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吴公馆 三圣街的兴衰史

吴公馆 三圣街的兴衰史

推荐人:黎明 来源: 阅读: 1.11W 次

问/赖丽明

吴公馆    三圣街的兴衰史

繁华的春熙路附近,百年老街东大街的一侧,有一条长500米左右的小街,叫三圣街。

三圣街历史悠久,不长的街道星落密布了公馆、寺庙和教堂。较有名的就有军阀的黄公馆和善人的吴公馆,火神庙在解放前就成了志强小学,解放后为三圣街一小学校,基徒教堂解放后就改建为三圣街二小学,后来又变迁成了东城区青少年宫。

吴公馆堪称三圣街的缩影。建筑风格极具川西特色。大门颇有气势,除了两尊大石狮,大门上方人物精雕细琢、鎏金异彩。吴公馆三进三院,堂屋厢房,花草树冠,错落有致。四周三人高的青砖高墙上,还镶有拴远道而来的牲畜的石柱。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轰炸成都,有一枚炸弹落在吴公馆后院,所幸没有爆炸,都是文革时期,公安干警才从土里取出这枚早已锈迹斑斑的炸弹,上面的日文仍隐约可见。大跃进时,吴公馆的后院又成远近闻名的包饭组,每到中午和晚上,来这里吃饭的左邻右舍就会络绎不绝,场面颇为壮观。直到现在,一提起大锅饭,让这里年过古稀的老人回忆起来,都会露出几丝苦涩的微笑。

吴公馆解放后就收回国有,分给那里无房的人家,足足安排了三十余户。要知道,那时候,一户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余人。一户有七、八姊妹不足为奇,倒是独子令人生疑,可以这样说,那时的独子,不是捡的,就是抱养的。

吴公馆住户的原籍,彰显了成都这座移民城市的特点,那就是没有一户是老成都。所谓老成都,至少三代都是成都出生的。有的是湖南、广东、上海等地的移民,更多还是川内各县的,如安岳、乐至、乐山、彭山等地的农民。

笔者半个世纪前就出生在吴公馆。那时吴公馆尽管衰败,但建筑特色仍记忆犹新,大门,二门和大厅,前院大院和后院,还有两则的走廊和花台鱼池,尤其是大院中央那棵紫荆花树,又高又粗,一到开花季节,满院都弥漫着紫荆花的芬芳。那时小伙伴很多,每到夜晚,捉迷藏就是最开心的事。兴许那时人都很穷,关键是没啥悬殊,大人间的串门那是邻里间的一大乐事,更是给小伙伴捉迷藏创造了条件,串东家,躲西家,偌大的吴公馆宛如迷宫,简直就是孩子们的天堂。直到天色黑尽,吴公馆的上空就会响起堪称一绝的呼唤声,那就是操做各地口音家长,呼唤着孩子回家声音,此起彼伏,让人忍俊不止,至今难以忘怀。

如今的三圣街,已打造成了成都极具欧美风情的一条街。那走廊,那店招,那街道,在装饰灯的闪烁下,让人仿佛置身于巴黎闹市。街上尽管没有了公馆、寺庙和学校,却增添了成都的小吃和商铺,啥张麻辣、廖记棒棒鸡、鄢排骨、青龙场鸭子和简阳羊肉店,当然还有巧思包子、三圣面和幽暗诱人的咖啡馆,还有远处清晰可见的几十层楼高的五星级酒店。

漫游三圣街,偶尔遇上一个老街坊,你会感到十分亲切,陡然会产生一种娘家亲的感觉,对着三圣街每一处的变化,都会诉说番它的前世今生。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