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我陪婆婆逛庙会

我陪婆婆逛庙会

推荐人:冬天的君子 来源: 阅读: 7.25K 次

浚县正月古庙会有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华北第一古庙会”,每年正月从大年初一开始前来烧香拜佛的人们便一浪高过一浪,涌动的人流载着满腔的热血和高涨的激情,点亮了浚县古城。正月初九是一个高峰,四关四街的社火要到大伾山朝圣。正月十六又是一个高峰,各地的社火都到浮丘山朝圣,碧霞宫前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两山之间的伾俘路上也是人流如潮、水泄不通。从南到北的黄河路连绵数公里车流人流绵绵不息。整个正月,每天上班都是在人流车流中艰难穿行,无暇驻足观望,也不想在人流中闲游。可能是长期生活在大伾山和浮丘山脚下,自认为早已熟知了这里的一切,无须看,正应了一句话“久入兰室而不闻奇香”,对媒体报道的浚县古庙会的风情文化早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我陪婆婆逛庙会

每到年关,总是强行将婆婆从老家接来小住,今年也不例外。婆婆恋家,总是不舍故乡的老屋,由于平时工作忙,也是无暇照顾,正好趁机多陪陪老人家,以弥补做晚辈的缺撼。

正月十三日上午听着山上鞭炮不断、锣鼓喧天,婆婆说想去看看。这一天是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的日子,各地的社火及文化艺术团体齐聚浮丘山碧霞宫前的进行表演比赛,人太多,非常拥挤,老年人去不安全,不如到伾浮路上逛一逛,于是,我便陪着婆婆悠闲地走出家门。

走出小巷便到了黄河路上,路两边原本宽敞的地方早已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从车上下来一簇簇,一群群的人,汇集成熙熙攘攘的人流,在一面面迎风招展的小彩旗引领下涌向东面的大伾山,或者西面的浮丘山,或者直奔北边的伾浮路。前几天下的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寒冷的天气也丝毫没有影响人们朝圣的脚步,可见人们祈福的决心是多么坚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我们沿黄河路缓缓北行,经过了子贡广场来到了最能体验到古朴民风民俗文化的伾浮路,站在路口四望,自己好像飘摇在汪洋中的一片叶子不知何去何从。“咕——”“咕咕——”悠扬的泥哨声传来了,这久远的亲切、这久违的乡音把我拉进了涌动的人流,仿佛又回到了跟着母亲赶庙会的少年时代,于是一颗孤傲的心灼热了,潜藏在心底的那份激情被瞬间点燃,不再矜持,陪着婆婆尽情畅游其间。

伾浮路上矗立着九座牌楼名曰“九坊联珠”,这确实为古城增色不少,平时岿然不动的牌坊此时在人流中变得生动起来了,像一个个迎客的石门,也像一段段前后呼应的间隔,幻化出不同的景致,诱着人们不由自主地去探寻那里的奥秘。九座牌坊在伾浮路由东向西依次是:青坛叠翠、平原奇峰、大河禹迹、黎公遗风、艺乡泥韵、千秋盛会、古城贻福、圣旨坊、浮丘听涛。站在牌坊下,仔细琢磨牌坊上镌刻的文字,无不让人浮想联翩,完全沉浸在淳朴的历史文化韵味中,要不是婆婆拉我前行,我还会痴迷玩味。这还是我每天都要经过的道路吗?甚至疑惑是我梦中的情景。

伾浮路上的摊位一个连着一个,我挽着婆婆的胳臂边走边欣赏摊位上出售的玩具、饰品、吉祥物、手杖、提包和小工艺品等,不时的伸手翻看一番,对喜欢的小玩意抚摸一下,卖东西的人也不恼,只是笑笑,柔声问买不买,我们也是笑着摇摇头。遇到熟识的人,互相打个招呼,说句“好!”“发财!”然后挥手道别。我们自由地逛着,随意地感受着这热闹、朴素的风情。

随着人流往前走看到了很多艺术品:泥玩具、绘画、根雕、剪纸、版画、豆术和布老虎等。最吸引人的还是泥玩具,有着名的鹤壁艺术家“鬼才”泥猴张的泥猴作品、还有王兰田传人的泥咕咕、宋学海的十二生肖、宋楷占的人物塑像等。外地游客不停地拍摄,游人争相购买,好像逛浚县庙会不买泥玩具不足以证明来过似的。更吸引我的是豆术作品,虽然有些简约,但这种巧妙的创作,让人刮目相看,特别是用黑豆粘贴制作的《梅》可谓是独具匠心,让我心动不已。要不是婆婆没兴趣,我会在艺术品展区流连忘返。

此时卖小吃的呦呵声此起彼伏,低沉的、高亢的、婉转的……像古老而煽情的歌谣不绝于耳,挑逗着人们的食欲。本地的食品有麻辣烧烤、爆香米花儿、圆圆的烧饼、热辣辣的灌肠、光滑细润的饸饹、冰爽利口的凉皮、外焦内嫩的子馍等。外地的小吃有长沙臭豆腐、新疆羊肉串、兰州拉面、天津大麻花、山东煎饼、山西泡馍等,东西南北的各种风味小吃应有尽有。有心者还把年轻人最爱吃的食品编成了儿歌:“冰糖葫芦品种全,炒栗子搅翻卷,梨膏糖脆又甜,棉花糖一团团,捏个糖人喜气添。”听着孩子们的歌谣,嗅着那浓浓的正在升腾的年味儿,吃着又酸又甜的糖葫芦,我和婆婆完全融进了这拥挤而又轻松的氛围,我轻轻的搀扶着她,时时亲密地交流着,善良本真的人性、彼此贴心的亲情在自然而然的流露着。

一路上张望着、四顾着随心所欲地走来不知不觉两个小时了,虽然品尝了长沙臭豆腐、冰糖葫芦、炸灌肠,当我们来到石子馍篷子前,还是禁不住想品尝一下。婆婆皱了皱眉说:“不要破费了,上次带回家的几个两天才吃完,不好吃。”我笑了,轻轻地说:“妈,你不知道,这子儿馍刚在石子上烧好,外焦里嫩,切开马上吃正好,如果带回家去,凉了有腥味,用袋子闷一下便没有了外皮的焦脆,都不好吃。”婆婆犹豫了一下笑着说:“好,那就再尝尝吧!”我们等了半小时才有座位,我陪着婆婆到棚子里边凳子上坐下,子馍也很快送过来了,夹起一块儿放进婆婆的盘子里,我们终于吃上了回味悠长的浚县子馍。子馍一切四块,露出了里面的鸡蛋和肉馅,咬一口,噢,热腾腾的子馍焦脆的皮儿,吸着气,柔软的舌不停地搅动着,鸡蛋、肉馅的香味儿和着小麦面的香味儿顿时通过舌苔渗进了五脏六腑,如果再喝点啤酒,怎是一个“爽”字了得,凡吃过子馍的人再也无法忘记那种独特的感受和味道。

时间已是午后,香客们朝圣过后开始欣赏古城美景,购买要捎带的物品,游兴不减,于是南关和南关外的街道更加热闹起来了。炸麻虾的摊位前围得水泄不通,路边上东张庄的柳编篮子也备受青睐,无怪乎这样,香客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上山不买虾,磕头也白搭;上山买面虾,回去就发家。”“上山买个篮儿,下山抱个孩儿。”可见老百姓渴望实现发家致富、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一年一度逛庙会,我送婆婆一个什么样的礼物呢?几番思量,几番比较,有一串佛珠让我心动,婆婆信佛,送沉香佛珠岂不更有意义?婆婆很是推辞,我执意拿起佛珠戴在她的手腕上,握住她的手悄悄地说:“妈,送给您,愿佛保佑您健康长寿!”婆婆伸出另一只手在我的手上轻轻拍了拍,嗫嚅着,终是点点头,我从那眼神中读出来欣慰和感动,我不禁握住了那只稍感粗糙的手……第一次这么主动地毫不犹豫地握住婆婆的手,却没有难为情。那是一双骨骼凸起、青筋暴露的手,那是一双刻着辛勤劳碌印记的手。顷刻间我体内有股暗流肆意奔腾着,想着70多岁的老太太骑车8公里为我送蒸菜、给我们送馒头、冒雪给我们送菜……我的眼睛湿润了,这就是我的婆婆,我孩子的奶奶,我丈夫的母亲,我的妈妈!

牵着婆婆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彼此的心离得更近,相互传递着那份惬意。感谢婆婆给了我陪同她逛庙会的机会,让我懂得了怎样表达爱,让我忘情地领略了浚县古城的民俗风情,感受着这片古老土地上乡土文化的精髓,继而去探究这片古老土地永恒不变的主题。

作者:张冬君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