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石头湾印象

石头湾印象

推荐人:美与沧桑 来源: 阅读: 1.83W 次

长期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空间里,有时难免会生出些厌倦的情绪来,想找一个山清水秀、有些古意的地方走走。这不,今天上午,我就跟随几个朋友一起来到了石头湾。

石头湾印象

石头湾位于红安县太平桥镇东五公里,村落始建于明代,后经历代增修发展,形成东、西两湾。据《石氏宗谱》记载,始祖秀六公是明成祖朱棣旗下参将,由于作战有功,于明洪武四年,朝廷赐地六十亩作军籍,在此地居住耕作,后人丁兴旺,繁衍至今。

走进石头湾,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隧道里的感觉。在这里,生活显露的伤情和悲欢,随时间的流淌而掩埋,一砖一瓦,一花一草,无不氤氲着沧桑的气息。

同行的太平桥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张金松同志告诉我们,石头湾居民历代立足耕作,崇文尚武,忠厚传家,曾经繁盛一时。古代有举人二人,四品以上朝官四人;近代名人有中共中央党史专家石仲泉,原国民党中将、黄安县县长石毓灵等。有古谚云:“不怕麻城地脉宽,不如黄安石头湾。撮箕转斗凤凰地,子子孙孙不断官。”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石头湾逐渐衰落了,但也因此保留了一些完整的古迹,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其初始的风貌。

或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面对那些已经远去的生活和这些陈旧的物件,我总会生出一些怀旧的情绪并勾起对流年况味的追忆。我终于明白,无论怎样的山高水阔,也总有水瘦山寒的一刻。而那些带着浓浓的历史味道的光阴也会让我们在纷纷扰扰中找到生命的苍翠和灵魂的厚重。

我们边听张主任介绍,边往村落深处走,古村落的轮廓渐渐清晰。古村落坐西朝东,北、西、南本面环山而建,是典型的“马蹄形”“圆椅地”。过去,全村四周建有寨墙,可惜的是,寨墙在抗战时期被毁,我们只看到寨墙门和清一色的土瓦屋。房屋依势而建,层次分明,站在后排可以摸到前排的屋檐。屋檐的雕花走线,刻着沧桑的往事,记录着年代的久远。好些房子,摇摇欲坠,可能随时会倒塌。

石头湾虽然分东湾、西湾,但村落风格几乎一致,每一户的大门都朝西,屋外前檐用青砖建成,龙形兽台不仅活灵活现,且形意俱佳。入室为鼓屏阁扇,厅屋中间有天井采光。雨水四水归池。步入正室,构有龙门撑架,架下有鼓屏阁扇,木阁楼互通。室内不乏精美的木雕图案,那些图案生动而古老,在真实与虚幻间变化,阐释着历史的沉重和深刻。

捧起一截淡淡的时光,品味光阴和阳光的温暖缱绻,把爱和温暖赋予那些沧桑和薄凉。斯时,静静的庭院有风穿堂而过,瞬间有种清凉的感觉扑来。我的心在这一刻变得纯净,通透如一株水草,自由自在地舒展。唯此刻,浮躁的心才静下来,有了一次静中倾听自我心声的机会。

古村落的正面,有一口池塘,池塘周围安放着三三两两的浣衣石,时间久了,呈现出潮湿而光滑的圆润,在时光里静静地沉淀出一种沧桑的质感。池塘临村的一边,有一棵古枫杨仍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树干约有二人合抱那么粗,树皮裂开的缝隙里长满了青苔。正午的阳光洒在树叶间,也洒在我身上。我眯着眼,透过指尖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将一颗心安放在流年里静静停歇,品味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

漫步石头湾,我最喜欢那些幽深逼仄的古巷。巷道自东向西延伸,每条巷道住着7——9户居民不等。巷道用山石铺成,地下构筑有纵横交错的排水沟。行走在阴暗潮湿的古巷里,到处是看不见的虫鸣与花香,浑然忘却所有烦恼。对于热爱古意的我来说,一盏清茶,便是一段光阴;一方田园,便是一份心情。古巷深处的花开鸟鸣,将这一路的寂寞与欢愉,放逐于流年。

石头湾犹如鸿蒙之中的“伊甸园”,美丽而又宁静。离开时,我竟然有些不舍。石头湾已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单,在不久的将来,它会得到科学整治,有序开发。或许,当现代文明渗透这个世外桃源时,原始的平静会被彻底打破,可我相信,石头湾终将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给人一份恬淡清宁,让人的心灵有所皈依,灵魂有处安放。

石头湾,我还会再来的!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