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让死亡回归家庭

让死亡回归家庭

推荐人:赵珺瑶 来源: 阅读: 1.03W 次

“死亡是一件积极和充满神秘的事情,它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归宿”。从我们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无论这一生是怎样的辉煌亦或是落寞,几十年后一切都会归于沉寂。

让死亡回归家庭

《让死亡回归家庭》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在美国新奥尔良临终关怀医院的医生们会去病人的家中巡诊,帮助处于生命晚期的病人减轻痛苦,指导病人的家属怎样为病人洗澡漱口,并且还有义工去为他们提供帮助买东西或是理发等等。

相较于国内的一些有很多密闭的小屋和淡蓝的窗纱的临终关怀医院,那里没有白色的大衣,没有药水的味道,完全是一所办公机构的模样。明亮的灯光,彩印的宣传资料,更多地给人一种温情之感,少了几分死亡的落寞与恐惧。我想这并不仅仅是外在设施的区别,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对待死亡的看法的区别。

在医疗条件还并不发达的过去,大部分人是在家中结束在人世的旅途,走向另一个世界。但是近年来,人们把死亡的地点移到了陌生而又冰冷的医院。病人的家属试图利用现代的医疗技术挽回早已命悬一线,气若游丝的亲人,哪怕这个代价极其昂贵,哪怕好转的的时间只有那短短的几日,哪怕最终仍要面对死亡。我承认,这种迫切想要留住亲人的心情是那么地绝望而无助,他们想要去做些什么可是却什么都做不了,那些无用的挣扎显得如此令人心疼。可是他们似乎忘了些什么。

冰冷的针管扎进本就痛苦虚弱的身体,白色的绷带将病人裹得严严实实……在我看来,这是给病人增添更多的痛苦,本已脆弱的身体如何去承受这些所谓的抢救。我深深地理解家属的那些迫切焦急的心情,失去亲人的那种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会让人的心很压抑,喘不过起来。但同时我也想说点别的想法。

如果你是希望亲人在身边的时间更长一些,也请你考虑一下亲人当时的痛苦,倘若能够通过中治疗康复,那自然是极好的;若只是无谓的挣扎,不过是让亲人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也无法得到安宁,反而艰难地承受着苦痛,这样的话,病人煎熬,你看着他痛苦自己也会心痛,更加烦恼,崩溃。与其这样倒不如正视死亡,让他们在自己的家中和亲人的包围下,平静地离开,让他们“尊严地死去”。

这是第一种情况,也不排除还有第二种情况。“人们渐渐认为只有死在医院里才是正常的,才算尽到责任。如果谁死在了家里,舆论会认为他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文中的这样一段话让我大吃一惊,难道某些人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孝心,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而弃亲人的痛苦于不顾吗?

或许当事人的想法并不是这样的,然而迫于世俗的眼光,也就让他们觉得这样才是对临终之人最好的做法。如果是这样,他们更应当去学会正确地认知死亡。“人已经去世了,他的身上还插着很多条管子,输液的输氧的……还有放射和电击的痕迹。那是很不人道的”。想到这些,某些人还会这样想吗?也许这些痕迹还会伴随他们去到另一个世界。

当一个生命降生的时候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逝去的时候又会带来无尽的悲伤。但我们应当意识到生老病死是交替的,是必然会出现的。其实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谁还打算活着回去吗?

不就是一天天地向死亡逼近吗?“旧的麦秸不回归土地,就没有新的麦株的繁荣”。死亡是人生中一个必须和不可避免的环节,所以千万别让人类在这个世间停留的最后一刻被白色的帷幔包围,只留下残忍和痛苦,剥夺了他们平静离开的权利。

正如文中所说,“死亡再次回归家庭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复古和重复,而是对人类自身更多的珍爱和体恤”。没错,一个人洁净地来到这个世界,也要洁净地离开,在亲人的陪伴中静静地与这个世界告别,没有过多的痛苦,没有冰冷的器械。我想这应该是逝者的福音。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