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与药相伴的岁月

与药相伴的岁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2K 次

小时晨练,在村口岔路,常见到一堆刚倾倒的冒着热气的中药残渣,气味浓烈,我总绕着走。为何一大早倾倒,后来母亲告诉我,是怕别人知道,传出去不好,尤其妇道人家更要保密。至于为何要倒在三岔路口,据说路多,让千人踩万人踏,疾病会早点离去。

与药相伴的岁月

这是知晓人与药相伴的最初记忆。

后来发生在身边,意识中是从母亲开始的。母亲一生身体健朗,很少生病,但不知何时,竟开始吃药了,开始只是一两种,后来慢慢增多。先是她自己去医院开,后来年龄大了,我帮她开。从一般的消炎感冒止咳发烧,到高血压心脏病,再到利尿,抑制水肿类。药随年龄越用越多。每天一起床,母亲把开水烧好,就倒一碗凉着,然后打开一个塑料袋,里面着装各种盒子和瓶药,一样一样服用。开始一天一次,后来早晚服用,开始能记住用量,后来就要我们帮着记忆。

母亲走后,余下的药既不能自留,也不宜送人,就扔掉了。那时我在想,强壮如母亲,人生的后半段也与药形影不离,走过许多年,药仿佛成了人生离不开的拐杖,有时成为生命的支撑。

几年前,妻子喊头疼,没在意,后经常发生,到医院一查,果然高血压,从此,也迈上吃药之旅。

尽管中国人忌讳吃药,但药依然是生活的一部分。想起一位本家,年轻时走南闯北,喝酒斤把,吃饭几碗,中年后竟也和药成了朋友。床头摆满各种药,每次看他吃药我都提心吊胆,十几种,半把的药。看他把那些各色不等的药片吞下时,我有点犯痴了,人生竟离不开这花花绿绿么?他吃了许多年,直到生命终了。

生活仿佛就这样,忌讳吃药,但又不得不吃,从抗拒到屈服,从吃了管用,到最后吃了也没用。药,把人生分隔了多重天地,远离了很多人,又成全了很多人。

我是抗拒吃药的。有几次感冒发烧,仗着年轻,忍着不看医不吃药,结果在汽车上烧到不行,心中像着了火,呼吸急促,赶紧下车跑到医院。

曾看到大人哄小孩子吃药,孩子不张口,父母一边哄一边恐吓:“再不吃,警察来了,把你带走,吃不吃?”还是不吃,就着孩子的鼻孔,硬生生把药灌下去。

其实,真病了,抗拒吃药愚蠢且无用。

不过,吃药的过程,也是一方天地,一种境界,它是人的自我发现和反思。事实证明,人生在世大部分认知和追求,都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它们属于疾病和痛苦。所有的结果都与不健康和过度使用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年轻时胡吃海喝,对人体过用的无知,还有对欲望的不节制。我们总想占有,习惯来者不拒,从不放弃,不会轻易拒绝。有句名言:生活以怎样的疯狂开始,也会以怎样疯狂的方式结束。药,不过是一种见证,证明了我们生活发生的乱象与缺少法度。

与药相伴的日子,可以发现更多的景象。有人不服,有人坦荡,有人绝望。有人充满信心,有人备受煎熬。有人为吃药而吃药,有人却洞悉生命,忏悔人生。而药也有灵性,因人而异,有些人久服不,有人稍用即见功效,除了对症,药性也体现在人之心性。心性正,药亦能正之,心性不正,药亦无能。许多人只管吃药,却不调整心态,实则是心性偏离,于病无益。古人认为,药乃天地之气化之,人心与之动,气随之出。所以内心正大光明,药之效力便增加;心情舒畅,与药同性,药之作用也最大。如果心脉不畅,气亦阻之,虽贵重药材,亦不能治。白居易:“偶逢故人至,便当一逢迎。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闲谈胜服药,稍觉有心情。”愉悦的力量,有时胜似用药。

生活的哲学在于健壮时不会想到生病,健康时不会想到吃药,年轻时不会考虑年迈。只有当人生进入某个阶段,才真正为既往忏悔。日常中,我们见面总是相互劝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享受当下,无惧未来。事实上,所有的病痛都有种因,人若不能知白守黑,或者知黑守白,必然会在未来受罪,得到失去终将平衡,而过程就是药来搭桥化解。

梭罗说,简单简朴和节制才是生活的本质。

但多数人健康时,不会放弃欲望与追求,没有健康的失衡,就不会为明天买单。

在生命环境变化的今天,与药为友,固然成为常态。

每当看到那些白色的药丸,总不免要想一想自己,该如何对待生命。

一次,在游泳馆听两个老者对话,其中一个说:人总是要老,老了总会有各种问题,生病不可避免。吃药也很正常,想想人一生中,很多日子是药与相伴,吃药就是带病生存,年老了,我们要学会带病生存。

看来老者看到生命的无奈,在无奈中领悟了另一种和谐。

所有的过去,都是今天的镜子。黄帝内经说,许多疾病都是五脏六腑的过用所致,倘若不想吃药,就要学会涵养,学会保护。如果某一天,离不开药了,则要反思,坦然接受,并学会使用这根拐杖。

把吃药,当作生命重新修炼的开始。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