么时间内完成等等,并检讨前一段有计划却没能够定期完成的事情,查找原因,制订出妥善的补救措施。此举可以大大拉紧生活,矫正心态。当每个人都在为目标而努力时,唠叨自然就会减少。请牢记:大人的表现及行事风格会为孩子树立—个处世榜样,因此,你必须做个好榜样。榜样的力量会使孩子有更多主观能动性,这样也就省去了你许多口水。

最后一点,更为实用,你可以在适当时候通过耳边悄悄话的形式告诉孩子,他该做什么事,如何去做。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接纳的心理需求,而生活中的亲密之举正是这种彼此接纳的外观表征。即使彼此为亲人,这种心理状态依然存在。巧加利用,可令沟通事半功倍。

摘除唠叨之瘤后,朋友挽住了边缘幸福,她与儿子的关系很快得以改善,幸福的笑靥又在她脸上灿烂盛开,家庭重归和谐。对此,作为朋友我也非常开心。对于唠叨,不止存在与母子间,夫妻间也要注意。

记得卡耐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地狱,魔鬼为破坏幸福而发明的种种恶毒办法中,数唠叨最厉害了,它永远不会失败,像眼镜蛇一样,总置人于死命。想想,很以为然。因此,我们要和唠叨说NO,不让它“捞”走幸福,守住美好。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