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96后的我,过着一个怎样的生活

96后的我,过着一个怎样的生活

推荐人:歪歪猴 来源: 阅读: 1.24W 次

这一年,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笔名要叫歪歪猴,而不取另一个有其他含义的名字?

96后的我,过着一个怎样的生活

因为这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称谓,我想告诉大家,这里代表一个活生生的人,希望自己能像《丛林中的歪歪猴》这部玄幻小说的主角一样,有天才般的成长率,在外界的压力和帮助下,不断成长,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代英雄!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

也有人问我,标签上写「最有故事的女同学」,「最有故事」的底气来自何处?今天就撕下标签,来聊聊我的故事吧。

挣脱高考后,每个人的生活是多元的。社会不再用统一化的「优秀」标签去打量每个年轻人,毕竟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所以开心的是一直活得自由洒脱。

大学之前,我见过很多急于摆脱「小镇」标签的年轻人,急于奔赴到功名中证明自己,急于追求在大都市的融入感。我倒觉得何必活得这样用力呢,我反而享受小镇给我性情中带来的随和与一点原生态的粗野。

而也算幸运,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触互联网,初中开始上天涯豆瓣什么的,十三四岁时特喜欢柴静刘瑜许知远这群人,大学之前看通过网络看了数百部片子,各个领域的书上千本……尽力不与时代大脉搏有脱节。

不过社会新闻看多了,和公知聊多了,天天念叨鲁迅那句「无穷远方无数人们都与我有关」,从小就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觉得自己写作也是使命,是心系天下苍生。这种中二病爆棚的想法我到大学才慢慢扭正。

从小我走向大我,又从大我回归小我。这是一种过程。

大概从小父母一直放养,我能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在尽量不惹人厌恶的前提下,自己判断哪些作业可以不做,哪些课可以不听,节约时间做更喜欢的事。

「独立思考、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新知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大概是我在中学时学会的最宝贵的东西

从小喜欢写作,六年级开始发表作品,进大学之前写过各种散文小说大概有几十万字,当然都是非常稚嫩的习作。高中时连续两年拿了全国网络作文一等奖。

一两句话概述下来,好像人生全是顺境。其实被退过无数次稿子,也有过抑郁症的经历。不过现在谈及起来,云淡风轻笑过去而已。

就像我昨晚跟朋友说的一段话,「突然翻到十五岁时的日记。那时有一点小情绪就恨不得惊天动地,渴望把一点小忧愁变成生命的瓢泼大雨,寻找一切能伤春悲秋的契机。而现在呢,终于攒足了那么多值得在深夜哭泣的理由,却若无其事地抿住嘴唇,再也不想让眼泪放纵。」

我本以为进入大学能安心学术,多泡图书馆,读研读博,写常识类政治读物,成为刘瑜那样的人。

但令我失望的是,有些大学课堂仍然很难教会我太多东西,很多老师讲课拖沓,干货不多。

我很快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看书自学+尽早找实习。

大一下学期,拿着在校媒写的几篇人物稿,小心翼翼去长治日报社面试。我至今记得总监和我发短信说,「录用你是个很疯狂的决定,但相信你能给我们惊喜。」

于是每天晚上熬夜看前辈们的作品,看采写类教科书,一点点练习、模仿。

慢慢自己有能力独立做三千字的人物稿件。

久而久之认识了十几位艺术家作家创业者,每次对话前我会把他们所有的资料通读一遍,记住他们说过的所有话。这样做虽然很笨,但扎扎实实的尊重每次也能感动到对方,这就够了!

网络文学铺天盖地的时代里,很幸运我又被甘肃文学网网站总编应聘为散文编辑,在那一段时间里,与各个有知识有涵养的人沟通处事,虽未能谋面,但在字里行间却能感受到对方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作为团队中最小的一个,我以极低的姿态跟每一个人相处,社会人员跟学生在处事风格和办事效率上虽有很大的异同,但我还是坚持了下去,无论之前多大的委屈,多大的嘲笑,我很庆幸,当初我没有放弃!

其实对于写作者而言,这也是最好的时代,各种输出平台越来越多,出书也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自从开始在写作上有了一点小成就,很多人联系了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很多年轻人渴望成为「有故事」的人。其实你眼中的故事,是他们流离坎坷的人生。没有人主动求得「故事」,只是动荡来临,必须硬着头皮面对。苦难渡化了过去,就成了众人眼中的「好故事」。

大学两年多过去,除了读书写字,也在最根基的社会圈和很多人打过交道,看过了小人物们因生存而起的恶,也有人性闪光的善。学会看待这个世界半目犀利半目柔软。

正儿八经地成立过婚庆工作室,当过婚礼策划和司仪,把十八岁的年龄谎报成二十二岁,带着两个同学满长治接活儿,竟然真的有不少新人把终身大事信任地托付给我们。曾经大开脑洞设计过很多创意环节,琢磨煽情的台词让新郎新娘直接在台上泪崩。婚礼结束后他们的家人一个劲儿地表示答谢,那时候觉得一辈子做个赶场子的“江湖艺人”也不错,再搞点吹拉弹唱,悦己娱人。

做过乒乓球教练。打乒乓球几乎是我最喜欢的运动没有之一,我近乎疯狂地痴迷于接球的感觉,享受一个人世界里的静默。做教练,使我喜欢把这种奇妙的感受传递给别人。那时候觉得一辈子做个交别人打乒乓球的手艺人也不错,嬉笑怒骂,收放自如!

这就是我大学前两年的经历吧。

我很喜欢王小波那段话,「那一天我二十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现在的我依然相信,未来会永远生猛下去,永远热泪盈眶,让自由的风拂过脸颊,去经历那些未知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发光,过最丰富的生活。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