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大雪之“雪”

大雪之“雪”

推荐人:雪落唐诗 来源: 阅读: 1.58W 次

小雪时令的那一场不期而至铺天盖地的大雪,便让我对大雪季节的雪充满了期待,充满了憧憬。因为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我觉得“大雪”的雪,是最具雪的模样,你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雪轻盈飘逸洒脱洁净的姿态,都看得出那不是一种自我的炫耀,而是激情的燃烧,纷扬着对冬的一曲恋歌。对“大雪”季节雪的思念,让我向往着一种飞翔的感觉。真巧,友人也对“大雪”满怀期盼,约我“大雪”之日到他家品茗赏雪。企盼中“大雪”终于来到了,然而盼来的是一场失望,没有大雪纷纷氲氲,散散落落,扬扬洒洒,翩翩飞舞于天空,回旋堆积于地面的壮阔场面。大雪之日却无雪。

大雪之“雪”

友人见我失望的神态,对我说:“今日虽没有飘雪,我们来一次‘泼茶赌书’,也不冤枉了我招待你的这壶好茶,如何?”我曰“好”!友人回我“听好了”。

“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墀庑,末萦盈于帷席。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隰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鹇失素,纨袖惭冶,玉颜掩姱。”

“我虽不能指出‘几卷几页’,但南北朝时代谢惠连的《雪赋》篇,我还是熟悉的”

“既然熟悉,你说谢惠连这雪如何惊艳动人”。

“你看,雪落下来的形状,是这样的迷人:雪随着方形的物体而成方形,随着圆形的东西则变成圆形。雪落到原野上就像白色的丝织品,落到山峰上山峰就变成雪山,落到楼台亭榭上楼台就成为玉璧,落在庭院的台阶上,台阶变成玉阶,落到树上,树就成了琼树。赏读此句,呈现在你面前的就是一个美丽的冰雪世界。当白鹤、白鹇、美女的洁白,面对雪都自惭不如,失去其美丽时,这雪该是多么的迷人。这里对雪的描写,从天上写到地面,从近处写到远处,从帏席走廊窗帘写到房屋瓦脊梁柱,从阶梯道路写到庭院树木,从平原万倾如缟写到万岭千峰素白,穷尽了雪的姿态、轻盈、变化,描摹了雪的飘逸、洁白、灿烂、妍丽,谢惠连这位辞赋才俊把一幅色彩明媚的白雪图呈献给了我们。无雪的大雪日,读一读古人的咏雪篇,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友人云:“你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鹇失素,纨袖惭冶,玉颜掩姱’,你不得不佩服古人观察之细,用词之丰富精准。读这些句子时,常常为自己写雪时词语的贫乏而羞愧。

我接过话头说,“这也难怪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章中,贾宝玉说,尝听见古人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雪赋》对物色的描写细致逼真,如同意得神传,形神兼备。语言精工、遒劲、极极富感染力,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势长短穿插,错落有致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彰显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友人继续说,你品一品这篇写雪的短文。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这因该是张岱的《龙山雪》。”

“是的”。友人抿了一口茶,轻声说,“张岱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际,出生仕宦,衣食无忧,其经历和文字都值得玩味。四十岁以前,他在读书与享乐之间‘摇滚’‘摆荡’。王朝更迭,命运逆转,中年的他立志修史,携带着浩繁的明史手稿,辗转于江南山林庙宇。在困苦的物质条件下和痛苦的精神状态里,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历尽繁华,也阅尽苍凉。文章和他为人一样,有傲世刺世的锋芒,又有玩物玩世的谑癖。他的散文,生动,讲究,雅致,简约。别人用一二百字才能说完的事,到了张岱笔下,只需数十字辄尽情状。本事了得,这种功夫我们是望尘莫及的。”

“《龙山雪》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在‘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的冰天雪地中,心灵脱去俗累,自由洒脱。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逸致。不过我更喜欢他的《湖心亭看雪》。”说罢,我轻轻吟诵起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友人云:“《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湖心亭看雪》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白描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我接着说:“《龙山雪》、《湖心亭看雪》同是写雪景,却有着不同的韵味。《龙山雪》是作者身处官僚之家,一次游山赏雪,表达作者痴迷于山水与脱离世俗以外的雅乐情趣。给人轻盈脱俗的美感!只是让人会心一笑,并没有让人记忆有那么深刻,可能是他当时富裕的生活,让他只是安于取乐,不太在意心里纯粹的那份感觉。而《湖心亭看雪》就细腻多了。是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时期所创作的。他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自己湖心亭看雪,又遇知音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慨叹。让人感同深受。情感撼动人心。或许也只有放下所有,才能写出如此精炼华美的文章吧!”

我问友人,“读过章诒和的《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张岱》这篇文章吗?”友人答,“读过,记得这篇文章最后有这样一段话,‘曲终人散,风冷月残,有人吹出一缕悲箫,那听客肯定是张岱。一个多么丰富、美好的男人。所以,我说: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张岱’。”友人说:“清代的文人,生活在文字狱中,朝不保夕,这话题太沉重了,还是看这首诗吧,‘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有雪无梅俗了人’,这是宋代赵希桐《次萧冰崖梅花韵》诗。写出了梅花的高洁,凌寒独放,孤傲的特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者自比梅花,表达了作者一种自甘寂寞,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中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前人句云:‘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作为梅花,还是避开牡丹为妙。我觉得张岱应该就是梅花一样的人。”

……

友人再次给我的杯子续上茶水,“今日虽没见雪,心情怎样?”

“今天的雪,雅致、古典、浪漫,飘逸。谢谢你的这壶好茶!”

注释一:引用《雪赋》一段的译文:

散乱交错,纷纷氲氲,散散落落,扬扬洒洒,翩翩飞舞于天空,回旋堆积于地面。开始时沿着屋脊而覆盖了楼宇,到最后透过门帘而进入室内;起初轻盈回旋于台阶下,后来飘舞萦绕于帷席旁。既可以随方物成为玉圭,又能够随圆物成为玉璧。眺望原野,如万顷缟素铺展;仰望山岭,则千岩银装素裹。这时,楼台就像重叠的玉璧,大路犹如连缀的美玉;庭院陈列着玉阶,林中挺立着玉树。白鹤被夺去了光彩,鹇鸟也失去了鲜艳;纨袖佳人自惭形秽,玉颜美女掩面失色。

注释二:《龙山雪》译文: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注释三:《湖心亭看雪》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