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久坐必有禅

久坐必有禅

推荐人:李声波 来源: 阅读: 1.87W 次

窗外山野寂静,夜风微凉。山谷间迂回缭绕而来有节奏的钟鸣,咚嗡,咚嗡,咚嗡,沉稳、震颤的音量,不疾不徐撞入禅堂。

久坐必有禅

“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钟声敲响了天籁,开示道破了真言。顷刻间,纷扰不羁的万缕情丝悄然沉寂,缠绵不绝的千思万虑即刻消停,我的整个身心仿佛置入无限祥和而澄明的佛国禅境。那一刻,我仿佛参透了这禅语钟声,拥抱了人生最美的沉醉!

暮钟敲了108响,是吗?有谁用心细数过,又有谁揣摩过为谁敲响?那传递的宏音巨响又具何寓意呢?寂光师父如是说,一年有108个气候,敲108响,意指众生闻钟脱离一切苦难。暮钟响起,又是一日的结束,谨以提醒众生,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富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寺庙是个清净透明之地,所以能修身养性开悟。在弥陀寺,我有幸见证了一些久违的美丽,体验到某种不期而遇的支撑力量。

我们初住寺庙时,钱包、饰品总是放不下手。只到有居士说,放心吧,佛门清净,一拨又一拨禅修的人,来了,去了,从不丢东西。我们也就钱包什么的随便乱放,竟也不担心。来禅修的人,大多初次相遇相识,大家为什么就能摒除戒备,建立彼此的信任呢?两天下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亲身体验,在我的心里滋生了抹不去的美感。

寺庙里做斋饭的居士们都有70岁以上,凌晨三点即起床,在厨房里忙碌,为几十个人吃住服务,她们并没有工资,非但不抱怨,还因此身心快乐。烟雾缭绕中,她们的身影折射出善良、勤劳、本真的美。

洗澡堂在寺庙的最北端角落,去洗澡要穿过整座寺庙的回廊,我们借着手机的微光在黑暗中前行。唯一有光的地方是供台上的烛火,猛然看见的必是一尊佛像威仪的面孔,令人毛骨肃然。每迈一步心惊肉跳,我后悔不该摸黑去洗澡,如今进退两难。忽又转念一想,佛是发善心、慈悲心的,这黑漆漆无边无际的暗夜,看不见的,满满都是神灵泽被苍生的护法道场啊,有什么好怕呢?这样一想,竟生出胆量,从容地往前走起来。恰此时,一只狗尾随了我们,朝着我们拱头晃尾,我们走它也走,我们停它也停,到了澡堂拐角,狗停下来,回身朝我们望一眼,摇摇尾巴,算是作别,转身钻进虚掩的堂屋不见了。

凌晨4点,我被一阵板声敲醒,跳下床,揉着惺忪睡眼仓促洗漱,还没弄停当呢,晨钟便响起,洪亮悠远的钟声,越过山水阡陌,越过俗世众生。钟声催人,我跟随众人急急地赶往禅堂。禅堂里,寂光师父早已一副威仪立在那里,等我们都落座了,师父教我们盘腿,端坐,垂臂,合掌,半开双眼开始打坐。不少人一时适应不了,东倒西歪地惹人笑。

我的姿势有了,睡意也随之来了。瞄一眼寂光师父,见他端坐着纹丝不动,便也端正上身认真了一会。不知何时,我端坐的上身靠着墙了,眼睛也眯合了。再久了,平放的腿又不自在,就去窥师父,见他朝前微晃了几下,心下甚喜,以为师父也在打瞌睡,索性裹住毯子歪在墙上放心睡了。这睡是浅的,忽然“啪”一声响板,惊得我睁眼张望,原来寂光师父手执响板立在另一位打瞌睡的居士面前,大家仿佛都惊醒了,不得不调整姿势正襟危坐。

终于,一声清脆的引磬声响,打坐暂止,师父领我们下地围着佛像健步走。15分钟后,又一声板响,大家回到座位继续打坐。如此来回,一天里除了吃饭休息,整整打坐了8个小时。上午的打坐,基本是在与瞌睡的角逐中度过,下午终于摆脱了瞌睡,哪知满脑子都是脱缰的野马,生活中的一切事儿纷拥前来。

有人说久等必有禅,这回打坐下来,我终于懂了,还是久坐必有禅。也有人形容禅修就是和自己约会。我约来的,不是瞌睡就是妄想。我问师父,这是为何?禅修是什么呢?如何约来自己的那个禅?

师父笑道,问这样的问题,其实是聪明人想走捷径,禅修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释迦牟尼佛普渡众生是因为发愿,我们禅修也是从发愿开始的。

想起翁先生发起这次作家禅修营,想起来时脚蹬高跟鞋、手拎拉杆箱那滑稽的人生行脚,想起玲玲姐送过我太多把扇子,我竟浑然不知其情意,想起那高贵的米饭,想起寺庙不上锁的客堂,想起那些吃苦劳作的居士们,还有寺庙那狗

……

久坐必有禅,禅修的人未必个个都能明悟,但寂光师父禅堂答问说禅,确实让我受益匪浅,与禅有了心神的交汇。

师父说禅的话句句经典,犹如夜空中的星星放射穿透的光亮。比如说到如何看人,他有12个字的归纳,即言谈举止、处世为人、待人接物。从言谈举止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学识、身份、涵养。看看这个人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大概便能看出朱赤、墨黑的道道来。

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之可尊,做事可法。各人德行操守,容止可观,言于有章,该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话?讲话是不是在道上?符不符合自己身份?

刘师兄说佛教与基督教不同的解释里,其实就是唯物和唯心的问题,比如杯子客观存在就是杯子……师父说,怎么杯子就是杯子呢,在我说来,杯子是泥巴做成的,杯子是个无常,不是永远的东西,任何东西是缘起,是有条件的。知识的正确性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佛教的英明就是严格建立在知识论和逻辑上。

禅堂外,满院的桂花树香飘四溢。开在树上数不清的一簇簇金灿灿的小桂花,仿佛是一部部闪着光芒智慧的经论。摘一朵捧在手上,仔细端详,那细巧的花朵上绽放着更细微的花瓣,不禁感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奥妙和禅意来。这小小花瓣散发的甜美沁人的香气,何不是佛教智慧的回向啊!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