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串戏

串戏

推荐人:北国千里 来源: 阅读: 7.18K 次

―谨以此文记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乡村生活

串戏

我七八岁的时候,每到节日,跟着家里人,到离家不远的村里戏台看戏看电影。平日里,看电影的机会比较多,现在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理想主义都是那时培养起来的。看戏的机会只有除夕过后,正月初二一直能看到正月十五。

那时的鲁中乡村,每年在春节以前,都是大张旗鼓的排戏,一般是以村里教师为主,还有一些戏曲爱好者,大家聚到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一些小戏曲、快板书、相声和传统戏。有的演出剧目,和现在许多电视台综艺节目相比,毫不逊色,可见,老百姓中文艺人才大有人在。一般节目排练二个月,春节前,排练节目就基本定型,就等春节过后,到各村演出,我们当地把这种演出方法称为串戏。

没有排练节目的村庄和人数少的的村庄往往被人瞧不起。每个村庄方圆二十里相邻村庄都要去演出,排了戏的村庄要首先进行答谢演出。没拍戏的村庄要对来村演出剧团好吃好喝进行招待,要知道,一般一个村庄相邻十几个村庄,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每个村都会排戏,来应对串戏。

春节过后,初二开始,那才真正成为了我们孩子的节日,串戏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原因是,白天要接待串亲戚的,还有剧团一般年轻人居多,初二男的要看丈人,女的要走婆家,还有那七大姑、八大姨家都是要串的,因此,串戏就集中到晚上了。

那时,剧团串戏进村首先敲起喜庆欢快的锣鼓,放上一阵鞭炮,那是告知:来你村串戏了,请做好准备。村干部听到锣鼓声,顺着鼓音,迎到村口,挨个敬烟,把剧团引进村庄戏台。村里人听到鼓声,早已从家里搬出长条凳,一家人坐在一起,戏台下人们秩序井然的坐候着。

台上的戏也很快就开始了。一般一个剧团要演二个多小时,演完后,剧团的人敲着鼓,打着锣到另外一个村串戏去了,戏台下的人们纷纷散去,不过凳子是不搬回家的,因为一会可能还有来串戏的。

我们孩子是最忙的,回了家,躺倒床上就睡,听到锣鼓声,又赶紧招呼家里人向戏台奔去。有时实在太困了,就睡过去了,第二天醒来,还要问昨天晚上又来了几拨串戏的,演到几时,是哪个村的。就这样一直看到正月十五,有些戏我们也看会、听会了很多,像吕剧《王小赶脚》、《墙头记》、《都愿意》。至今,我还能哼上几段,有的剧团也演古装戏,像《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大战洪州》、《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劈山救母》之类,大人们都喜欢,我们孩子听不懂,就在人群四周串着玩,大人这时是不管我们的。

串戏剧团一般一个晚上要串两个村庄,最晚的村庄戏要演到深夜一两点才结束,但是,无论再晚,村民就是睡下了,听到锣鼓声,还是穿上过年的新衣服,到戏台前集中,看他们都能背下的台词、唱段。不过这个时候,已看不到孩子了。

正月十五过后,串戏就结束了。

赞助商